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 賈瑩 謝根坦
摘 要:在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模式下,既要突顯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特性,又要突顯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技能性,對于高職教育的要求,工學結合是一種合理的人才培養方式。能讓高職學生在這三年的在校學習期間,充分吸收教師在課堂講授的書本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親身實踐,學習相關技能。本文討論了高職實行工學結合模式的必要性及現狀,最后提出了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途徑。
關鍵詞:工學結合模式 高職 學生管理工作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式就是指學習專業理論知識與在工作實踐專業技能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通過學生在校期間,根據自身選擇的專業,在課上學習專業的技能理論知識,再應用到與學校合作的企業提供的工作崗位中,在實踐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學習工作的相關知識技能,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教育資源以及工作機會,為高職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高等職業院校不但要確保學生的基礎知識水準,更關鍵的是要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水準。
1 高職實行工學結合模式的意義
1、工學結合模式有益于引起學生的自學能力,確立個人目標;工學結合模式也讓學生在學習學校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以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工作中,提高學生對專業技能的熟練度。同時,還可以在實踐中開拓視野,學習到在課堂上學不到的內容,豐富吱聲的知識技能,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2、工學結合模式有益于塑造學生的團隊意識,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個人責任感。由于工學結合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到工作中,可以體驗真正的工作狀態,讓學生在工作中更能領悟團隊工作的重要性。
3、工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技能。技術課程也同樣存在于學校,但畢竟大多數是模擬的,并非真正的工作環境,一些技術與實際操作脫節,在真正的企業環境中無法使用,或者已經過時。工學結合模式能使學生接觸到真正的工作,學生能真正地提高職業技能。
2 工學結合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些年來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在我國早已廣泛應用于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管理過程中,也早已獲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取得了一定的實效性,可是在具體發展的過程中,依然存有眾多急需改進的難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2.1 對“工學結合”模式認識理解不到位
就現階段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來講,許多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及其父母對其的了解不充足,大部分家長和學生覺得與院校開展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公司全是小型的、經濟效益較弱的公司。此外,他們還覺得,學生上學的重點就應該放在學習上,不需要太早投身于社會、無需去公司吃苦工作,這類錯誤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無法順利執行。也有一些學生覺得工學結合方式便是在念書的時期內能夠工作,進而一味地重視實踐活動學習培訓,而忽略了基礎知識學習的必要性,教師授課時不認真聽講、工作不努力完成,這種狀況都牽制了工學結合方式的發展,造成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較低,沒有辦法根據工學結合方式鍛練自身。也有許多高等職業院校覺得工學結合找尋公司協作是一項比較艱難、繁雜的任務,因而直接為學生分配院校實踐活動,這類作法沒有走向市場,學生依然是在校園內這一大環境中學習和工作,因而沒法融入公司的管理方式,不利學生的發展。
2.2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管理方法單一落后
許多高等職業院校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盡管選用了工學結合培養方式,可是仍在沿用傳統模式的教學管理,并沒有開展自主創新,也沒有有效精準定位人物角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管理方式單一、落伍,從整體而言,依然沿用班集體式課堂教學管理機制,學生管理的內容大多數都限于院校以內,沒有和公司產生兩方互動,從小范圍來說,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管理方式主要是以自立小組或是宿舍為單位,主要集中在校園內管理,因而,當學生一旦與工作過的公司分離出來,便會造成抵觸心理,進而不利于工學結合培養方式的順利進行。第二,工學結合方式管理方法依然是以老師和院校為行為主體,學生自始至終處在處于被動接納和學習的一方,院校和老師給學生分派哪些工作,學生就務必要開展哪些工作,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沒有一切的話語權,這類處于被動方使學生沒法感受到工學結合培養方式的優勢,進而減少了學生工作和學習的激情和自信心,長久以往,學生便會產生厭煩的心理,這也不利學生的快樂成長。
2.3 “工學結合”模式管理不到位
校園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因為學生早已融入到校園這個大集體中,許多學生對于步入工作還沒有做好準備,對工學結合形式感到不適應。此外,許多工學結合的公司都沒有了解到工學結合培養方式的必要性,企業管理人員盲目跟風覺得公司接納學生便是為公司招聘了一些零工,因而企業管理人員看待高職院校學生的心態不友好;一旦發生了產品品質問題,也非常容易把問題歸因于是高職院校學生的錯誤操作等,這類錯誤觀點不但使高職院校學生在具體工作上沒有得到分毫的信任感,與此同時還會繼續減少公司生產制造的總體品質和水準,不論是學生或是公司都沒有獲得發展。
