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康,方 亮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西330006
重癥監護室(ICU)創傷病人包括墜落傷、外力鈍挫傷、車禍外傷、燒傷等,病人因為害怕疼痛、局部肢體活動障礙、長期臥床休息等,容易發生ICU獲得性肌肉萎縮(ICU-AW)、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下肢深靜脈血栓,這會延長病人的住院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甚至會影響病人出院后的自理能力恢復、增加病人的經濟和社會負擔[1-2]。早期活動是指在病人進入ICU之后24 h內,根據病人的意識狀態、疾病嚴重程度制定嚴格的活動方案,其內容包括床上運動、腳踏車、床邊坐立、床邊步行等,其特點包括多學科參與、循序漸進、主動和被動相結合等[3-4]。研究證實,早期活動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病人、腦卒中病人、機械通氣病人中安全有效,不會增加病人的病死率和不良事件的發生,可降低ICU機械通氣病人的ICU-AW、譫妄發生率,且縮短住院時間等[5-10]。但是,早期活動在ICU創傷病人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不是很多[11]。大部分研究是單中心的隊列研究。因此,本研究在Meta分析的基礎上,探討早期活動對ICU創傷病人影響的證據,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
1.1.1 納入標準
①研究對象:成年(≥18歲)創傷病人;②干預措施:早期活動組干預措施為早期活動,常規護理組為未進行早期活動或者延遲早期活動;③結局指標:包括ICU住院時間、醫院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病死率等;④試驗類型:干預性研究,包括臨床隨機對照研究、隊列研究。
1.1.2 排除標準
①研究對象: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②干預措施:早期活動是集束化護理干預中的一項;③未能獲取資料:若研究對象中包含有非創傷病人,通過詢問作者獲取創傷病人的資料,未能獲取則排除該文獻。
中文以(早期活動OR早期運動OR早日下床活動)AND(創傷病人)AND(ICU OR重癥監護室)為檢索策略,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英文以(early mobilization OR accelerated ambulation OR ambulation,accelerated OR ambulation,early OR mobilization,early)AND (traumatic patients OR trauma patients) AND (ICU OR intensive care unit)為檢索策略,檢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均采用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的檢索方式,檢索語種不限。此外,使用Google等搜索引擎,檢索互聯網上的相關文獻和灰色文獻,追蹤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0年9月15日。如果摘要符合納入標準,則進一步下載全文,并對參考文獻進行檢索。
由2名研究者根據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OS)條目評價文獻的質量[12-13]。NOS包括研究人群的選擇、組間可比性、結果測量3個方面,共有8個條目,9個給分點,NOS總得分最高為9分,如果≤5分,說明文獻存在較大的爭議[12]。8個條目分別為暴露組的代表性、非暴露組的選擇方法、暴露因素的確定方法、確定研究起始時尚無要觀察的結局指標、設計和統計分析時考慮暴露組和非暴露組的可比性、研究對結果的評價是否充分、結果發生后隨訪是否足夠長、暴露組和非暴露組的隨訪是否充分[12]。如果2名研究者對文獻的NOS得分存在分歧,則進一步討論確定得分。
由2名研究者獨立閱讀文獻題目和摘要,初步篩選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對文獻的內容進行仔細閱讀和討論。對符合的文獻按照以下內容提取資料:作者、發表年份、國家以及地區;研究類型及方法(研究對象、樣本量);干預與對照措施;結局指標等。
統計學方法采用RevMan 5.4軟件對納入的資料進行Meta分析。先對文獻結果進行異質性檢驗,并且根據檢驗結果取相應的數據合并。定量資料采用加權均方差(MD)和95%置信區間(CI)評價。將觀察指標進行單獨Meta分析,分別進行異質性檢驗、敏感性分析和發表偏倚分析。異質性檢驗采用χ2檢驗,若I2>50%,P<0.10,則各研究異質性較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若I2≤50%,P≥0.10,則各研究異質性可以接受,采用固定效應模型。
初檢數據庫得到相關文獻573篇,其中,英文549篇、中文24篇;通過其他途徑獲得3篇。通過NoteExpress去重后閱讀文獻題目和摘要,排除綜述和明顯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548篇,初步納入28篇。通過閱讀全文,進一步排除不符合標準和無法提取數據的文獻,最終納入9篇設計良好的隊列研究。詳見圖1。

圖1 文獻檢索流程及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9篇文獻[2,11,14-20],涉及3 876例病人,分布在美國、中國、意大利、加拿大、挪威。病人創傷類型包括腦外傷、鈍挫傷、燒傷等。納入文獻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
文獻的質量評價采用NOS量表[13]。NOS評價的內容包括研究對象的選擇、組間可比性、結果的測量3部分。本研究納入的9篇文獻中,3篇文獻得分為9分,2篇文獻得分為7分,2篇文獻得分為6分,2篇文獻得分為5分。只有3篇文獻被評為高質量文獻,得分為9分,其余8篇文獻質量較差。9篇文獻均符合納入標準(NOS得分≥5分),具體見表2。

表2 納入研究的NOS評分 單位:分
2.4.1 ICU住院時間
7篇文獻[2,11,14,16-18,20]報道了早期活動對ICU創傷病人ICU住院時間的影響,各研究間異質性可以接受(I2=35%,P=0.16),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ICU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0.63,95%CI(-1.40,0.14),P=0.11]。詳見圖2。

