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維幸 黃升光

據考證,江州區左江河段共有26個巖畫點,53處87組471個圖像,是左江流域巖畫點分布最多的縣(區)。26個巖畫點全部于2006年公布為崇左市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巖畫點有12個,分別是馱盧鎮的馱柏山巖畫、馱柏銀山巖畫、白鴿山巖畫、將軍山巖畫、大灣山巖畫、萬人洞巖畫,江南街道辦的穿?山巖畫,瀨湍鎮的岜岸山巖畫、馬鼻山巖畫、關刀山巖畫、靈芝山巖畫、大山巖畫,共39處54組320個畫像。申遺范圍涉及馱盧鎮、江南街道辦、瀨湍鎮共12個行政村,29個屯3489戶15706人,申遺(第三遺產區)核心區總面積達2486.27公頃,緩沖區面積4092.53公頃。
以申遺為契機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江州區把申遺工作提高到提升知名度和擴大壯族文化品牌影響力重要載體、發展壯大旅游業重大機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重要舉措的位置,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公約操作指南》和國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規程》要求,嚴格落實自治區、崇左市相關申遺工作方案,結合本地實際,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原則,以環境整治為重點、保護為目標、提升為導向,克服底子薄、時間緊、任務重、資金缺等困難,以超常規工作手段,統籌協調,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江州區花山巖畫申遺的工作格局。
一是舉全區之力,為申遺提供強力保障。江州區以“三保”(保人員、保經費、保工作時間)機制保障申遺工作開展。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申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從全區33個單位抽調近百人組成11個專責工作組。江州區要求全區干部群眾,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領會花山巖畫申遺的重要意義,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抓好江州區花山巖畫申遺各項工作的落實,使申遺工作人人有責任,形成上下聯動、縱深到底、橫向到邊、齊抓共管、全覆蓋的良好局面。
二是推進環境整治,為文化遺產創造良好的留存環境。按照文化遺產與環境協調的總體要求,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必須與文化遺產的歷史風貌相協調。但由于傳統種植方式、人們生活改善需求、經濟發展需要和以往疏于管理等因素,江州區申遺保護區范圍內的村莊在村容村貌、清潔衛生、工業污染等方面的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網箱養殖和河道采砂,對左江河道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尤為嚴重,遠達不到申遺標準要求。據統計,江州區申遺保護區左江河段需整治的養殖網箱共8933箱,面積近25萬平方米,涉及近1000戶養殖戶;砂場75個,數量之多位于全市第一,還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大事,難度相當大。江州區抽調相關部門100余名干部到網箱整治第一線馱盧鎮蹲點,通過周密的調查摸底、耐心做群眾思想工作、積極引導轉產轉行、加大社保力度和依法打擊違法等,先后投入資金680萬元,妥善地解決了難題,順利地按時間節點完成申遺核心區網箱清理任務。在此期間,還完成申遺區民居風貌改造75棟以及道路、人飲等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一批。
三是健全機構,形成文化遺產保護常態化。由于撤地設市、撤縣改區的原因,原專門負責江州區轄區文物管理的崇左縣文物管理所整體上劃歸崇左市,江州區沒有文物管理部門,轄區內所有巖畫點都是市文物局代管。由于市文物局人手少,造成江州區轄區內巖畫管理和保護處于游離狀態。為改變這樣的被動局面,江州區在整體機構壓縮、人員減編情況下,專門擠出機構、人員編制指標,成立江州區左江巖畫管理局(今左江巖畫管理中心),專門負責江州區左江巖畫的日常保護和管理。該局成立后,嚴格按照文物保護工作的相關要求,建立健全遺產區日常巡檢制度和工作機制,落實村屯信息報告員和巡檢員,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巖畫本體所在的巖壁、河流進行巡檢,開展巖畫保護有關知識宣傳和培訓,逐步完善機制,實現保護管理常態化。
