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冀


能稱為“父”的,一定和諸多第一聯系在一起。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秘書工作的第一人,這是公認的史實。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一大”)在上海(后移到浙江嘉興南湖)召開。會上確定毛澤東和另一人為大會秘書。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這次會議通過了一系列議案,其中包括《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法》,按照組織法成立了中央執行委員會,由執行委員會選出包括委員長、秘書、會計在內的五人,在中央執行委員會休會期間行使職權。會議選出陳獨秀、毛澤東、羅章龍、蔡和森、譚平山五人組成的中央局。陳獨秀為中央局委員長,毛澤東為中央局秘書。這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央機關第一次設置專職秘書,毛澤東成為中共秘書第一人。
毛澤東一生注重調研,讓我們來看看毛澤東的調研之行、調研之法、調研之作、調研之理吧。
調研之行
毛澤東許多不朽論著和偉大決策,都來自他親身的調查研究。
早于一大召開即在建黨之前,1917年,毛澤東對湖南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五個縣進行“游學”式的考察。1918年,毛澤東和蔡和森一起對瀏陽、沅江進行半個多月的考察。這些調查研究,加深了毛澤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激發了他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熱情。
1921年9月至1922年冬,即一大召開后,毛澤東先后4次到安源煤礦調查,了解煤礦歷史,工人同資本家矛盾的具體表現,了解工人的勞動、生活和思想狀況,發動和指導工人運動。
1927年初,當時在中央主持農民運動工作的毛澤東用32天時間,行程700多千米,實地考察農民運動高漲的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等5個縣的情況。他廣泛接觸群眾和農會、工會、婦女會的干部,召開各類座談會,取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寫成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以大量生動的事實和精辟的論證,駁斥了黨內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和社會上反動階級的無恥讕言,熱情地支持和歌頌偉大的農民運動。沒有實地調查研究,毛澤東便不可能有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的具體認識,更不可能有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深刻認識。
“尋烏調查”是毛澤東所做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查。
1930年5月,紅四軍以尋烏紅五十團配合攻克尋烏縣城后,毛澤東利用紅四軍在贛州第二次分兵的時機,在中共尋烏縣委書記古柏的協助下,在尋烏開展20多天的社會調查,詳細了解尋烏的政治區劃、交通、商業、舊有的土地關系、土地斗爭等內容,對尋烏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各歷史階段和現實狀況進行全面而詳細的考察分析。毛澤東在尋烏等地開展的系列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
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對農業合作化的調研堪稱“高潮”。進入1955年的中國農村,農業合作化進程是慢一點還是快一點,有過爭論。既要避免被勝利“嚇昏了頭腦”,也要防止變成“小腳女人”,挫傷農民和基層干部積極性,毛澤東倡導做調查研究。他請中央農村工作部副部長廖魯言等人在收到的1000多篇發展農業合作化材料中選出一部分。農村工作部選了120篇送給他。毛澤東關起門來整整看了11天,有些看了好幾遍。1955年10月,毛澤東親自編輯成《怎樣辦農業生產合作社》一書,發給參加七屆六中全會(擴大)的代表討論。根據與會代表的熱烈討論和形勢發展需要,12月,毛澤東對該書進行重新編輯,收入121篇材料,寫了104條按語,書名定為《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領袖在位時編輯出版調研專集,實為罕見。
1956年2月,毛澤東圍繞國家工業化、農業合作化、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等問題進行一個半月的調查,親自聽取中央工業、農業、商業、運輸、財政等34個部門的工作匯報,研究蘇聯等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最高國務會議上發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后多次修改,寫出《論十大關系》一文。
調查研究活動伴隨著毛澤東一生,無論是系統的還是零星的,無論是成作品的還是供思考用的,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從未停歇,即便是在政務繁忙之時,他也請身邊工作人員和警衛戰士到一線調研,把真情實況告訴他。在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為讓黨員領導干部了解新情況,克服本領恐慌,懂得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他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明確提出“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調查沒有發言權,必須成為全黨干部的思想和行動的首要準則”。
調研之法
作為中國共產黨從事社會調查特別是農村調查的開拓者、實踐者、倡導者,毛澤東創造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比如:普遍調查、典型調查、會議調查、蹲點調查、親身調查、問題調查、重點調查、試點調查。
調研之作
在共產黨領袖人物中,毛澤東的調研作品在數量上無疑是首屈一指的。198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農村調研文集》,收錄毛澤東從1926年到1933年11月所寫的調研文章和調研報告17篇。實際上,20世紀二三十年代,毛澤東對農村做過10余個專題調研,只是不少丟失了。他曾痛心地回憶說:“失掉別的任何東西,我不著急,失掉這些調查(特別是衡山、永新兩個),使我時常念及,永久也不會忘記。”(《〈尋烏調查〉前言》,1931年2月)他留存下來的調研報告,比較著名的有: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5年12月);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2月);
