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100)
互聯網興起后,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了長尾理論,他認為:在尾巴足夠長的市場中,20%的熱門產品,將集中為10%的熱門產品,其進一步分化為2%的大熱門產品和8%的次熱門產品,這90%的產品為利基市場。本文認為輔導員管理對象多,管理效率與學生數量呈負相關,基于長尾理論特點,提高管理效率與大量的普通學生密切相關,需要廣泛性地開展談心談話,鼓勵全體學生參與,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具體可以從生產工具普及、傳播工具普及、供給需求相連三個方面分析。也可以給管理幅度大的扁平化組織提供借鑒。
2015年11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規定要求高等學校總體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本專科一線專職輔導員崗位,由于高職擴招,部分院校輔導員招聘工作略顯滯后,導致輔導員實際帶生數量會超過200人。法國管理學家法約爾認為,不管其權威層級如何,一個人只能直接指揮有限的下屬,一般不超過6個,只有工頭或與他相似的職位,在工作比較簡單的情況下,可以直接指揮20或30個人。還有很多其他管理理論,基本認為基層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不超過15人。管理幅度大必然導致輔導員工作會出現一條尾巴,管理的學生數越多,管理效率越低[1]。
輔導員管理效率低的因素主要有:第一,管理方法未與時俱進,分析問題的全面性不足,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沒有及時創新管理方法;第二,管理對象參與度低,僅僅只有少數班干部參與班級管理,大多數學生的信息接收和消化缺乏主動性;第三,管理對象配合度低,輔導員和學生的需求存在偏差,長尾部分的學生缺乏主動思考能力,導致輔導員疲于應付瑣碎的工作。同時,普通學生數量大,因為輔導員管理幅度較大,對他們的關注度不夠,導致其自我管理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提升,負向影響輔導員的管理效率。
1966年,克拉克(Clark)和特羅(Trow)從大學認同度和參與思想兩個維度將學生分為4類,分別為:學術型、社交型、職業型、不墨守成規型;李志峰把學生分為高度匹配型、獨立型、被動順應型和排斥型等幾種類型[2]。國內研究大部分是以學生成績、學習行為等依據進行分類,強調關注特殊群體學生,忽視了大量普通學生對管理效率的影響。
學生可以分為三種類別:優秀學生、特殊群體學生、普通學生。優秀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一般為學生干部,積極參與輔導員的班級管理工作,具有模范帶頭作用。徐春明等將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分為以下幾類:行為障礙類學生、情緒化類學生、學習困難型學生,他們屬于經常性關注對象,管理工作難度大,但是輔導員關注點高,給予適當的關懷和正確的引導,部分同學會積極改正缺點,成為有效的管理對象。普通學生基本為中規中矩型、隨波逐流型,他們很大部分屬于被動型管理對象,輔導員關注度低,管理效率普遍比較低。依據上特點,輔導員的管理效率與管理學生數量的關系呈現長尾效應,頭部對象少、管理效率高;尾部長,管理效率逐步降低,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思政工作者管理效率的“長尾理論”
牛頓、萊布尼茲等發現兩點之間并非直線最快,存在著一條最速曲線,也叫旋輪線。從最速曲線理論中,我們可以發現既然旋輪線比直線快的多,那兩點之間有很多曲線比直線快[2]。
最速曲線的啟示是:要快速、高效率解決問題,并不是只關注學生提出了什么問題,直奔主題,快速著手去解決它。管理四象限理論認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應有重點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集中地放在處理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上。思政工作者提高管理效率,應關注問題背后的問題,快速找到它并提前做好準備,這就是發現了那條加速度曲線。例如,解決班干部辭職的問題,更多的是幫助學生干部樹立價值認同、提升自信的問題,而不是關注個例“做”與“不做”的結果。具體解決思路為:第一,對其工作進行正面肯定,多維度收集相關信息,了解問題的癥結;第二,談心談話,對本人和班干部團隊施加壓力,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界定各項班級事務的管理主體,給予相應權利;第三,提升價值認同感,指出領導風格與管理效率的無關性,鼓勵班干部不斷補強弱項,形成特有的管理風格,不過分受客體情緒影響。
學生的信息接收和消化能力直接決定了輔導員管理效率的高低。提高信息傳播效率,特別是長尾部分的同學信息接受和消化能力,可以分兩步:第一步:建立信息集合器。讓學生能夠快速定位到相關通知的具體實施辦法,比如應知應會的紙質版、聊天記錄的查找、QQ群喇叭和文件夾等功能。第二步,培養“粉絲”。信息的接收度、關注度與需求度有關,信息時代數據量爆炸,很多學生會自動忽略與自己無關的信息。掛科的同學才關注重修、獎學金獲得者才關注評優評先通知等。
創造參與度,培養“粉絲”,需要注意兩點:第一,發布信息也是學習參與的過程。讓普通班委甚至普通學生參與發布通知,通知需要發布者組織語言,不能僅僅復制、粘貼。第二,信息收集和反饋。以宿舍為單位,讓宿舍長參與,培養出一批班級工作的參與者,保持傳播系統的穩定,為下一步工作做好鋪墊。
長尾的信息需求范圍非常廣,即最差的差到極點,最好的卻無與倫比,相比之下,越優秀的學生,信息需求范圍相對越狹窄。從頭部到尾部,曲線的每一部分都有高需求度的信息,尾部低需求度信息更多,平均需求度呈下降趨勢,如圖2所示。比如一個不參與評優的學生,其選修課學分沒有修滿,那他對選修這條信息的需求會變得無限高,而其他的信息對他來說就是無用的渣滓,需求無限低,所以平均需求并不重要,這個時候他們需要一個好的過濾器。

圖2 信息需求度的“長尾理論”
過濾器分為事前過濾器和事后過濾。事前過濾器關注可能發生但還未發生的事情,以重復性比較高的事務性工作為主,比如請假、考勤、重修報名、獎助申請等,可以用定標準、嚴管理、保底線的方式提前進行規范化。事后過濾器以已經發生的事情為對象,重點對長尾部分“不清楚、不知道、不懂”狀態的學生進行管理。事后過濾器可分三步:第一,檢索信息。要求管理對象主動作為,自己查找定位到相關信息。第二,自我分析,管理對象主動思考,分析總結。第三,尋求幫助。管理對象解決不了的問題,首先咨詢同學、宿舍長或班委,然后才向輔導員尋求幫助。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提高他們自我管理的能力,對輔導員專注重點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意義重大。
本文利用互聯網思維中的長尾理論,從管理主體、管理客體和供需相連三個維度提出了思政工作者提高管理效率的詳細途徑。大多學者的研究,以明星學生、重點關注對象為主,忽略了大量“普通學生”的作用,長尾理論是輔導員工作研究的補充,它以思政工作的一般對象為切入點,認為他們對提升管理效率的貢獻度非常高。查星星、林敏喜(2010)指出,“尾巴”部分的普通學生正是未來建設社會的主力軍,輔導員工作要關注全體學生的成長需求,既要發揮“頭部”優秀學生代表的模范帶頭作用,也要關注“尾部”普通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