申遺工作順利有效開展,給申遺保護區內的生態、人文環境和群眾意識帶來可喜的變化,如隨著宣傳和培訓力度的不斷加大,因申遺需要在申遺區內村屯建設的一批基礎設施工程,大大地改善了當地的村容村貌,當地廣大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群眾對申遺和巖畫保護工作的態度從抵觸到接受、擁護、參與,為今后的巖畫保護夯實了群眾基礎;由于特別注重生態環境整治和保護,如今江州區申遺保護區左江河段兩岸木棉成林、翠竹連綿、鳥語花香、山清水秀,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野生動植物的快樂家園,吸引了大量周邊的野生動物遷徙到此聚居,尤其是素有“廣西小熊貓”之稱、對生態環境非常挑剔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葉猴,也不斷地遷入,數量逐漸增多;由于整治和保護得力,各方面條件達到世界文化遺產標準,2015年11月中旬,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初檢;2016年7月15日,在第40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巖畫專家敏納克什在江州區考察時曾稱贊說:“這是我見過世界上最干凈的文化遺產區?!?/p>
花山巖畫文化在活態文化中的呈現、傳承和發展
花山巖畫申遺成功后,江州區以此為起點和動力,以花山巖畫遺產為本源,汲取花山巖畫文化精華,在傳承基礎上,融合現代藝術元素,通過以音樂、舞蹈、民俗節慶等現實活態文化方式,不斷地豐富和拓展花山巖畫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使花山巖畫文化在保護中得到傳承,在傳承中得以弘揚和發展。
花山巖畫記錄的是古駱越族群原始生活、生產和祭祀活動的景象,融合了巫文化、銅鼓文化、稻作文化、舟船文化、山歌文化以及山水文化,蘊含了駱越先民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習俗、繪畫藝術、舞蹈藝術等多種文化元素。其實質是駱越先民的原始信仰觀念、風俗人文習慣、生活勞作方式等方面的提煉和折射,左江流域駱越先民不斷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精神。
花山巖畫以一種特殊方式,在特別的地點呈現了駱越先民創造的燦爛多姿的文化,這些文化經后人口口相傳,部分得到較好的繼承流傳,左江流域現存民間的傳統活態文化大多根源于此,主要表現在稻作文化、祭祀文化、巫文化、歌圩文化等方面。
稻作文化。壯族是最早從事采集野生稻發展為栽培稻的民族之一,壯族地區的經濟生活、思想意識和民間習俗等方面,都以稻作文化為基礎和主脈,都能在花山巖畫文化中找到淵源。稻作文化派生一系列的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間習俗,如敬蛙、敬牛、敬狗(壯族民間傳說,稻谷種子是狗上天帶回來的)、釀米酒、做五色飯、糍粑系列等。
祭祀文化?;ㄉ綆r畫上表現的集體性祭祀活動,至今江州區還留存祭祀文化的民間習俗,如“二月二”祭“土地公”以及“三月三”祭祖、豐收節、左州金山節等。這些祭祀活動,通常伴以各種特殊的祭祀儀式和民俗文藝表演,大多和巖畫文化有所關聯。
巫文化。今左江流域部分地區民間流傳著做紅白事時跳道公、師公、牛角舞等儀式,人們在跳舞時,雙臂屈而上舉、五指叉開、雙腿屈蹲的動作居多,師公、道公手拿的道公刀、杖棒或牛角或鑼鼓,與花山巖畫上的正面舞人像動作和祭器基本一致。
歌圩文化。花山巖畫上人群聚集,所舉行的各種祭祀慶?;顒樱峭ㄟ^特殊的“唱詩”語言形式進行情感交流,衍生出壯族特有的歌圩文化。
目前,花山巖畫文化在江州區活態文化中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江州區以成功申遺為起點和動力,深入挖掘和打造在民間自然活躍的花山活態文化,組織有關專家學者經常性地深入鄉村采風,深挖民間民俗、民間故事、民間音樂、舞蹈藝術等,加以整理、編排創新,使其成為獨特的花山活態文化精品,讓花山巖畫文化在現代文化體系中重放異彩。
一是民間文學豐富多彩。主要有神話傳說,如有關花山巖畫的《黃巢城》《燈籠山的故事》。近年來,江州區籍廣西民間文學家譚維幸根據12個申遺區《天狗偷稻種的故事》《關刀山的故事》《萬人洞的故事》等12個花山壁畫上的民間神話故事,編寫出版了《左江花山巖畫故事集》。
二是民間舞蹈花樣翻新。江州區近年致力于挖掘民間舞蹈,在傳承基礎上提升發展,其中風格比較獨特的如祭祀性(求雨)的師(道)公蛙舞、江州鎮特有的《牛角舞》和具有百年傳統的左江采茶的《麒麟燈》《銅錢舞》《九龍擺尾》《六人斗金花》等,其中《麒麟燈》多次在廣西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展播。
三是民間傳統民俗活動不斷拓展。在尊重傳統前提下,去粕存精,不斷融入現代元素,使民俗節日活動體現時代風尚和核心價值觀。如左州金山節、馱盧端午龍舟賽等,經重新打造和提升,已發展成為崇左市規模最大、民俗文化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
四是山歌文化不斷提升。每年“三月三”前后,江州區各地自發形成的傳統歌圩人山人海。在山歌內容上,歌手們緊跟時代步伐,“舊瓶裝新酒”,用山歌歌唱美好生活和宣傳黨的好政策。為使山歌能更好的傳承,江州區組織山歌專家到學校開設山歌課,使山歌優秀傳統文化后繼有人。為提升山歌品質,江州區組織相關人員,創作了匯聚左江流域山歌曲調之大全、融現代音樂元素的兩部壯族山歌劇《壯族灰姑娘》《金山神燈》,為山歌的傳承和流傳注入新的形式。其中《壯族灰姑娘》分別于2014年、2015年代表崇左市參加廣西全區相關比賽和展演,均獲得優秀獎,被譽為“壯族版灰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