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鳳蘭
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重點運用雙線的結構來組織單元文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語文要素,符合學科教學基本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滲透設計,讓語文要素在無形推進當中進行落實,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準確把握好語文要素,并落實好呢?文章將重點展開分析,促使學生順利完成語文要素的落實實踐任務,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一、深入挖掘語文要素,確立科學教學目標
(一)有效解讀教材,明確合理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的單元導讀中所呈現出的語文要素,變成了教師解讀教材、確定科學合理教學目標的指導思想。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語文要素,有效對教材內容實施解讀,明確教學目標。如小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的第五單元主要是由《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課文組成。這兩篇課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出這一單元的主題“留心觀察”。編者所設定出來的單元語文要素即:體會作者是如何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經過仔細觀察,把所觀察到得寫下來,綜合這兩篇文章內容可以了解到,兩位作者都是在實際生活當中經過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寫下的自己所觀察所得。在進行教材解讀、明確教學目標時,教師帶領學生仔細對課文內容實施閱讀,掌握作者所觀察的角度,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這樣一來,結合文章內容呈現語文要素,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帶來有力的條件。
(二)良好對比聯系,保證目標符合認知
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更加注重單元文章內容和主題間的聯絡,相同一個單元中的課文、單元間、不同冊的教材中都互相聯系。由此可見,確定教學目標過程中不能單純局限在某一篇的課文中,要從單元視角、從教材序列出發展開橫向對比。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以及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出現了“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的這一語文要素,因此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從多維感知入手、結合對比聯系的方式,保證目標符合認知,貫徹落實語文要素。
二、仔細尋找語文要素,合理確定教學內容
(一)從單元導語中尋找語文要素
從三年級上冊開始,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個單元導語中都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語文要素。因此在每一個單元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這些語文要素實施研讀,為學生閱讀帶來較為正確的方向。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三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中,語文要素是利用多種方式來對難懂的句子實施理解,寫一個身邊的人,試著寫出他的特點。從單元語文要素來看,想要讓學生對句子的意思進行深刻理解,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就要在理解與難懂的句子上投入時間和精力,這是學生展開閱讀的基礎。與此同時,這一單元人文主題為多彩的童年。單元中的每一篇文章《童年的水墨畫》《一只窩囊的大老虎》《肥皂泡》《我不能失信》,都反映出作者或者身邊人的童年生活趣事,這與單元習作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單元語文要素作為目標,優化教學內容,整合教學過程。
(二)從課后練習中尋找語文要素
第一,緊抓關鍵詞語,培養語言應用素養。
小學語文教師要緊抓課后練習題中有關詞語相關的題目,引導學生經過閱讀文章內容積累豐富的語言,為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夯實基礎。落實語文要素。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為“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試著把所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相應的教材課后練習的設置也逐步清楚地呈現出語文要素。比如,在《燕子》這節課中,課后習題要求學生“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找到課文中生動優美的語句,讀一讀,抄寫下來”。再比如,在《荷花》這節課中,課后練習題是“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從哪些地方體會到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畫”。通過課后練習題的安排,讓學生在解答中掌握一邊閱讀一邊想象畫面的技巧,體會到優美生動的語句,并且了解如何才能清楚寫出所觀察到的事物,為將來發展學生語文素養帶來支持。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深入對對課后思考練習題實施挖掘,深入對課后練習題中所包含的語文要素實施進行分析,經過教學后,針對學生是否可以從習題中掌握語文要素進行評估,方便再之后的教學工作當中對教學方法展開調整。
第二,發揮學生想象力,創造想象的世界。
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在三年級下冊的課后思考練習題當中,以想象的練習題為主,利用這樣的練習題,讓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想象的世界。靈活運用這些課后練習題,更好地發揮出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靈活運用這些課后思考練習題,貫徹落實語文要素。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小真的長頭發》為例,課后習題是“想象小真的長頭發還能變成什么?用來做什么?與同學交流,看哪一位同學的想法更奇妙,更有趣。”再比如在《我變成了一棵樹》的課后習題中“如果你也會變,你想變成什么?變了之后會發生什么樣奇妙的事情呢?”通過這樣的課后思考練習題,讓學生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增強學生創造想象世界的能力。
(三)從交流平臺中尋找語文要素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以“交流平臺”作為基礎,強化對語文要素的教學力度。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中,語文要素是利用多種方式來對難懂的句子實施理解,寫一個身邊的人,試著寫出他的特點。而在部編版教材“交流平臺”中,第一句話的意思是理解難懂的詞語和句子的方法較為類似;第二三句話意思是讓小學生可以結合實際生活,聯系上下文的具體意思來理解詞句的意思;第四句話的意思是讓學生采用查找字典或者其他的方法來對難懂的詞句進行理解。在教學“交流平臺”時,教師要緊密結合語文要素,從多角度帶著學生實施訓練,幫助學生從感性逐步過渡到理性認識,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可以全方位掌握學習的具體方式以及技巧,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四)從活動設置中轉化“語文要素”
只有將語文要素真正轉變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真正發揮出語文要素所存在的價值。教師要結合文章的具體特點,組織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助力語文要素不斷進行轉化,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帶來幫助。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即“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運用口頭介紹這部分內容,學生會覺得乏味無聊,缺乏興趣,這時教師就需要設置出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在牛肚子里旅行》為例,教師組織學生先明確語文要素,并且設置出如下合適的活動:學生們會如何運用想象來呈現出這一童話的具體場景呢?大多數的學生在進行想象時,主要是對在牛肚子中的旅行線路進行具體想象,結合具體任務編寫童話,讓學生可以主動進行表達以及運用時,體會到內在語言能力的發展。利用這一案例,教師在情境中融入語文要素,讓學生可以在積極內化的活動中加深認識,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轉化語文能力。
三、加強落實語文要素意識,營造學習氛圍
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強化自身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的意識,將過去采用直線型的教學設計轉化為板塊化的教學設計。直線型教學設計特點即針對這節課中的教學重難點實施串講,串聯起較為碎片化的知識點,可是落實的語文要素的目標并不是非常清晰,學生在學習中一旦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將會變成阻礙學生學習的絆腳石。然而板塊式教學法可以良好有效地對語文要素進行聚焦,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結合語文要素的落實把教學設計成多個板塊,逐層深入,逐步落實語文要素。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這一單元圍繞“猜測與推想”的人文主題提出語文要素“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的情節進行猜想,學會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試著續編故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自行展開預測,掌握預測的基本方法,試著自主進行故事續編,了解故事中所蘊含的哲理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教師在講解這一單元中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時,教師設計出“談話導入”“提問整理”“匯報問題,解決問題”的環節,設置出多個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文章當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老屋的老?老屋都幫助了哪些動物?為什么題目叫做《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在探究當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落實語文要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關注挖掘語文要素,把語文要素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設計教學方法,科學合理運用教學策略,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主動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仔細對教材內容實施解讀,設計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落實語文要素,順利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