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芝
2018年11月20日,為配合出版《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申遺親歷記》(以下簡稱《申遺親歷記》)一書,我出差前往北京,采訪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勵小捷。當搭乘的航班即將降落機場時,我的內心升騰起一股熱流,這是內心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催發的一種力量,使我更加明確自己身上擔負的使命和重擔,作為花山兒女,我必須盡全力出色完成這項工作。回想起參與采寫《申遺親歷記》那段歲月,至今依然可以深刻感受到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申遺之路的艱辛,以及申遺成功之后各級政府對花山巖畫文化景觀進行保護的力度和保護性開發利用的謹慎;深切感受到申遺點所在地村民對花山巖畫文化景觀認識和行動上的切實改變,申遺成功給他們帶來的生活變化和文化自信是如此真切。
我的老家在寧明縣寨安鄉浦邱村,距離寧明花山巖畫點并不遠,那時的花山巖畫并不那么出名,保護工作也不像今時今日這樣備受重視、科學規范、系統全面。上小學時,學校曾組織我們前往花山巖畫點腳下開展春游活動,當時崖壁上那些紅紅的象形“小人仔”就在腦海里種下許多問號。這個問號直到2016年7月15日15時20分,第40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宣布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一刻,才真正得到解答。作為一名記者,我記錄下了這一重大事件和神圣時刻。
2018年,在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申遺成功兩周年之際,自治區政協領導牽頭召集,組織相關人員組成工作小組,負責編撰《花山文化圖典》《申遺親歷記》。我是從寧明走出來的自治區黨報記者,因此被選中成為《申遺親歷記》編撰小組的一員,并被賦予重任。采訪勵小捷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這是我為了這項任務第二次出差北京。第一次是在2018年7月,我在北京廣西大廈7號會議室參加《申遺親歷記》書稿工作交流座談會,參與人員有國家文物局、自治區政協、自治區文化廳(今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的領導共8人。座談會上,各位主要發言者回顧了當年花山申遺的歷程,我從他們的談話中得知許多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這其中的諸多坎坷、矛盾、堅持、跨越、沖刺,是那么跌宕起伏,簡直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比如迫在眉睫的巖畫本體修復工程的規劃和實施,比如申遺工作牽涉到的發改、財政、住建、國土、交通、水利、林業等18個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以及協作,比如在興安靈渠和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之間“二選一”的重大抉擇、從全國9個省區11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家文物局2016年中國唯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等,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進程,單獨拎出來都是一項繁雜而系統的工程,沒有強有力的國家、自治區層面的大力支持,沒有申遺工作小組成員不達使命不罷休的決心和勇氣,沒有鐵腕一樣的領導力和石榴籽一樣緊密團結的申遺工作者,沒有廣大群眾的全力支持,是根本無法完成的。
當天的座談會提出,要邀請國內、國外的專家一起寫親歷記,親歷記內容除了技術性方面的內容,也要寫在申遺過程中想法方面有什么改變,地方政府在申遺成功之后的長遠發展規劃及保護性開發利用措施等。這次座談會,讓《申遺親歷記》的編撰標準上升到國家層面的高度,也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采寫工作的重要性。我全程參與此次座談會,并詳盡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從2018年7月至10月(主要采訪工作集中在7月),為了完成這一重任,我累計采訪將近100個小時,采訪人員有自治區申遺工作領導小組的主要負責人及相關重要人員、申遺巖畫點所在地(龍州、江州、扶綏、寧明)的地方政府申遺工作領導小組重要成員及申遺巖畫點所在各個村的村民,來回往返自駕車采訪里程超過1000千米。我對他們進行了深入的面對面采訪,搜集了翔實的基礎材料和采訪記錄,撰寫了詳細全面的采訪文稿,力求詳盡地展示他們當時參與花山申遺的付出及感受,以及在申遺成功之后他們的環境、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的變化,撰寫相關稿件超過5萬字。
最令人難忘的是,我在采訪過程中認識了一群為花山申遺工作和花山保護工作不遺余力付出心血和智慧的專家學者、政府部門領導者、村干部等,他們負重前行的工作狠勁、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使命必達的工作精神,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他們當中如顧航、陸漢新、陸桂芳、朱秋平、盧忠威等,都曾讓我在采訪過程中當場流下熱淚。多年以后,再次念及這些人的名字,我仍然感慨萬千,熱淚盈眶。
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是世界巖畫的極品,是人類共有的文化瑰寶,值得全世界人民共同珍惜和保護?;ㄉ綆r畫文化景觀申遺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的成功,是國家的榮譽,是廣西各族人民的驕傲,值得被永久銘記和留存。我很榮幸能記錄其中的一些精彩故事。我采寫的內容,只是《申遺親歷記》這本書精彩內容的一小部分。期待本書的出版發行,讓更多人了解花山巖畫文化景觀,了解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申遺過程中的故事,讓更多人為花山巖畫文化景觀而驕傲,提升文化自信,從而更加自覺地參與到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的宣傳和保護工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