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丁明橋,雷慧敏,焦群茹,祝丹妮,李婭
痛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骨科疾病,由于尿酸排泄異常,尿酸鹽在關節囊、軟骨、骨質和其他組織中沉積而導致破壞作用,最終可能引起腎功能障礙。該病常見于中年男性,發生部位一般在第一跖趾關節、踝部與足部關節,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紅腫、活動受限等。目前,一般治療常從飲食、飲酒、勞累等方面著手輔助及預防。常用降尿酸藥物有秋水仙堿、別嘌呤醇、通益風寧片等,療效明顯,但存在毒副作用。中醫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經驗豐富、安全、療效顯著。血清3-硝基酪氨酸(3-NT)是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因子之一,其對痛風性關節炎起重要作用。Lysholm 評分和NRS 評分可分別用于判定病人膝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判定病人關節恢復狀況。本研究采用解毒泄濁益腎湯聯合苯溴馬隆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并探討其對病人血清3-NT 水平、Lysholm評分及NRS評分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于2016 年4 月至2018年4 月來武漢市第五醫院接受治療的80 例痛風性關節炎門診病人臨床資料。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0 例和觀察組40 例。兩組痛風性關節炎病人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
>0.05)。見表1。
表1 痛風性關節炎80例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病證療效診斷標準》,西醫符合2012 年美國風濕病協會頒布的痛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2)年齡范圍為18~80 歲;(3)膝關節紅腫、壓痛及熱,且存在全身無力、頭痛等臨床癥狀;(4)病人及其近親屬知情本次實驗,并自愿簽署相應承諾書。排除標準:(1)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或創傷性關節炎等疾病導致的關節損傷病人;(2)腎功能衰竭、腫瘤化療或放療、藥物等所致繼發性痛風性病人;(3)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4)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6)精神障礙及老年癡呆病人;(7)治療前1 周服用激素類藥物者;(8)中斷服藥、未配合抽血化驗、失訪及臨床資料不全者。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1.3 治療方法
治療前,兩組病人均進行低嘌呤飲食,大量飲水,使尿量維持在2 000~3 000 mL/d。對照組給予苯溴馬隆(昆山龍燈瑞迪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20010790,規格50 mg)治療,50 mg/d,1 天1 次,飯后服用,共治療6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解毒泄濁益腎湯治療,配方組成:獨活20 g、威靈仙25 g、決明子15 g、生大黃10 g、薏苡仁20 g、益母草30 g、白芍20 g、黃柏15 g、蒼術15 g、川牛膝30 g、地膚子30 g、萆薢15 g、玄參10 g、生地10 g、桃仁10 g、紅花10 g,水煎口服,1日1劑,1日2次,共治療6周。1.4 標本采集
空腹取靜脈血,離心取上層清液放于-80 ℃環境下備用。1.5 觀察指標
(1)治療結束后,計算兩組痛風性關節炎病人的臨床總有效率。(2)血清氧化應激指標檢測: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測量血清8-羥基脫氧鳥苷(8-OHdG)、3-NT 水平。(3)血尿酸(BUA)水平檢測: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尿酸酶測定血清BUA 水平。(4)血清炎性因子檢測: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量定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白細胞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5)膝關節功能評估:通過Lysholm 系統評估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越好。(6)膝關節疼痛程度評估:通過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RS)評估治療前后膝關節疼痛程度,0~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7)不良反應觀察:統計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1.6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并與臨床經驗相結合擬定。痛風性關節炎病人療效判定標準分為臨床痊愈、顯效、有效及無效4 個維度。臨床治愈:關節疼痛、紅腫、活動受限等癥狀消失,尿酸恢復正常;顯效:關節疼痛、紅腫、活動受限等癥狀明顯改善,尿酸水平明顯降低;有效:關節疼痛、紅腫、活動受限等癥狀略微改善,尿酸水平略微降低;無效:關節疼痛、紅腫、活動受限等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尿酸水平未降低。臨床痊愈率、顯效率以及有效率三者之和為臨床總有效率。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對照組為80.00%,經秩和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
1.583,P
=0.113)。見表2。
表2 痛風性關節炎80例臨床總有效率比較/例(%)
2.2 兩組血清氧化應激指標和血清尿酸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8-OHdG、3-NT、BU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血清8-OHdG、3-NT、BUA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痛風性關節炎80例血清尿酸(BUA)、8-羥基脫氧鳥苷(8-OHdG)、3-硝基酪氨酸(3-NT)水平比較/± s
