張馨元
摘 要:隨遷兒童指的是隨著進城務工的父母一起進入到城市中求學的適齡兒童,他們的戶口還在其誕生的城市或者村落里,但接受教育是在父母務工的城市中。而家園共育則指的是求學兒童所在的家庭與幼兒園一起共同開始幫助學生成長的教育工作,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分工合作來幫助幼兒的成長可以更加順利,健康。隨遷兒童因為受到家庭經濟以及成長環境都多方面的影響要落實家園共育的模式要比本身就生長在城市中的當地兒童要更加困難。但家庭對于兒童健康的心理發展又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因此還是應該通過適當的模式調整來盡可能地幫助家庭也參與到學生的教育中來,與幼兒園一起幫助學生可以擁有更快樂圓滿的童年。
關鍵詞:家園共育 隨遷兒童 社會性發展
1 引言
對于兒童來說,家庭以及幼兒園是其主要生活以及成長的場所,對于幼兒的發展是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的。而幼兒在進行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會對其產生影響的因素也主要包含了家庭以及幼兒園的相關教育,當然除此以外還有幼兒同伴的行為舉止,大眾傳媒的信息傳播以及其他等。但不可否認的是家庭以及幼兒園教育所造成的影響仍然是占最大比重的。因此針對隨遷兒童的社會性發展,需要構建合理的家園共育模式,幫助幼兒可以在更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2 隨遷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家園共育模式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2.1 父母對于兒童的社會性發展認知不足
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其社會性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好的社會性發展過程能夠幫助兒童的心理成長得更加健康。但實際的問題是,很多隨遷兒童的父母對于兒童的社會性發展這一概念存在認知上的不足,甚至有的家長連社會性發展這一詞匯聽都沒聽說過。因此即使父母想要配合幼兒園對學生開展家園共育的教育模式,但因為對相關理論以及方法都不了解,總是會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得無所適從。
2.2 不了解家園共育與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之間的關系
隨著社會對于教育的越來越重視,很多家長在教育方面的認知也在不斷提升,對于家庭在幼兒成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已經有了非常慎重的認知,因此對于家園共育這種教育模式,多數家長都是認可的[1]。但很多家長因為自身工作的影響,很難分出態度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兒童教育相關的知識,對于家園共育的模式與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之間的關系并不了解,以至于在通過家庭教育幫助兒童進行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束手束腳,甚至于弄巧成拙。
3 隨遷兒童社會性發展與家園共育模式
隨遷兒童的社會性發展過程包含幾個方面:兒童的社會認知,兒童的社會情感發展,兒童的社會行為等。兒童的社會認知指的是兒童在與外界的環境或者個體在進行交互的過程中本身對于一些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是不理解的,他們能做到的就是簡單地進行交互對象的劃分而已。而家庭與教師則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幫助兒童補充其對于社會的整體認知。兒童的社會情感發展指的是兒童的情感是一個逐漸發展構建的過程,在不斷接觸社會事物的過程中,兒童有了更加豐富的情感認知,而家園共育模式下,家庭以及幼兒園需要共同負責將更好的情感影響傳遞給兒童,幫助他們的道德情操能夠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最后是兒童的社會行為,指的是兒童在自我意識的驅動下所發生的一些行為,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親社會行為,一類是反社會行為,前者包含了團結同學,互幫互助等,而后者則指的是撒謊,逃課,欺負幼小等。家園共育模式下,家長與幼兒園教師需要帶給兒童更多的正能量去影響其行為傾向,確保兒童的人格與品德發展都能更正向。
4 隨遷兒童家園共育模式構建策略
4.1 家長與教師需要彼此信賴尊重
在家園共育模式下,家長以及教師是兒童教育這一事項上的合作者,二者有著共同的目標——幫助幼兒更健康地成長,因此家長與教師之間必須構建平等互助,相互尊重理解的合作關系。幼兒園教師是兒童社會性發展教育的主力軍,要借助于自己專業的知識以及良好的職業操守,給予兒童足夠的關愛,同時要理解家長教育過程中的“不專業”,耐心引導家長能夠逐漸對教育兒童這件事更加上手。而家長也要理解幼兒園教師的不容易,積極配合幼兒園教師的教育工作,主動積極地與幼兒園教師進行交流溝通,共同努力去幫助兒童的成長能夠更健康順遂。
4.2 幼兒園教育工作者要主動出擊
面對家長想要參與幼兒的教育工作,幼兒園教育者應該持有一種積極鼓勵的態度,要為家長提供足夠的可以關注幼兒教育與成長的機會,比如說定期舉辦幼兒園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來參觀幼兒園,體驗兒童在幼兒園中的一日生活。在幫助家長對幼兒園教育過程更加了解,對幼兒在校生活與學習更有感觸的同時,也拉近幼兒與與家長之間的友好關系。
4.3 家長要有主人翁的意識
兒童在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重視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明確在教育兒童這件事情上,自己是絕對的主角[2]。日常幼兒園所組織進行的一些活動,要為幼兒教育所做的一些工作等要積極主動地去進行,要踴躍參與兒童教育活動,發自內心地渴求去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對幼兒進行積極引導。進而在幼兒園教師的指引以及自己的努力下帶給幼兒更好的成長。
5 結束語
隨遷兒童遠離自己熟悉的環境,在新的城市接受教育,內心必然會有一定的波動,可能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帶來一定影響。通過家園共育的教育模式,家庭與幼兒園合作互助,及時發現兒童的心理變化并對其進行正向引導,從而幫助兒童可以成長得更健康。
參考文獻:
[1] 程晨. 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策略與方法——以如何有效地實施家園共育為例[J]. 教育科學(引文版):00008-00008.
[2] 王靜. 家園社區共育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J]. 動漫界, 2017, 000(01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