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咸喜
全州青瑤峒的瑤人與舜帝的歷史淵源
關于舜帝南巡路線,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楊東晨在《帝舜家族史跡考辨》(載于《虞舜大典》)一文中認為:舜帝“從蒲坂出發,經安邑(山西夏縣)南行過黃河,過鳴條(河南封丘東),過宛(今南陽),渡淮河、漢江南行,再經夷陵(今武漢)過江入巴陵(今湖南岳陽),沿湘江南下,至南岳衡山(今湖南衡陽)。之后,再南行至零陵。帝舜又從零陵到各地去巡視”。
苗族、瑤族、畬族等共奉盤瓠(盤護)為始祖,因此,有學者認為舜帝南巡德化的“三苗”族群中就有瑤民,并有舜的后裔融入瑤人。
何光岳《南蠻源流史》載,古瑤民和盤瓠(盤護)是形成瑤族的主要骨干,是瑤族的最早源流。“搖人當屬帝舜之后?!薄皳u民的始字為?。?字呈手制瓦器狀,傳說舜帝曾‘陶于雷澤,是一個制作陶器能手,因而舜帝之裔便叫?民?!薄??加穴為窯,更證實?人確實以制造陶器得名。”《說文解字》:“?,瓦器也,從缶肉聲?!爆幾宓默幵诠糯卸喾N寫法,都帶有“?”,說明這個民族擅長制陶,再加上“帝舜生戲,戲生搖民”(《山海經》),可見,舜帝和瑤族祖先有某種直接的關系。
肖獻軍、胡娟《舜帝與永州瑤族的淵源及其文化影響》文指出:從“帝舜生戲,戲生搖民”的記載來看,舜帝和瑤族祖先有某種直接的關系,作為古零陵全州和永州,瑤族應為舜帝后裔?,幾宓南茸姹P瓠(盤護)生活在舜帝葬地古零陵全州和永州一帶,盤瓠(盤護)的后裔又稱“零陵蠻”?!傲懔晷U”作為古族名,是因秦始皇和漢武帝分別在今廣西全州縣置零陵縣和零陵郡,以居其縣郡而得名,分布在今湖南西南與廣西北部接壤地帶。該文認為零陵蠻與瑤族相關,在古老的零陵郡有瑤族存在?!读簳堎潅鳌罚骸爸萁缌懔?、衡陽等郡,有莫徭蠻者?!薄端鍟さ乩碇尽罚骸伴L沙郡又雜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其男子但著白布裈衫,更無巾褲……武陵、巴陵、零陵、桂陽、澧陽、衡山、熙平皆同焉。”也指出在同屬古零陵的全州和永州有莫瑤的存在。
全州青瑤峒,傳說中的舜帝葬地九疑山和勉瑤的文明發祥地大楚南會稽山都在這里。在大楚南會稽山中又有舜皇山(一名舜山),地處全州縣大西江鎮炎井村、文橋鎮干六村和東安縣大廟口鎮、新寧縣金石之間,是全州與東安二縣的界山?!稏|安縣志》載,東安縣境域古屬全州洮陽,晉惠帝永熙元年(290年)從全州的古零陵縣析出,置應陽縣(即東安縣前置),東安縣的舜文化屬全州古零陵文化圈,因此舜皇山在《全州縣志》和《東安縣志》皆有載。清嘉慶《全州志》記載全州縣境內有舜山巖和舜山:“舜山巖在三都去城七十里,有水北出會舜山。”清道光《永州府志·藝文志》引《東安縣志》載:“永之東安縣有舜山、玉陛源,皆祀有虞氏……因舜巡狩所經也。”
周甲辰在《舜帝避居舜皇山論》中提出“舜帝避居舜皇山”的觀點:舜帝曾以治水不力的罪名殺了禹的生父鯀。舜交權給禹后,為避免與禹的沖突,晚年主動選擇南巡三苗,避居舜皇山。舜在三苗人生活的嶺南,撫慰、教化三苗,示之以德,促使其移風易俗。周甲辰認為這不僅有史料零星的文字記載,而且在民間傳說中有廣泛反映,至今舜皇山和(寧遠)九嶷山一帶流傳著舜帝斗惡龍、戰猛獸的故事。今在全州青瑤峒九疑山、舜皇山這兩處廣西與湖南二省交界的全州、資源、新寧、東安四縣相鄰的周邊山嶺,有眾多與舜帝南巡有關的地名,幾乎每一個地名,都聯系著一個與舜帝南巡有關的傳說故事。