2.3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IL-6、IL-10、IL-1β、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血清IL-6、IL-10、IL-1β、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痛風性關節炎80例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白細胞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較/(pg/mL,± s)
2.4 兩組膝關節功能和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Lysholm、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Lysholm 評分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NRS 評分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5。
表5 痛風性關節炎80例Lysholm、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RS)評分比較/(分,± s)
2.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
=1.829,P
=0.176),見表6。
表6 痛風性關節炎80例不良反應比較
痛風性關節炎是嘌呤代謝異常,導致血尿酸升高致病。飲食、天氣、外傷、遺傳等會引發該病,常在夜間突然發病。該病易造成骨關節受損,影響活動,給病人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影響。目前臨床上常用苯溴馬隆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取得一定治療效果。西醫藥治療雖然起效快,但長期服用損害病人身體健康。單純西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效果不理想,尋求綠色安全治療方法至關重要。中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獨具優勢,副作用小。
中醫學將痛風性關節炎歸屬于“痹證”范疇。《格致余論》云:“痛風者,四肢百節走痛,方書謂之白虎歷節風證是也。”病機為先天稟賦不足,勞倦內傷,飲食不節,外感風、寒、濕、熱等淫邪,寒熱失衡,濕熱痹阻,郁久化熱,氣血不暢,凝聚為毒,滯于關節經絡,引起腫痛。治療遵循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排濁化瘀、清熱止痛的原則。對此,由宋恩峰教授依據病機及治療原則自擬解毒泄濁益腎湯,湯中獨活和蒼術有溫經散寒,除濕止痛的作用;威靈仙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決明子有益腎的作用;生大黃和地膚子有清熱解毒。祛風燥濕的作用;薏苡仁有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的作用;白芍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的作用;黃柏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川牛膝有活血通經,祛風除濕的作用;萆薢有祛風除痹、利濕去濁的作用;玄參和生地有清熱涼血的作用;桃仁、紅花和益母草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諸藥合用,可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清熱祛濕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解毒泄濁益腎湯聯合苯溴馬隆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研究結果如下:治療后,觀察組痛風性關節炎病人的總有效率為97.50%,對照組為80.00%,經秩和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解毒泄濁益腎湯聯合苯溴馬隆的治療效果與苯溴馬隆單獨治療相當,但聯合治療可提升總有效率,具有一定應用價值。氧化應激反應與痛風性關節炎密切相關,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影響氧化應激反應,加重病情,其中血清8-OHdG、3-NT 是氧化應激反應的敏感性指標,精確反映氧化應激反應狀態。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痛風性關節炎病人血清8-OHdG、3-NT、BUN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說明解毒泄濁益腎湯聯合苯溴馬隆有效改善氧化應激反應狀態,降低血尿酸水平。炎癥反應伴隨痛風性關節炎發病過程,機體發病時,炎癥相關指標IL-6、IL-10、IL-1β、TNF-α 水平升高,參與炎癥反應。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痛風性關節炎病人血清IL-6、IL-10、IL-1β、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說明解毒泄濁益腎湯聯合苯溴馬隆有效抑制炎癥反應,維護機體健康。另外,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痛風性關節炎病人Lysholm 評分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痛風性關節炎病人NRS 評分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說明解毒泄濁益腎湯聯合苯溴馬隆有效改善膝關節功能,降低膝關節疼痛程度。經研究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7.50%、17.50%,可見聯合治療安全性更優,針對其具體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解毒泄濁益腎湯聯合苯溴馬隆能有效改善氧化應激反應狀態,降低血尿酸水平,抑制炎癥反應發生,并有效緩解膝關節疼痛程度,恢復膝關節功能,具有一定推廣價值。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樣本量偏少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存在偏倚,為明確該方案確切效果還應在后續研究中擴大樣本量深入探究,進而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