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田勘

一位在某知名互聯網公司實習的員工,晚上12點前睡覺了,沒有及時回復同事的工作消息,在公司里被嘲笑到“一夜成名”。12點前能夠入睡不是很健康嗎?為什么會被同事嘲笑?然而,在眼下的現實世界,為數不少的勞動者超時長、超負荷工作。科技的進步不僅沒讓人從工作的困軛中解脫出來,反而要加班加點工作,令人不堪重負。
最新的科學研究提供的證據是,每周工作時間大于等于55小時會構成嚴重的健康威脅。相對于每周工作 35~40小時,每周工作時間大于等于55小時會導致卒中的概率增加35%,死于缺血性心臟病的概率增加17%。
每周工作至少55小時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生存狀態呢?如果每周工作5天,相當于每天工作11小時,早上9點上班,晚上8點下班;如果每周工作6天,相當于每天工作9.17小時,早上9點上班,晚上6點多下班。不幸的是,這樣的工作時長已經是一些現代打工人的常態,再加上工作的強度和緊張度,可能讓過度工作的人更勞累。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每日的工作時間不能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的工作時間不能超過44小時。所以,每周40~44小時工作是人們能接受的勞動時長,至于勞動強度,似乎難以規定。
現實的情景讓人再次聯想起20世紀80年代由日本人提出的一種猝死現象——過勞死。過勞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正常工作規律和生活規律遭到破壞,體內疲勞蓄積并向過勞狀態轉移,進而出現致命狀態。日本首次確認并統計過勞死是在1987年,之后日本厚生省的報告顯示,每年有幾百起過勞死案例。到了2015年,這一數字已經飆升到2310起。
盡管日本官方認同過勞死,但生物醫學方面的證據表明,過勞與個體原有基礎性疾病結合才可能致人死亡。這些基礎性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高血壓導致的腦出血、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破裂、缺血性心臟病等。不過,過度工作確實會增加卒中的概率。有研究人員分析了60多萬人的行為和健康記錄后發現,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卒中的概率,比每周工作不到40小時的人高三分之一。
還有研究總結了除基礎性疾病以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導致過勞死,包括上下班單程所耗時間超過兩小時;平均每個月出差超過4次;因為經常長時間加班或經常泡夜店幾乎每天都在晚上10點以后回家;平均每周都有應酬并大量飲酒;大量吸煙;喜食油炸、煙熏或辛辣食物;缺少戶外運動;性格敏感易怒,常因瑣事與他人爭執等。
中國已出現“996”“007”(每周工作7天,24小時待命)的過度工作模式,而且在中國的部分企業和機構,員工加班加點工作已經是常見現象。在此情況下,即便世界衛生組織不提出警告,也會讓人們的工作觀不可避免地發生轉變,最大的變化就是“躺平”。躺平,意味著不(低)消費、不(少)工作、不(少)交流、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孩子,放棄拼命工作攢錢的生活,過低欲望的日子,并希望以此過好一生。
這樣的日子能否過好一生姑且不論,但包含了對過度工作的反抗,不乏合理性。如果工作,尤其是奉行“996”模式的工作,健康和生命受到傷害不可避免,而且也未必能過上舒心或愜意的生活。
過度工作(包括工作時間長和勞動強度大)并非現代人的選擇,也非文明的社會形態,而是野蠻的標志之一。一種較新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工作是性價比較好或較理想的工作。工作時間不長,不加班,勞動強度適中,但薪水也較高就是性價比好的工作。當然,有較好的性價比的工作可能還要附加一些條件,就是無損健康,而且有助于健康。人不能是工作的奴隸,需要有閑暇仰望星空,品茶賞花,有時間和資金去遠方看一看。
還有一類對待工作的態度是傳統觀念所推崇的,那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精神。一些人以工作為快樂的源泉,工作為他們帶來了生存的意義。也有人認為工作是本能,就像春蠶。春蠶不停吐絲是否快樂,沒人知道,但這是它的本能。不過,這些都是個人的選擇。
從世界衛生組織對過度工作敲響警鐘的角度看,過勞和躺平都不是最好的選擇,性價比較好的工作應當成為多數打工者的首選,也是一個社會走向更加文明的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