3 高職工學結合模式的創新途徑
3.1 加強校企合作雙方對學生的管理
根據工學結合人才的培養方式的特性,在企業實習環節的學生管理涉及到見習公司、院校及其學生本身三個主體。伴隨著學生進到見習公司,公司以業績考核和薪資為關鍵考評方式的管理機制,促使實習環節管理主體的義務遠比在學校里的要繁雜得多,以院校為主體的學生管理在學生實習過程中的局限日漸突顯,學校管理制度主體的影響力慢慢被消弱。因而,使工學結合環節各管理方法主體完成管理制度、崗位職責確立、義務及時十分關鍵。對公司,需挑選出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熱情于與學生相處的人來出任高校輔導員,關心學生的工作中、日常生活及思想動態報告,及其與院校維持溝通交流、聯絡;高度重視黨團員基礎建設,充分運用學生黨員及共青團員的表率作用,充分發揮他們朋輩教育的意義,以學生角度表述具體指導老師所教給的內容,協助同學們能夠更好地接收與消化,與此同時能將同學們發生的問題及時反饋給老師。對院校,院系需搞好工學結合學生管理綜合工作;高校輔導員應堅持不懈深入的與公司、學生溝通交流,搞好學生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和安全知識教育工作;搞好考評,提升對見習學生的考評,將學生參與工學結合的主要表現,做為各種評優評先考評的根據,以正確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工學結合的實踐活動鍛練。
3.2 通力合作,保障工學結合中頂崗實習的順利進行
學生進入到企業實習之前,要把崗前教育和培訓工作做到位。院校和實習崗位的管理方法規定、請銷假制度、職位安全操作規程、見習中安全事故的解決和安全預防措施及其學生主要表現考評等,均應在學生實習前的動員會上給予充分證明。與此同時,院校各個領導干部和老師要在不一樣場所對學生們開展職業素質教育,呼吁學生們弘揚艱苦奮斗精神,見習不比院校舒適安逸,日常生活要積極主動應對并融入。見習中,院校輔導員要相互配合公司中的指導教師,協助學生盡早融入公司“教、做、學”一體化的工作生活。公司指導教師對學生的教,應以工學結合的“工”有對于“學”的內容,讓見習和實踐活動的內容盡量合乎學生學過的技術專業范疇,與此同時搞好學生實習崗位交替、給與見習補貼等。公司也可為學生提供參加公司文化主題活動的機遇,及其對學生給予獨特榮譽獎和工作補貼等激勵,促進學生以主人公姿態參加到公司發展中。見習完畢后,完善考評和匯總。公司以職業資格證書規定為規范,對學生的工作責任心、主要工作業績、工作目標的進行狀況開展評定。院校督促對《實踐記錄手冊》的審查,并配合教學工作計劃和學分制管理方法規定,將學生的見習換算成學分制,以推動學生實習的管理方法。舉辦見習溝通交流和報告,讓學生溝通交流實習心得、感受,以對學生日后職業定位有一定指導作用。
3.3 創新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在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整體過程中,主體就是學生,因而不論是高等職業院?;蚴枪径紤斏羁陶J識到這一點,創新發展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管理的方式,進而真正保證開拓創新、發展進取,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實踐活動,進而提升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管理的總體品質和水準。創新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方式和模式關鍵必須從以下幾點下手:第一,對高職院校學生開展人性化服務,院校和公司都應當了解到工學結合的主要實際意義,充分運用工學結合培養方式的優點。第二,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進到公司學習培訓以后,他們的真實身份便是該公司的一員,因而公司是學生的管理員,這就要求學生轉變以往的思想意識,將自身定位于社會發展中的一員,進而開展有效的整體規劃和學習培訓。僅有那樣才可以真真正正創新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管理方式和模式,切實完成工學結合的培養方式。
3.4 實現高職學生的自主管理
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在專業知識上水平較低,基礎比較欠缺,因而,在開展工學結合培養方式的過程中,院校應當提升對學生的專業知識課程內容的具體指導,高等職業院校應當進行職業技術教育,讓學生充足掌握專業技能的總體目標和學習方法,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知識水準。學生根據學習課本的基礎知識,而且將其應用到工學結合的過程中,那樣就可以完成學生的自主管理,學生不但可以培養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與此同時還能完成自身監管,針對在工作中和學習過程中很有可能發生的一些難題,學生都能靠自己的能力處理和解決,根據工學結合培養方式,從源頭上提升了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品質和水準,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的發展。
4 結語
隨著現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的快速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培養出既有專業知識素養,又要有專業知識技能熟練的優秀高質量人才,大力推進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是新形勢下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加快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湯毅平.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途徑與方法—訂單培養與2+1培養[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11.
[2] 耿潔.構建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框架設想[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1.
[3] 袁長明.職業院校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培養模式初探[J].職業時空(研究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