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如娟
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望文生義就是將一個主題作為中心,再圍繞該中心開展更為詳細的閱讀教學,這一教學的主要形式就是結合課內外閱讀教學資源,并彰顯同一個主題,利用主題閱讀的方式使各個文本之間形成共鳴,對主題再一次突出。也就是說在固定的時間內閱讀更多閱讀材料,具有系統性、構建性以及梳理性等特點。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運用主題式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歸納及整合相關知識點,并通過整合這一系列的操作促使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之后的閱讀學習中更加輕松無壓力,同時還能最大化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地加入到語文學習之中,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使用多樣化教學形式,且充分利用好主題閱讀的特征,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開展合理且高效的主題閱讀教學,以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一、進行書籍歸類,開展主題閱讀
主題式閱讀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閱讀時需要將幾篇文章組合起來,因而其中較為明顯的特征是分散的中心思想。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其中有共性的主題的文章進行整合,使其關聯性明朗起來,有助于學生對其中內容的理解,同時還能對課外主題同類的文章實施拓展,使學生喜愛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主題式閱讀教學,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要求教師先對主題教學內容的書籍進行歸納與總結,之后再根據主題閱讀課堂的主旨篩選使用的書籍。因為小學一共有六個年級,每個年級的學習內容都有較大區別,所以每一本書在不同年級的主旨也會有所“區別”,再加上每個年級涉及的知識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段來選擇不同層次的書籍。之后,再將同一年級書籍中的相關主題進行分類與歸納,還可以在教室創建一個閱讀角,將同一主題的書籍放置在一排,過段時間再進行更換,幫助學生完成自主閱讀。另外,教師還可以將這同一類型的主題書籍搬至課堂中,開展主題閱讀。
在對書籍進行歸類時,教師應該主動深入剖析閱讀內容,以拉近學生與閱讀感知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直接與閱讀感知“對話”。比如,在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一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閱讀文章內容,然后再根據文章內容設立主題“天高云淡話金秋”,再讓學生根據“秋天景觀會產生重要變化”進行主題閱讀,其中將“秋風”“秋雨”作為具體特征,并尋找到《聽聽,秋天的聲音》《秋天的雨》這兩篇文章。讓學生根據這幾篇文章尋找出與秋天相關的特點,并用自己的話談談秋雨和秋風具有哪些特征。由于學生剛開始學習單元內容,對后面的內容還不夠熟悉,因此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對主題閱讀內容進行歸納。另外,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些任務,避免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到枯燥。經過學生的認真思考,討論與總結,學生都會通過這一節課的主題閱讀對秋天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主題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是先確認主題,之后再根據主題內容對書籍進行歸納,但由于主題閱讀的主題眾多,教師不能盲目選取,而是要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選定閱讀主題,同時還要注意對主題加以創新。
二、營造閱讀氛圍,強化主題閱讀
小學生在閱讀中,其周邊的環境很容易對其造成影響。構建良好的閱讀氛圍,是發展學生語言表達、思維能力的需要,教師對課程知識的內容講解后,按照設定的主題對相關內容進行拓展。這一過程能使學生多樣化的閱讀知識得到累積,強化學生的學習和閱讀能力。因而,在主題閱讀教學期間,不僅要確定閱讀主題,更要重視對閱讀環境的塑造,使小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不斷提升,為學生后期閱讀拓展奠定良好條件。開展主題閱讀的形式非常之多,教師在進行主題閱讀教學時要有意識地進行篩選,并將閱讀主題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為學生創建出濃厚的閱讀氛圍。為了能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教師在設計主題閱讀時,不妨嘗試一下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之后再利用實物或者文獻等方式為學生構建良好的閱讀氛圍。閱讀內容中包含了不同主題內容,如節日、風俗、季節等等,都可以為學生構建出主題形式,再加上詩歌、童話、神話等,也都可以將不同形式的閱讀主題體現出來。而學生可以通過朗誦、討論、講述等行為,順利開展主題閱讀模式,并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主題閱讀時更具有針對性。
在主題閱讀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形式,可以為閱讀教學帶來更多選項,而如何創建良好的閱讀氛圍,則需要教師合理開展閱讀。比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在剛進入課堂時,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與之相關的視頻內容,并在學生觀看時提出相關要求:這一紀錄片是專門用來介紹西沙群島的,并且西沙群島的自然景色在視頻中都有所介紹,將視頻與文章內容進行結合,說說自己感受到的景色。此時學生便會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與同學進行討論。有些學生認為,西沙群島中最美的風景是海水,因為它具有豐富的色彩,如淡青、杏黃、深藍等顏色,而這些顏色融合在一起便呈現出了非常絢爛的景觀。有些學生的注意力投放到了西沙群島的巖石上,他們覺得這些巖石形狀非常多,并且在上面生長了不同的珊瑚。還有一些學生通過視頻的介紹了解到了西沙群島的海參生物,并通過介紹了解了更多海洋生物資源。通過短視頻介紹,教師便可以將學生引入到“西沙,我愛你”這一閱讀主題之中,并讓學生結合文本與視頻,展示西沙群島的各種資源,而學生也會在良好的氛圍中完成主題閱讀學習。
