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農村改革事業中的頂層設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新時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創新與變革。自2014年12月開始,中央通過了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能改革以及農民股份合作的試點方案,這也拉開了我國集體產權制度變革的新篇章。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國廣袤的基層區域也抓住了這一寶貴的發展契機,立足于本地區的實際展開了大膽地探索和改革。
關鍵詞:集體產權;改革;制度
自2015年開始,A市便嚴格按照“農村抓改革、農業抓特色、農民抓增收”的思路去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升級,逐步確立起了“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對A市變革的思考與歸納,我們發現其改革工作之所有能夠扎實有效的開展,首先原因就在于堅持“四個原則”和抓牢“三個環節”。這里的“四個原則”分別是指民主管理原則、民主監督原則、民主決策原則以及民主參與原則。“三個環節”則是指落實清產核資以及資產評估的環節,通過成立專門的清產核資小組去全面進行村集體資產的核實。第二便是要抓緊成員資格的界定工作。秉承因村制宜的基本原則,在正式改革前擬定成員資格界定方案,再通過村民代表民主決議的方式落實。最后便是抓緊合作社章程制訂的環節,作為鎮經管站需對各村擬訂的章程進行嚴格把關,而后通過全員會議或者是成員代表表決的方式進行確認,嚴格保障成員的權益。
1.1 工作推進方面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僅是社會變革的重要選擇,同時也是保障廣大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關鍵所在。考慮到相關工作的開展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所以A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立了三步走的基本工作方針。
1.2 具體操作方面
通過制訂相關的改革措施方案,將改革工作設置為了準備發動、組織實施、總結驗收三個階段。同時對于每一個階段中的具體步驟進行了細化規定。比如在實施階段中,明確了資產量化、股權界定、股權管理等每一個環節的具體操作方法。堅持該走的程序不簡化不遺漏、該上報的審批一個也不能少的原則,確保每一項工作都能夠落實到位。
1.3 工作保障層面
在縣市級的層面上,管理工作主要通過分管領導去調度指揮。在鎮級的管理工作中,由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擔負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由其負責對本鎮改革工作進行管理,同時為每一個試點村都配備相關的指導者、管理者,保證能夠深入一線進村入戶進行蹲點指導。而在村一級的管理中,由試點村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其主要負責政策的宣傳、實際工作的組織與實施等。通過這樣的聯動體系也保證了改革工作能夠有效的貫徹,上級的指示精神也能夠如臂使指般地落實到基層。
2.1 促進集體資產保值的同時,增加了群眾的財產性收入
隨著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落實,也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資產變股權,農民變股東”的預期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增加了村資產管理者的責任與壓力,促使其更為積極主動地去探尋集體資產增值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隨著集體收入的不斷增加,群眾也有了更為可靠的增收渠道。例如A市街道的某個村在改革之后,通過與高校之間的合作,投資成立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開發農業產品,實現了集體資產的增加與創收,這在以往單打獨斗式的發展過程中是難以實現的。
2.2 規范資產處置程序的同時,增強了村民的民主意識
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不斷變革,集體資產轉化為了股份,除此之外還建立起了資產評估、登記管理、集中采購等相關制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更為嚴密規范的資產處置程序的完善。在此基礎上,各村也都建立起了理事會、監事會、股東代表會的股東大會等管理機構,并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和工作制度,這對于提升集體資產的經營管理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保證了公開民主的風氣貫徹了改革的始終,通過公開透明的管理方式,也極大地得到了村民的認可與支持。
2.3 化解以往的矛盾糾紛、保障日后的發展穩定
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通過對集體資產的共同管理與收益分成,對以往土地征占、資產處置、收益分配等社會問題也進行了有效的解決。除此之外,隨著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也被納入到了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中。這也極大地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以及監督權。
盡管前期工作實現了高質量的組織運行,但是在后續工作的開展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
首當其沖的便是對于動靜管理的問題。在對持股成員的管理工作中,主要分為靜態管理和動態管理兩種形式。以靜態管理為例,個人的股權可以進行依法繼承。而動態管理則是股份隨著人口數量的變化而變化。以A市為例,其主要采用的是靜態管理的方法,這也引發了很多的社會爭議。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因為人口流動性大、成分復雜等因素的影響,對于成員的界定也面臨較大的阻力。
其次便是經營能力上的問題。在改革工作開展后所組建的股份經濟合作社,其本身也是屬于完全的市場主體。但是對于村級管理工作人員來說,其普遍缺乏會經濟、懂理財的專業人才。加上村級管理模式的僵化,也會使得監事會、董事會等管理工作的開展面臨較大的阻力。
4.1 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
作為一項系統的復雜工作,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的改革也不能一刀切。需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去分類推進。對于一些重點村、難點村要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工作方案。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進改革。對于一些經濟薄弱的村莊,也要進行確權不定量式的改革,通過對村級閑置資產的折股分配,在保證資產收益的同時去按股量化。最后還需要加強相關的宣傳工作,讓人民群眾真正意識到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調動人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
4.2 加強改革村的后續管理
首先要注重的是對新組建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管理與指導,幫助其逐漸地規范化和科學化。其次便是促進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實際作用的發揮,加強對相關規章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管與督促。保證在發現問題之后能夠及時有效地解決,同時,加快監督制約機制的完善。最后便是繼續加強配套管理制度的落實,著重就增人擴股、股權流轉等實際性問題進行研究。
4.3 積極研究和探討產權改革后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問題
在積極開展調研的基礎上,構建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服務平臺,通過上級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就本區域內所述的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進行整合和統一規劃,以便選擇更好的項目去進行建設和發展。
其次便是要讓農民真正地成為集體經濟的投資主體,通過不斷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去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保證集體經濟的后勁,為今后的發展夯實基礎。除此之外還要注重產權制度的改革問題。通過農業要素的進一步流動,去推動農業集約化、產業化以及規模化的經營發展。這也是引導農民群眾向二三產業轉移的有效選擇,是推動區域經濟向更加開放的經濟模式轉變的合理路徑。
總的來說,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遠。本文結合A市的發展實際,就A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道路上所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的優化路徑進行了簡要的探析。也希望能夠通過本文研究,為今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深層次變革,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霍振山,男,漢族,黑龍江密山人,大學歷專,副高級農經師,研究方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