全州九疑山和舜皇山因兩山相近,傳說是舜帝在蒼梧之野的葬地和避居地,這一帶的舜文化積淀極其厚重。舜帝一直“活”在全州九疑山和舜皇山周邊的百姓生活之中。當地人信仰舜帝,稱之為“舜皇爬爬”(當地方言,祖父以上稱“爬爬”,讀音papa),將舜帝視為天地間最重要、最親近的神之一。舜帝也一直“活”在廟會及祭祀之中。全州民間對“舜皇爬爬”的信仰寄托在祭祀之中,當地有不少祭祀舜帝的神廟。如在民國時期,全州的地方官員常在自然毀損之前的湘源二妃廟隆重舉行祭祀舜帝和二妃的儀式;至今全州民間仍傳承著“大堂請圣”的祭祀儀式,在全州農村,每家每戶立家堂、安香火時,要由師公做法事迎請堯帝和舜帝?!按筇谜埵ァ钡某~有:“東岳治天堯舜帝,南岳師天堯舜皇,西岳松天堯舜皇,北岳安天堯舜皇,五岳五天堯舜帝,五岳五天堯舜皇。”全州大西江的枕山廟就曾供奉舜帝,大西江境域內的青瑤峒人曾有到舜廟迎請虞神到神仙壩祈雨的習俗。
全州九疑山下有零陵屋地名。相傳,舜帝南巡時駕崩在零陵屋這一帶,按先秦風俗儀式要進行招魂,為讓舜帝魂還復體,舜帝的后裔便在此舜帝駕崩之地建造專為舜帝招魂的房屋,這里的地名也因此冠以舜陵“零陵”之名,在民間稱“零陵屋”,這應是最早祭祀舜帝的舜廟雛形。
零陵屋與祀山相鄰,祀山的山頂上有一大石平頂叫祀山頭。相傳,舜帝后人曾在全州青瑤峒居住,并曾在此小山的祀山頭祭祀先祖舜帝,故稱之為“祀山”。
相傳,舜帝后裔在零陵屋為舜帝守靈期滿后,其中一支又回到舜帝的原避居地、今全州文橋鎮舜皇山旁金鳳山下的玉陛源口定居,并在那里建起家廟祭祀自己的祖先舜帝,這個廟就叫舜帝廟(一名大廟),其后裔定居在這里,這個居地就叫舜帝廟村,又名大廟村。
金鳳山下玉陛源口這座舜帝廟因位于玉陛源口,廟邊的這條玉陛源是紫溪河的一級支流,古稱大陽川水,又名大陽溪。廟旁的山形神似一只神鳥鳳凰,這座山就叫“金鳳山”。在金鳳山與舜帝廟之間建有道教觀宇,因遠觀金鳳山似神鳥仙鶴,這座道教觀宇就叫“白鶴觀”。
玉陛源為全州文橋和東安大廟口的交界之地。清嘉慶《全州志》除有圖標注與全州九疑山相鄰的文橋鎮舜皇山旁的金鳳山下的玉陛源口有舜廟,還記載舜帝廟旁立有舜帝廟村:“三都凡十四村,舜帝廟離城一百里?!笔钦f在全州文橋的三都共有14個村,玉陛源口的舜帝廟村是其中之一,舜帝廟村距離全州縣城50千米。全州也稱舜帝廟為大廟,如《全州志》記載與全州九疑山有水路相通的廟頭鎮大廟腳有大廟:“七都二圖凡十村,大廟腳離城六十里?!?/p>
東安縣的大廟口鎮這一古老的地名,也正是因這個舜帝廟在當地又叫“大廟”而名。
至今,全州縣文橋的玉陛源口村(舊時的舜帝廟村)和東安縣的大廟口都有舉行廟會給舜帝做生日的習俗。相傳舜帝的生日是農歷八月十二日,東安縣的大廟口在每年農歷八月十二日舉行廟會給舜帝做生日,全州縣文橋的玉陛源口村則在每年農歷八月十三日舉行廟會給舜帝做生日,后來玉陛源口村的廟會改遷到村委所在地文橋干六。
舜文化學者張澤槐在其文集《舜帝與舜帝陵》記述:“大廟口,是一個古老地名,也是一個行政區域名稱,位于舜皇山下東安縣境內,現為大廟口鎮。大廟,即舜廟。清《九嶷山志》記載:‘舜廟在大陽溪白鶴觀前,蓋三代時祀于此,土人呼為大廟。也就是說,三代時,當地人在大陽溪建有舜廟祭祀舜帝,當地人把舜廟稱為‘大廟。東安舜皇山下的大廟,也是為紀念舜帝南巡而建,其實就是舜廟。”
可見,以九疑山和舜皇山為核心的地區已形成一個舜帝文化圈。
2008年10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當地有關部門,在舜皇山下的坐果山發掘出坐果山文化遺址,清理出一組完整的山地居住遺跡,共發現古人用來支撐房屋柱子留下的柱洞100余個,灰坑(包括火塘)10余個。從柱洞的位置可以看出,生活在坐果山上的商周古人采用山石為墻,在山石之間空地立柱搭棚,從中可以復原商周時期人類依據巖山的自然環境來建筑居室的情形。在遺址內一條長達數十米的自然深溝中,發現土層厚達3至4米,出土有大量的文化遺物。根據發掘出土的大量動物遺骨,可以確定聚落的經濟形態是以狩獵為主體。所發現的石器已構成一條完整的石器制作加工鏈。從目前的發掘情況看,坐果山遺址是一處商周時期南溪河流域的中心遺址,遺址范圍約2萬平方米。已出土的文物,既有當地區別于中央王朝的文化特征,也出現了中原文化傳播、北方文化南下擴散的交流元素。
