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瑩瑩 _ 北京市懷柔區第一中學
在65年的風雨歷程中,懷柔一中先后獲得“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中學生金鵬科技團”“北京市學生金奧運動隊”等榮譽稱號,在砥礪奮進的道路上,全校上下形成了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上下一致的合作精神和不甘人后的進取精神,鑄就了學校自強不息之魂。每一個加入到這個大家庭的人,都會被這種精神所感染,融入骨髓,身體力行,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在新一輪課改中,懷柔一中和眾多遠郊區的高中一樣,面臨著重大挑戰。同時,以懷柔科學城為統領的“1+3”融合發展新格局,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體教師繼續傳承“自強不息”的精神,牢記立德樹人初心,以科技教育為統領的特色發展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用實際行動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打造一流教師隊伍,突出黨建引領,傳承“自強不息”的精神文化。將黨員培養和骨干教師培養相結合,建立“雙培養”機制。黨員志愿服務、黨員示范課、黨員導師制等活動在學校已成為傳統,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大大提高了學校教師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構建多元課程體系,發揚拼搏精神,豐富“自強不息”的傳播途徑。在積極構建必修基礎類課程、選修提升類課程、競賽榮譽類課程三維課程體系過程中,教師們加強集體教研,結合現有資源和專業特長,設計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符合當前人才培養模式的各類校本課程和興趣小組;學生們在團委的號召下,自發組建各類社團;學校大力引進高校、校外機構等優質資源,逐步構建一套校內外結合、課內外融合的特色課程體系,推動學校特色發展再上新臺階。
發揮本土資源優勢,踐行育人使命,豐碩“自強不息”的育人成果。抓住懷柔科學城建設有利時機,借助“生態涵養區”資源優勢,懷柔一中踏上了獨特的科技特色發展之路。在第十二屆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建議獎評選活動中,學校高二(9)班張馨媛的《關于懷柔區搭建“生態橋”處理板栗園廢棄物的建議》榮獲最高獎項科學建議獎。“在我迷茫不能確定方向時,彭老師抽絲剝繭地引導我;實地考察時,彭老師親自陪我去幾十公里外的村莊,一去就是一天;寫稿時,彭老師指導我一遍遍修改,細到每個標點符號;答辯時,彭老師給予了我無限的肯定和鼓勵。”張馨媛回憶時說道,“彭老師對我的幫助特別大,尤其是她那種鍥而不舍的科研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黨員教師的率先垂范感染著學生,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僅促使學生不斷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涵養了家國情懷。
強化教育科學研究,加強示范引領,發揮“自強不息”的輻射作用。“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創新,用科研引領實踐”是學校提升特色發展內涵的重要手段。在取得成績的同時,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是每個共產黨人的責任與擔當。如學校申報承擔的“懷柔鄉土植物資源在生物科技活動中應用的研究”課題,在與懷柔三中、楊宋中學、楊宋小學等單位跨校聯合完成過程中,也為懷柔區培養了一批植物學方面的科技活動教師。由學校宋旭老師領銜主編的《懷柔野鳥圖冊》《懷柔觀鳥指南》《懷柔鄉土植物名錄》等校本教材在懷柔區廣泛使用。去年,學校申報了子課題“以農業種植為內容的中學生勞動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意在充分利用生物科技園的設施和場地條件,開發適合中學生的校內勞動教育課程,帶動懷柔區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研究。
“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面對挑戰,我們沒有畏懼,而是充分發揚“自強不息”精神,不斷提升專業水平,緊緊圍繞黨的教育方針,尋找懷柔適宜、學校適合、學生認可的特色發展路徑,優先發展科技教育特色,以科技教育帶動學校特色教育發展,為學生提供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平臺,培養一批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人才,為懷柔建設百年科學城提供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