要想學生通過主題閱讀學到更多與課本無關的知識,教師則需要使用不同教學輔助工具來為學生創建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積極融入其中,并通過主題閱讀了解到更多與生活相關的知識。
三、引導閱讀活動,完善主題閱讀
當教師對閱讀主題內容進行明確之后,應該再進一步深化主題內容,讓學生可以更加明確地認識主題,并根據主題內容為學生創建一些與之相關的教學情境,這也是一種高效的閱讀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將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出來。因此,教師在進行主題閱讀教學時,應以學生的實際為出發點,聯系主題閱讀內容,并開展情境閱讀教學,使學生積極加入到閱讀教學過程中。并且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還要針對主題內容為學生創建一系列的閱讀活動,而這些活動必須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前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閱讀教學活動時,應該將活動內容與實際相結合,進而完善主題閱讀。
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桂林山水》這一內容時,教師則可以讓學生以“我眼中的優美景象”為主題,并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尋找一些與之相關的文章內容,讓學生通過這一主題閱讀,與大自然來一個親密接觸。要求學生通過課后時間對自己身邊已存在的美麗風景進行探訪,并將優美風景的特征通過文字的描述記錄下來,或者是利用相機拍下自己眼中的優美景象。除此之外,還要求學生將自己尋找到的主題文章與實際美景進行結合,進一步對自己的文章內容進行美化,同時完善主題閱讀。當學生完成征集之后,再以班級分享的形式,讓學生將自己在完成活動時所產生的心得闡述給其他同學聽,以使其他同學能夠進一步深化對美景的思想感悟。在進行主題閱讀時可以通過閱讀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并通過這一模式對學生的創造力及想象力進行培養,這不僅能夠提升課堂主題閱讀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真正實現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提升。
為了能夠對主題閱讀教學進行完善,對教學質量進行提升,小學語文教師就應該積極開展與之相關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或校園,學會從大自然中尋找自己所要的東西,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累積自己的生活經驗,同時還能豐富自己的視野。
四、合理設置問題,提升主題閱讀
當小學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主題閱讀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帶著問題一同思索,這樣的教學形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成績。在實施主題閱讀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深入研究一篇閱讀文章,之后再整合與提煉這一篇文章的核心內容,并在總結的過程中找到文章的關鍵所在。除此之外,小學語文教師還應該專門根據文章內容創設一些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不同層次的思考與理解。因為主題閱讀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閱讀教學形式,主要是將主題相同的不同文章進行整合與聚集,而文章與文章之間都有較強的比較性,因此為了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文章之間的區別,教師應該合理提出相關問題,以促使學生之間進行探討與思考,再通過自己的理解深化對文章內容的掌握。這樣不僅可以延展閱讀文章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取不同思維,進而提升主題閱讀。
在進行主題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及時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指導與提問,以幫助學生在主題閱讀過程中產生豐富的閱讀認知。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搭船的鳥》這一篇文章時,當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教師可以直接進入主題閱讀模式,并根據文章內容提出以下問題:通過文章,大家可以了解到翠鳥是一種可以捕魚的鳥,那么它具體有哪些特征呢?此時學生則可以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并能夠迅速找到與之相關的描述,且及時給出問題答案:翠鳥的羽毛是翠綠的,翠鳥的翅膀還帶有一些藍色,并且有一張紅色的小嘴。當學生給出答案之后,教師則可以選擇繼續提問:通過閱讀文章,你能了解到翠鳥行動時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學生繼續回答:它的動作十分迅速敏捷,可以一下子沖到水里。教師問:根據你的了解,你還知道哪些鳥呢?此時,有的學生介紹小燕子,有的學生介紹喜鵲,還有的學生提到了鸚鵡。
合理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閱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到翠鳥的基本外形以及行動特征。除此之外,通過問題可以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并將不同種類的小鳥的特征進行描述,進而使主題閱讀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主題閱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并進一步拓展小學生的閱讀知識面,所以主題閱讀教學形式非常適合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將主題閱讀形式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以幫助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更深的記憶,并豐富學生的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