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運 陳 磊 魯程程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大學生只有做到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社會主義理念,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現代化建設的建設者,才能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擔。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代表的不僅是其艱苦奮斗的寶貴經驗,更是深深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能夠推動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腳步,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高校開展黨史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堅定他們社會主義理想,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但是針對現在的情況來看,高校黨史教育存在巨大困難,這是由于當代大學生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所導致的。因此,高校要積極開展黨史教育,加強教育效果,將大學生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現代教學課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黨史教育相關課程內容,但是其多為重復內容,與實際教學的開展嚴重不符,導致無法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以往教育經驗來看,教師在進行黨史教育時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教學方法單一、死板,缺乏創新;其次,針對大學生來看,他們的價值觀念不完善,理想信念不堅定,容易受到外來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影響,機械的教學方法不僅不能改善這些問題,更有可能產生消極作用。
在對高校的黨史教育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之一,但是由于現在教學仍然采用傳統模式,嚴重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不僅如此,教育形式一成不變,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情感上無法產生共鳴[1]。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占據主體地位,而且主要對文化知識進行講解,缺乏對學生興趣愛好、學習方式的關注,導致他們厭煩對黨史的學習。
課程內容以理論為主,缺乏實踐活動。在傳統的黨史教育當中,將傳授理論知識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缺乏對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直接導致大學生理論知識強,但是缺乏實踐能力情況的發生。不僅如此,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主動講,學生被動聽,師生之間缺乏溝通,致使學生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固定的教學模式也會使具有實踐意識的學生減少對實踐活動的需求,實踐能力不升反降。
現代黨史教育中存在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其教育的時效性較差。現在黨史教育主要是針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學習,這是由于在課時安排時,教學計劃、理論知識學習需要以及經費、場地等因素制約所導致的[2]。不僅如此,更是缺乏對黨史教育事件的學習,雖然有的學校會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活動,比如參觀革命老區等等,但是也僅僅是流于形式,走馬觀花,學生感觸不深,自然時效性也得不到提高。因此,高校要把黨史教育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進行,以彌補其教育中的空白點。
對于開展黨史黨情教育具體措施,首先,要鼓勵教師開展專題研究,針對如何設置教育內容、教育形式以及提高教育的時效性。其次,要將提高教育的時效性作為重點,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接受能力,結合國內外發展形勢,寓教于樂。在黨史教育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指導,解決他們在學習當中遇到的問題和產生的困惑。這樣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投身到對黨史的學習中去;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他們用道德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目前,高校黨史教育以灌輸理論知識為主,缺乏對歷史的講解,這種教育模式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將黨史教育與歷史理論講解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接受度。統籌資源,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保證黨史教育深入大學生內心,真正被理解和接受。第一,將社會實踐作為黨史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比如去革命老區進行實地調查,切實感受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培養黨性觀念,進一步增強宗旨意識[3]。在實踐活動的同時,強化黨史教育,并舉辦多種活動,例如開展專題討論、志愿服務等,并將這些活動的圖片進行展覽(如圖1),暨黨史音像展播活動,以此激勵大學生更加堅定黨的信念,產生濃烈的愛國之情。第二,將革命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發揮到最大,使學生內化于心,知行合一。黨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將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繼承并傳承下去,將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精神發揚光大。革命教育基地見證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因此,為了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要精神,可以組織他們到革命教育基地或者革命遺址進行游覽,感受歷史,最大限度提升黨史教育的效果。第三,充分利用重大節日(如表1),比如國慶節、建黨節等對學生開展黨史教育實踐活動。比如在建黨節的時候,組織學生展開聽紅軍故事的活動;在國慶節的時候,開展朗讀關于長征的詩歌,激發大學生對共產黨的熱愛之情,促使他們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去。

圖1 仁愛夢,紅色行,拜訪老黨員志愿服務

表1 重大節日實踐活動
可以利用多媒體以及網絡技術,在高校中進行黨史教育,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黨的歷史文化氛圍,吸引他們深入了解黨的歷史,進而產生濃厚的愛國之情。首先,要以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創設符合他們思想觀念的黨史教育環境,促使學生深刻了解黨史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互聯網技術存在于生活的每個角落,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傳遞功能展開黨史教育,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關注黨史并受到教育。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創新教育理念,鼓勵學生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形式來了解黨史,并將正確的黨史文化傳遞給學生,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
教師的言行舉止、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作為教師,尤其是黨員教師以及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在生活和學習中,更應該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給學生帶來積極向上的影響。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小事做起,踐行一個好黨員應該具有的義務和職責,用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政策方針,將對黨的理論學習融入工作當中,強化自身黨性修養,為學生起到一個好的榜樣作用。因此,教師的工作任務不只是完成理論知識的教學,完成工作任務或者是科研任務,更是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學習黨史黨情,改變以往的形式主義,將黨史的學習作為工作內容的重要部分,不僅如此,非歷史專業的教師也要重視黨史黨情的學習。此外,高校可以設立促進教師黨史學習的獎懲機制,定期考核教師的黨史學習和落實情況,并根據考核結果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懲罰,將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有機結合,為高校營造一個良好的黨史學習氛圍,并不斷地延伸到大學生群體當中,為他們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黨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高校要達到“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目的,必須深刻認可黨史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地位,傳播黨的奮斗歷史,充分發揮黨史教育作用,更好地將中國歷史傳承下去,為社會主義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