綜上,筆者認為對瑤族起源所詮釋的實際情況是:瑤族形成的兩個主要骨干,最早是上古時代盤瓠(盤護)氏族和東方夷人虞舜部族的一部分(即《山海經》所載的“帝舜生戲,戲生搖民”這支古瑤民),在華夏族同化的統一過程中,這兩支向南遷徙的氏族部落最后定居在以全州青瑤峒為中心的南嶺山地,與當地的三苗部落聯盟融合在一起。所以,今天的瑤人中有屬于舜帝的后裔。
苗瑤部落(三苗部落)與湘水和資水上游的上古文明
20世紀90年代后期,資源縣延東鄉曉錦村后龍山上發現曉錦遺址。從地理位置看,曉錦遺址位于南嶺之首越城嶺北側、資江上游。發掘和研究表明,曉錦遺址包含的文化遺存,早期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后期可能至商周時期,曉錦文化是資江上游越城嶺腹地最早的史前文化,也是目前所知廣西境內最早從事稻作農業的史前文化。
目前在湘江上游河谷這條連接洞庭湖地區與嶺南地區的主要通道上,沿河兩岸的全州、興安、灌陽三縣也已經發現數十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有些地方遺址分布相當密集,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湘江河谷就已經成為連接南嶺南北的主要通道。在湘江河谷所發現的新石器晚期遺址中,保存較好的有全州才灣鎮盧家橋、龍水鎮渡里園、安和鎮顯子塘、鳳凰鎮馬路口、興安縣湘漓鎮磨盤山洞、灌陽水車鎮五馬山、新圩鎮獅子巖等。湘江上游地區的古文化遺址大都分布在河流兩岸,以支流小河兩岸為主,尤其在灌江、建江和漠川河等較大支流兩岸最為密集。
曉錦文化是目前在南嶺山地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石器時代文化;湘江沿岸史前遺址群年代則比曉錦文化略晚,這個時間與古籍記載的三苗南遷和舜帝南巡的時間是重合的。
以上湘桂走廊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可作為三苗南遷的力證。資江流域曉錦文化和湘江流域史前文化的來源不可能是南面的漓江流域史前文化。
實際上,資江上游在地理上完全應該屬于嶺北而不是嶺南;湘江上游則是從嶺北進入嶺南的交通孔道,歷史上稱為“湘桂走廊”,如果以流域而言,也是處于嶺北的長江水系與嶺南珠江水系分水嶺以北,與湖南屬于同一流域。因此,資江上游和湘江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與其下游湖南地區比較接近是合乎情理的。在隨后的幾千年里,該區域基本上屬于湖湘文化圈,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原隸屬湖南永州的全州、資源、灌陽及興安的一部分才改隸廣西。最顯著的一致性表現在語言方面,該區域主體居民的語言可以說是完全屬于湖南話系統,而無嶺南主要語言壯話和粵語的特征。
三苗,又稱有苗,是中國五帝時代一個著名的部落,曾長期與唐虞部落爭戰?!稇饑摺罚骸拔粽撸缰?,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边@是指整個苗蠻集團的活動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后世的鄱陽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經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縣(今河南南召縣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在全州。
“文山地望在全州”有史為據。清嘉慶《全州志》:“文山在升鄉界,去城四十里?!薄敖窨间錾轿菰?,在文山上。”“洮水在城北三十里,發升鄉山屋源,有二源,左出靈源寨萬鄉界上,右出風王殿嶺……經文山下……傍會湘水。”