圖2 早期活動時ICU創傷病人ICU住院時間影響的Meta分析
2.4.2 醫院住院時間
6篇文獻[2,11,14,16-17,20]報道了早期活動對ICU創傷病人醫院住院時間的影響,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大(I2=74%,P=0.002),選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病人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3.55,95%CI(-7.67,0.57),P=0.09]。詳見圖3。

圖3 早期活動對ICU創傷病人醫院住院時間影響的Meta分析
2.4.3 機械通氣時間
有4篇文獻[2,11,16-17,20]報道了早期活動對ICU創傷病人機械通氣時間的影響,各研究間異質性可以接受(I2=0%,P=0.8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早期活動組機械通氣時間較常規護理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1.22,95%CI(-2.11,-0.32),P=0.008],說明早期活動能降低ICU創傷病人的機械通氣時間。詳見圖4。

圖4 早期活動對ICU創傷病人機械通氣時間影響的Meta分析
2.4.4 病死率
6篇文獻[11,15-16,18-20]報告了早期活動對ICU創傷病人病死率的影響,各研究間異質性可以接受(I2=7%,P=0.37),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早期活動組病死率較常規護理組低,總的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80,95%CI(0.65,0.98),P=0.03]。說明早期活動有利于降低病死率。

圖5 早期活動對ICU創傷病人病死率影響的Meta分析
2.4.5 其他指標
檢索相關文獻,僅有1篇文獻報道了早期活動對ICU創傷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所以,對該部分進行描述性分析。Booth等[16]對比了早期活動干預前(184例病人)和干預后(159例病人)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分別為21.0%和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傳統觀念認為,ICU創傷病人應該盡量臥床休息,以減少骨折、活動性出血等并發癥。長期臥床休息合并疾病本身、治療藥物等的作用,會增加ICU創傷病人的ICU-AW。ICU-AW會增加病人機械通氣時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風險等,進而延長ICU醫院住院時間、醫院住院時間等。而且,ICU創傷病人大部分為年輕人,ICU-AW會影響其出院后的功能恢復,進而影響其生活質量[1,21]。針對早期活動在ICU創傷病人中是否有效的爭議,本研究通過Meta分析顯示,早期活動能縮短創傷病人的機械通氣時間、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這與國內外研究顯示的早期活動的有效性一致。早期活動能對術后病人、腦卒中病人、機械通氣病人、ARDS病人等產生積極影響[5,7,22]。有研究通過Meta分析顯示,早期活動能降低ICU-AW發生、機械通氣時間等[7,10]。早期活動有效性的內在機制可能為,早期活動通過肌肉功能鍛煉,減輕臥床休息的危害,改善肌肉的氧自由基、炎癥,降低ICU-AW的發生率;早期活動干預促進病人痰液排出,減輕肺部感染等[3]。此外,早期活動能降低ICU機械通氣病人的譫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10,23]。未來需要進一步探索早期活動對ICU創傷病人譫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ICU-AW等結局指標的影響。而且,大部分創傷病人具有年齡輕、并發癥少的特點,通過預防ICU-AW等,未來需要進一步探索早期活動對ICU創傷病人出院后生活質量的影響。
安全性是實施早期活動的前提,研究顯示,早期活動在機械通氣病人、術后病人中是安全的,不會增加其不良事件的發生。楊麗平等[9]的Meta分析顯示,早期活動雖然不能明顯地降低機械通氣病人的病死率,但是,早期活動不會增加其病死率。本Meta分析顯示,早期活動在ICU創傷病人中能降低其病死率。Coles等[20]的研究發現,早期活動能夠明顯地降低ICU創傷病人的病死率。本Meta分析納入的9篇文獻中,沒有出現不良事件。此外,Booth等[16]的研究顯示,早期活動能降低ICU創傷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這些證據說明早期活動在ICU創傷病人中是安全的。傳統的觀點之所以認為創傷病人需要臥床休息,是因為早期活動的一些禁忌證,包括不穩定性骨折、活動性出血、脊髓損傷等[11,16]。但是,通過充分地評估、多學科參與,能減少早期活動不良事件的發生。在ICU 創傷病人中推廣早期活動需要醫生、護士、呼吸治療師、理療師、心理治療師在內的多學科參與,例如,解決病人的疼痛、鎮靜問題,進而安全地開展早期活動[2]。
本Meta納入的研究都為隊列研究,包括前瞻性的隊列研究和回顧性的隊列研究。研究對象即病人的創傷類型變化比較大,而沒有局限在某一類創傷類型,因此,不能得出早期活動對某一類創傷病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結論。隊列研究比較的是早期活動實施前后結局指標的變化,但是,結局指標容易受到實施前后環境(包括技術改進、環境改善、操作水平提高等)的影響,因此,早期活動的效果需要更大范圍多中心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本研究納入的文獻,雖然都涉及早期活動的內容,但是活動方案不夠統一,這不利于在ICU創傷病人中制定以及推廣標準化的早期活動計劃。
通過Meta分析,初步分析總結了早期活動對ICU創傷病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大部分創傷病人年輕、并發癥少,早期活動的實施關系到其能否盡快康復出院以及肢體功能的恢復。因此,本研究為在臨床實踐中開展早期活動提供了一定的證據。在國內,也需要進一步改變創傷病人臥床休息的傳統觀念,促進相關研究的開展以及臨床實踐方案的推廣。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未來需要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制定統一的早期活動方案,充分地評估早期活動對ICU創傷病人遠期預后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