《尋烏調查》(1930年5月);
《反對本本主義》(1930年5月,原題為《調查工作》);
《興國調查》(1930年10月);
《木口村調查》(1930年11月);
《長岡鄉調查》(1933年11月);
《才溪鄉調查》(1933年11月);
《總政治部關于調查人口和土地狀況的通知》(1931年4月);
《〈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1941年3月、4月);
《關于農村調查》(1941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最有名的調研之作是《論十大關系》和《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在調研基礎上形成的文章不計其數。
調研之理
毛澤東把調查研究視為勝利之本,一生實踐和全力倡導,對調研之理的貢獻是最大的。
1929年12月,毛澤東在《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中指出:“對于政策形勢的主觀主義分析和對工作的主觀主義指導,其必然的結果,不是機會主義,就是盲目主義。”糾正的方法是“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這里,毛澤東第一次明確地使用“調查和研究”的科學概念及提出對于形成黨的斗爭策略和方法的重要意義。
同時,在毛澤東的大力倡導和率先示范下,調查研究逐漸制度化。1941年8月1日,黨中央發布《中共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于實施調查研究的決定》,對在全黨建立各級調查研究機構做了具體規定,標志我們黨調查研究組織系統的確立。中國共產黨通過社會調查認清了中國國情,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和建設道路。領導全黨開展全國性調查研究活動是毛澤東的一大“發明”。
毛澤東對調查研究的認識和定論,集中體現在六大方面。
一是“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反對本本主義》,1930年5月);“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總政治部關于調查人口和土地狀況的通知》,1931年4月);“不調查不研究就不得了,就要亡國亡黨亡頭”(《在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的報告》,1941年10月)。
二是“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反對本本主義》,1930年5月);“要鉆進去調查研究,發現問題,揭露問題,解決問題”(《在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會議上的講話》,1959年2月);“我的經驗歷來如此,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辦法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在廣州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61年3月)。
三是“在全黨推行調查研究的計劃,是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一環”(《改造我們的學習》,1941年5月);“這些年來,我們的同志調查研究工作不做了。要是不做調查研究工作,只憑想像和估計辦事,我們的工作就沒有基礎。所以,請同志們回去后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一切從實際出發,沒有把握就不要下決心”(《大興調查研究之風》,1961年1月)。
四是“大家做官了,不做調查研究了”(《要做系統的由歷史到現狀的調查研究》,1961年3月);“蹲在北京使人悶得慌,官氣太厲害,一跑出去就覺得有點東西”(《在第十四次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1958年1月);“省委第一書記要親自做調查研究,我也是第一書記,我只抓第一書記。其他的書記也要做調查研究,由你們負責去抓。只要省、地、縣、社四級黨委的第一書記都做調查研究,事情就好辦了”(《要做系統的由歷史到現狀的調查研究》,1961年3月)。
五是“‘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這種完全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還在我們黨許多同志中繼續存在著”(《改造我們的學習》,1941年5月);“對于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具體情況,不愿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和研究,僅僅根據一知半解,根據‘想當然,就在那里發號施令,這種主觀主義的作風,不是還在許多同志中間存在著嗎?”(《改造我們的學習》,1941年5月);“認識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關于農村調查》,1941年9月);“中國革命也需要作調查研究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中國是個什么東西(中國的過去、現在及將來)。可惜很多同志常是主觀主義,自以為是,完全不重視調查研究工作”(《關于農村調查》,1941年9月)。
六是“我們研究城市問題也是和研究農村問題一樣,要拼著精力把一個地方研究透徹,然后于研究別個地方,于明了一般情況,便都很容易了”(《尋烏調查》,1930年5月);“要做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的”(《〈農村調查〉序言》,1941年3月);“要從個別問題深入,深入解剖一個麻雀,了解一處地方或一個問題。……深切地了解一處地方或一個問題,往后調查別處地方或別個問題,你就容易找到門路。不然就不容易找到門路”(《在廣州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61年3月)。
毛澤東是歷史偉人,有深邃博遠的思想,有撼天動地的氣魄,有翻天覆地的大略,有高山仰止的風范,有哲思情茂的文筆。這一切,來自他孜孜不倦的學習,來自他不懈奮斗的努力,來自他對黨對人民的赤誠忠心,來自他對中國這塊土地的深情熱愛,也來自他一生踐行調查研究的養成之功。綜觀歷史,在無產階級領袖人物中,毛澤東親身參與和組織領導的調研活動之多,形成調研的成果著述之多,提出的調研理論方法之多,世人難以企及,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共產黨的“調研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