三苗部落聯盟的首領參與過中原部落聯盟的權力之爭。堯舜禪讓,三苗的首領對此非議,于是“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史記·五帝本紀》)。堯討伐三苗,三苗部落內部分裂反叛,逃到古稱南海的洞庭湖流域,建立三苗國或狗民國。
郭璞注《山海經》云:“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殺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為三苗國?!笔钦f堯將天下讓給舜時,三苗的國君不同意,三苗被堯帝鎮壓,內部分裂反叛,余部退回到古稱“南海”的洞庭湖流域,建立三苗國。
《太平御覽》引《外國圖》曰:“昔唐以天下授虞,有苗之君非之。苗之民浮黑水,入南海,是為三苗民。去九疑三萬三千里?!笔钦f堯將天下讓給舜時,三苗的國君不同意,三苗被鎮壓,百姓從北方的黑水逃到古稱“南?!钡亩赐ズ饔颍⑷鐕?。
郭璞注《山海經》,又寫《玄中記》說:“狗封氏者,高辛帝有美女,未嫁。犬戎為亂,帝曰:‘有討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戶。帝之狗名盤護,三月而殺犬戎,以其首來。帝以為不可訓民,乃妻以女,流之會稽二萬一千里,得海中土。方三千里而封之。生男為狗,生女為美女。封為狗民國。”是說盤護被高辛帝從北方流放到南方很遠的會稽山,在南方會稽山至“海中土”洞庭湖這個廣闊地域建立了狗民國。
《玄中記》所說的“流之會稽”之會稽山,《山海經》載“會稽山在大楚南”,即它在楚國的南部。又據《評皇券牒》和全州《湘山志》圖考記載,這座大楚南會稽山應該就是全州青瑤峒內的會稽山。
地處資江上游和湘江上游地區的上古文化遺存,就在三苗國(或狗民國)南界及南遷后的今廣西桂北的全州、資源、灌陽、興安四縣境內。
既然三苗逃亡南方,舜帝又想感化收服三苗,舜帝南巡就是順理成章之事,其崩于巡狩途中的蒼梧之野,葬于九疑山也是符合情理的推斷。
上述同屬湖湘文化圈區域的全州等縣的上古文化遺存的時間,與古籍記載的三苗南遷和舜帝南巡的時間大體重合。筆者有理由相信,在資江上游和湘江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中,那些年代在公元前2070年以前的文化遺存應是三苗部落所遺留,年代在公元前2070年之后的文化遺存,則應混雜有虞舜文化的成分。
《評皇券牒》記載的全州青瑤峒曾是勉瑤文明發祥地
全州青瑤峒是勉瑤文明的發祥地?,幾鍤v史文獻《評皇券牒》記載瑤族始祖盤瓠(盤護)與帝女成婚后,入住全州青瑤峒會稽山繁衍后代。
《評皇券碟》的發布范圍與瑤人分布地區的地名有會稽山、中南山、鵝眉山、清涼山、南山、岳山、萬陽山、幽烈山、大羅山等,從這些山名來看,排第一的是會稽山。筆者認為,這個會稽山指全州青瑤峒的會稽山,勉瑤生活的這些山嶺多在湖南和廣西交界的山嶺,最主要的是在今廣西境內。
今青瑤峒盆地內尚有瑤人生活留下的“城門口”古地名。舊時進入青瑤峒,四面皆有城防設施:從東進入,要經白石嶺的硤石古寨;從南進入,要經探口(今坦口)、牛路口、石塔口、城門口等四個城防關口;從西進入,要經古木洞古閘門、桃花古寨;從北進入,要經八十里山古關。從全州青瑤峒的城防布局來看,這里應是舜帝的后裔南遷與盤瓠(盤護)的后代勉瑤融合后,在青瑤峒內建立的一個瑤人部落的小方國。
