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娓娓 蔡傳喜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文化的表達和文化的文法,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國開始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在現代文化語境下,文化的中心和邊緣的劃分應根據文化發展的具體情況所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于動態發展,只有對文化結構進行重組,對運作功能進行革新,才能實現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過程中發出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表達;文化文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表達具體包括藝術、音樂、文學、宗教、戲劇以及視覺、聽覺、味覺所表達出的文化信息;文化的文法具體包括感覺、心性、歷史記憶、無意識的文化認同等。在新時代背景下,保存傳統社會的文化表達,能夠讓人感覺真實與緊迫,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于社會認知發展所帶來的藝術創造,與現實生活脫鉤。由此,非遺的表達和敘事也面臨一些問題,是單純尊重傳統,成為現代語境中的遺產?還是拋開地方性成為社會發展的時代敘事?已經成為現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關注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心”與“邊緣”
(一)文化變遷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文化的表達和文化的文化,非遺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與文化變遷有一定的關聯。文化變遷是由本文化內部的發展與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形成,首先是文化涵化,不同族群的長時間接觸會使一方或者雙方原有的文化體系發生改變。其次是文化傳播,在相互持續的接觸過程中,文化傳播的速度加快,實現文化涵化。涵化主要是強調雙方長期的持續互動,全面接觸。在涵化的過程中,無法區分主動方和被動方。最后涵化的結果會在雙方互動的影響下,從而出現原有文化體系大規模變遷情況。
(二)“中心”到“邊緣”
文化變遷通常發生在文化邊緣地帶之后向文化中心推進。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漢民族文化一直是主導文化,在文化變遷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擁有重要的話語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面,漢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從而會形成漢文化的中心和少數民族的“邊緣”,在文化發展的走向上通常是“中心”影響“邊緣”。在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中,也應樹立從“邊緣”看“中心”的意識。尤其是在現代語境下,與漢文化相關的一些非物質文化事項逐漸消失,邊緣少數民族聚集區的非物質文化事項能夠保留,從而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而在文化變遷的過程中,也會發現文化的分布影響力,出現新的改變。從“中心”影響“邊緣”方面思考,已經無法適用。非遺文化事項一直在發展,也是過去、現在交融的結果,滲入了每一個時代的新思想。如果利用傳統文化中心和邊緣的方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利用思考時,要找尋突破口。要注意文化之間的包容性,尤其是在非遺保護工作中,不應機械區分文化的中心和邊緣,也不應對中心和邊緣進行絕對劃分,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的創新、重構
(一)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
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束縛人類思想的創造性,從而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村城鎮化的發展也逐漸改變民俗文化產生的原始地理和文化空間。大中城市的城市文化與中小城鎮的城鎮文化都會通過各種方式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通過新媒體、交通運輸、旅游觀光等,農村的文化空間不再閉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間社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施主體一般是下層民眾,具有高度世俗化的行為特點,同時也遵奉在傳統文化中形成的道德秩序。在文化傳播時,通常是以口傳心授和口傳身教的方式為主,由此也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強的傳統性和封閉性,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時,和已經被列入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的多數都是來自于中國各地方、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只有保護好民族文化,才能實現民族文脈的傳承。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形”形態保護
在對非遺的“有形”形態保護時,可以采取靜態的方式,深入民間去挖掘、收集之后將其放置在適合的博物館內進行收藏與保護。通過靜態保護的方法,能夠對“有形”的物質進行形態固化,但這種方式也會使非遺文化缺乏社會內容的涵蓋,缺少文化、文法上的表達。因此,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區域的隱形價值。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提升城市的文化競爭力,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走進大眾視野。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構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會一成不變,在適應外界環境的過程中,能夠對周邊文化進行吸納,進一步重構,并能夠在與各種現代文化互動的過程中進行選擇性的創新與組合,能夠將有用的內容納于固有文化中,實現文化重構。文化適應性的改變,需要遵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質,而不是改頭換面。在文化重構中,旅游產業的引入最為顯著,通過旅游項目能夠展現地方的民俗文化,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也能向觀眾展示當地的傳統文化,促使游客能夠了解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業中,通過新媒體網絡進一步宣傳,也能夠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在展示非遺文化時也要分清非遺文化重構的虛假與真實,從文化發展的角度進行真實的重構,才能起到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作用
結束語:綜上所述,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種文化保護行為方式,“有形”到“無形”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實行,能將靜態的文化融入到動態文化中,能夠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實現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在開展非遺文化保護工作中,也要突破文化中心和邊緣的理論,尊重每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麻國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表達與文化的文法[J].學術研究,2011(05):35-41.
[2]雷秋玉.文化認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法保護[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0(02):97-103.
[3]姜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法”理念——對《文化人類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解讀[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06):131-135.
[4]田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使命與傳承途徑[J].中華文化論壇,2017(04):130-135.
基金項目:2020年江西省體育局課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智慧的現代表達與運用研究》子課題,項目編號:20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