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艷 張明曉 陳歌
摘 要:高等職業院校應豐富專業技能方面的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技能的培養,結合地域特點、專業特點、學校師資實際情況適時進行特色課程建設。文章分析洛陽職業技術學院在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影像診斷方向特色課程建設實施過程、實踐成效及存在的問題,旨在能有效優化專業內涵,實施早臨床、多臨床教學計劃,探索集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健康管理于一體的全科醫生人才培養模式,為進一步開展兒科、急診、全科等醫學方向的特色課程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職臨床醫學;影像診斷;特色課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3.04;G7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3-0027-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調研課題醫學教育研究項目(編號:SKL-2019-2541)
作者簡介:牛小艷(1980-),女,河南洛陽人,講師,從事基礎醫學教育研究;張明曉(1988-),女,河南洛陽人,助教,從事基礎醫學教育研究;陳歌(1988-),女,河南洛陽人,講師,從事基礎醫學教育研究。
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專門培養面向基層機構技術人才的教育基地,在打好教育基礎的同時,應豐富專業技能方面的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技能的培養,結合地域特點、專業特點、學校師資實際情況適時進行特色課程建設,這是提高高職課程有效性,實現校企一體、產教融合的關鍵途徑之一。本文主要對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影像診斷方向特色課程建設進行探討。
一、高職院校特色課程建設的現實意義
當前,高職院校已成為學生發展個性、展現才能的舞臺,特色辦學、特色課程更被認為是激發學生個性的重要方式。因此,高職院校特色課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理論上,其踐行的多元智能理論,符合以人為本的發展策略;實踐上,其可以改變我國高等教育同質化的現狀,培育出符合多方位、多領域需求的人才。
洛陽市地處中原,因人口眾多,醫療服務水平不平衡問題突出。因此,建立不同層次的區域醫療中心,是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重大舉措。2017年,《中共洛陽市委洛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洛陽高等教育發展的意見》中指出:堅持改革創新,增設優勢特色學科,鼓勵高校探索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洛陽市唯一一所綜合性職業院校,結合地域特點、專業特點、學校師資實際情況適時進行特色課程建設,是提高高職課程有效性,實現校企一體、產教融合的關鍵途徑之一。
二、臨床醫學專業影像診斷方向特色課程建設實踐過程
1.開展實驗課程興趣調查
筆者先運用問卷調查,對本校學生對于影像學診斷的學習意向、感興趣的教學方法等進行了調研。在教學結束后,筆者運用問卷調查學生在課程開展中遇到的阻力、課程學習對影像學診斷能力提升的自我評價、學習負擔、最受幫助的課程選擇等。最后,筆者調查了學生從事臨床醫學影像診斷工作的意愿。
2.人員篩選
根據前期調研結果,結合師資力量和學生參與度,最終筆者確定了40人為一個教學班開展影像學診斷特色課程教學,并采取雙向選擇方式,即學生自愿參與,學院擇優選拔。一年級的第二學期,筆者在臨床醫學專業中采取自愿的原則,根據第一學期綜合成績排名與日常表現,對學生進行擇優選拔,并將同時入學的其他同學作為對照組。
3.臨床影像學教學內容的選擇
一是在原人才培養計劃中,增加專業拓展課程“影像解剖學”“醫學影像診斷學”“超聲診斷學”等,并分別在第二、第三、第四學期進行培訓。特色課程教材均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教材,供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師生使用。特色課程應突出影像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由從事影像專業的臨床醫生和專業技術人員采取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完成本專業人才培養中要求的有關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培養計劃的同時,了解常用醫療影像設備的基本操作,熟悉常見病、多發病的影像學診斷,使之具備集癥狀、體征、形態、影像、功能、代謝變化為一體的綜合診斷能力。二是通過對基層醫療機構臨床崗位的工作條件、工作內容進行調研,確定真正“有用”的教學內容。當前,不少基層醫療機構已購置了X線、超聲、心電圖等基礎醫療影像檢查設備,主要以骨折、呼吸系統疾病的X線診斷,腹部、心臟B超等常見疾病的影像學診斷為主要教學內容。三是依據職業崗位要求,將所需知識、技能、職業素養融入具體的教學內容中,使教學內容職業化。職業化的教學內容更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符合學生的實際,體現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四是通過調取合作教學醫療機構的臨床數據作為教學材料,使所涉及影像學資料的相關患者隱私都得到保護。
4.師資力量
(1)教師選擇。校內專職教師進行基礎理論教學,必須是中級及以上職稱,從事相關教學滿三年;(醫院)校外兼職教師(醫生)進行專業技能教學,必須是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從事影像相關工作滿三年。團隊成員年齡在35歲~50歲之間,博士1人,碩士2人,本科4人,副主任醫師3人,講師4人,臨床醫學專業2人,影像專業3人,解剖學專業1人,基礎醫學專業1人。(2)教學硬件。學院有人體形態學標本實驗室、數字人虛擬實驗室、多站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系統實驗室、彩超實驗室、DR教學實訓室、核磁共振教學實驗室、PASS影像處理系統實驗室等比較完善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實驗實訓、影像學實訓設施,能夠滿足臨床醫學專業各課程的教學需要。(3)社會資源。以2家直屬附屬醫院為核心,12家教學醫院為重點,54家基層醫療機構為補充,確保臨床教學和實習的需要。
5.課程時間安排
學院所增設的三門影像學相關課程為“影像解剖學”“醫學影像診斷學”“超聲診斷學”,為避免對學生學習造成過大負擔,影響原專業規定課程,每學期只學習一門影像學相關課程,每周只設置4個學時,學習時間安排在每周的自習課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