今全州青瑤峒內及周邊山嶺尚有大量的瑤族歷史文化遺存。峒內有與瑤人有關的地名狗頭源(勾頭源)、天子潭、天子屋場及瑤人古墓群。當地的一些地名也與盤王的后裔曾在此生活有關。如會稽山上的舜皇山下有坐果山文化遺址;會稽山上的狗頭源又叫勾頭源,相傳狗民國的勾姓頭目曾住在這里,瑤人又以龍犬為圖騰。《山海經·大荒東經》“有因民國,勾姓,黍食……民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說古瑤民為舜的后代,古瑤民與盤瓠(盤護)的后裔是現代瑤族的先祖;峒內的炎井河又名“盤溪”;峒內的“八十里山”又名“盤溪八十里山”;峒內還有因莫徭而名的“老莫嶺”等。峒內有瑤人原始家園傳說中的冉水即夷襄河,這條河流將上、中、下三峒連接,只有1個峒口與外界相通;《盤王大歌》所唱的“九峒”(會稽山所在的大西江青瑤峒內有三峒、文橋境內有六峒,共九峒),有“石山背后是峒頭”的白石嶺,有“日上東山白石嶺”,有“紅光撒滿三江口”,有“水過龍門石谷中”,有“日落山陰映江水,彎彎河水似金龍”的日出日落景象;有瑤人原始家園民間故事中的“梓溪源一十八路(步)險路”、古塘、九牛戲水的九牛塘、獅子嶺(瑞獅)、馬山(馬頭嶺)、鳥山(鳳凰山)、石狗、石門、石童子等瑤人的歷史文化遺跡。
瑤人在青瑤峒內生活的一些歷史遺跡也常有發現。如在當地出土了西漢至宋代時期的古錢幣?!度菘h志》載:1986年,大西江鄉錦塘村農民蔣繼信在建房時挖得窖藏古錢50公斤,古錢品種為新莽貨泉、宋代大觀通寶;1989年,大西江鄉月塘村出土西漢、三國、晉代窖藏古錢3公斤,古錢品種絕大部分為西漢“五銖”。其中有六朝錢,如晉代的“太平百錢”。三國蜀漢劉備鑄“百五銖”,還有平當五銖、沈廊錢“五金”等。
以上似可表明,自上古至宋代就有瑤人生活在青瑤峒會稽山。如今,青瑤峒內大多居住的是元末明初從外地遷入的漢人。全州青瑤峒的瑤人又去了哪里,這有待今后探究。
寧遠九嶷山祭祀舜帝的宗廟是如何建起來的?
由于改朝換代及后來東漢王朝對古零陵地域人民的殘酷鎮壓,居住在全州青瑤峒盆地及周邊山嶺的已融入盤瓠(盤護)勉瑤的舜帝后裔,有的也被迫離開他們祖祖輩輩生存的原始家園。寧遠縣九嶷山一帶又是舜帝的弟弟象的封地有庳所在。有庳為古地名,亦作有鼻,又名鼻墟、鼻亭。相傳舜封其弟象于此?!睹献印とf章上》:“象至不仁,封之有庳?!薄稘h書·鄒陽傳》:“昔者,舜之弟象日以殺舜為事,及舜立為天子,封之於有卑?!鳖亷煿抛ⅲ骸暗孛?,音鼻,今鼻亭是也。”《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舜封象於有鼻,死不為置后,以為暴亂之人不宜為太祖?!?/p>
《晉書》載:“泉陵縣,北部東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庇斜堑姆秶谙娼阅稀⒕裴谏揭员钡臑t水流域,象的封地的駐地就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雙牌縣的訪堯村,村中有座有鼻亭,又稱象祠,自古至今香火鼎盛。九嶷山就在象的封地內,舜的后人帶著舜的牌位祭物來到象的后人生活的九嶷山一帶定居后,就建宗廟祭祀祖先,宗廟逐步演變為舜帝廟;又或者是居住在寧遠九嶷山一帶的象的后裔將舜的牌位祭物接到這里,為舜帝建起祭祀的宗廟。
東漢之后有文人記載舜帝葬地為瀟水流域的寧遠九嶷山
筆者查閱東漢之前的史料,并無舜帝葬于寧遠縣九嶷山的記載,東漢才有記載,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營道,九疑山在南。莽曰九疑亭。”
有關舜帝葬地在零陵營道或馮乘縣即寧遠縣的九嶷山記載,最早的是東漢學者應劭,隨后有三國荊州從事文穎、三國曹魏陳郡丞如淳,他們都給《漢書·武帝紀》所載的漢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這一歷史事件做注。如應劭注:“舜葬蒼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營道?!蔽姆f注:“九嶷山半在蒼梧,半在零陵?!?/p>
南朝宋時期的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