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蒙
摘要:技術如今正以勢如破竹的態勢發展,這標志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到,可以預見到這必將給我們帶來新的風險與挑戰。目前人工智能引發的刑事風險不斷增多,對刑法理論和刑事立法提出了挑戰,現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釋對于出現的刑事風險存在立法上的空白。為了創造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為了保障人工智能技術現在及將來的發展,也為了降低人工智能帶來的刑事犯罪風險,對刑法關于人工智能犯罪的有關問題急需進行探討研究。
關鍵詞:人工智能 刑法 應對 犯罪預防
一、人工智能已經造成的刑法風險
人工智能時代中,新類型的犯罪和傳統犯罪行為均蘊含著“風險”。1987 年 9 月,在日本的廣島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目前來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起的機器人殺人事件,該工廠的操作切割機器人在實施切割鋼板的工作指示時出錯造成了值班工人死亡。2016 年 5 月,特斯拉無人駕駛是世界上首例自動駕駛系統致人死亡的車禍案件。人工智能帶給人類社會的不僅僅是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生活的改善,甚至可能沖擊或改變人類社會的某些規則。1
從以上發生的事件來看,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對人類的生命權構成了威脅,或是在人工智能產品的運行過程中不受人類控制下實施了值得被刑法規制的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這將對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風險且必將對道德,法律和倫理價值這些規范體系帶來諸多的挑戰。在刑法領域,人工智能將會帶來新形式的犯罪風險,產生新的犯罪類型,這不可避免。2
二、人工智能犯罪對現行刑法的挑戰
1、人工智能時代的犯罪主體不特定
區分刑法上對于人工智能是以控制和辨認能力為界限劃分,在認定犯罪行為的過程中相較自然人犯罪比較復雜,首先必須得明確實施犯罪行為的主體。不同的犯罪行為是基于不同的犯罪主體的意志發出的,由此決定承擔責任的主體總是不特定的,需要具體的分析。在未來人類可能要面臨強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在經過自我的深度學習后,產生自己的意志,在自己的思想支配下給數字進行編程從而達到對于本來算術程序的控制,這種情況下只要該人工機器人產生犯罪的意識去實施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由誰來承擔責任將很難判斷,我們是否能夠把強人工智能機器人認定為刑責主體,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2、人工智能時代犯罪危害性擴大
傳統的犯罪造成的社會影響和破壞力只能作用某一個具體的社會方面,但是由于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的密切關聯,造成人工智能實施犯罪行為帶來的社會危害性可以占據數個行業領域。在商業經營活動中,企業可以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有針對性的了解到每一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提供更加個性貼心的服務,但是可能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會不自覺的收集到客戶私人的資料,侵犯到個人的隱私,并且這種危害行為的影響是不可逆轉的。3還有當前關注度很高的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如果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后,發生交通事故導致出現損害后果,民事責任以及刑事責任的承擔在實踐中做法不一,沒有統一的標準。雖然在目前這些案例為數不多,但事故若發生了我們該如何依法處理這種行為,怎么依法去定性追責目前沒有法律依據,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究。
三、人工智能犯罪的刑法應對
我們國家的法律目前是滯后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單從刑事立法領域探究,可以看出對于人工智能引發的刑事案件缺乏規制。高科技手段犯罪對于當事人來說無論是取證還是要求進行法律賠償都是具有難度的,然而當刑法作為手段進行規制可以大大的避免當事人的訴訟難得問題,國家作為強大的追訴主體能夠動用當事人無法動用的資源進行調查,因此追訴的對象無論是設計者、使用者、產品制造者亦或是人工智能產品本身,適用刑法進行規制都是科學和必要的。4
1、構建公民個人信息數據保護機制
人工智能時代是信息數據時代,公民個人、法人和官方政府等全部的社會主體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信息安全被侵害的實際風險。由于人工智能所處的大數據系統和其運用的大數據科技能夠通過終端的信息系統進行采集,海量數據的匯集本身就具有實質性的信息能量,同時也會面臨巨大的安全風險。5其次,目前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更新及向社會大眾普及也為侵犯信息安全的犯罪活動提供了更加充分方便的條件。
眾所周知由于數據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所以人工智能對其進行全面的采集、分析是至關重要的,也是人工智能發揮其職能的途徑。個人信息數據無論被正常業務需要收集還是被惡意竊取,信息都將擺脫本人意志的控制。所以,人工智能帶給社會廣泛的運用之前就應該做出應對之策,對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在保護的行為方式需要改善。6
2、構建人工智能犯罪風險的防范系統
犯罪預防一直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為防止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帶來新的犯罪風險,要做好相關的犯罪預防工作。找到人工智能的優勢之處并加以合理的利用,必然會給全社會帶來了福利,若心存惡意的利用人工智能實施犯罪,不僅會給科技發展帶來很大的阻礙,而且也可能上升到國家安全、國防安全的高度。7
3、增設罪名和司法解釋
人工智能的出現使現有的刑法體系在涉人工智能類犯罪方面出現了嚴重規制不足的問題,這不僅需要立法加以補充,還需要司法機關對人工智能技術下的許多新型行為方式予以細化解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態勢也是不可逆的,人工智能危害人類生命健康及個人信息的案例也已經發生,但是,目前我國的刑罰體系并不能對此類案例施加有效處罰。8為了防止對作出危害行為的人工智能的放縱,保障社會穩定有序發展,應當提前預防,建立人工智能時代預防犯罪的我國刑罰體系的路徑與具體內容,把人工智能犯罪納入到刑罰處罰的范圍,針對其自身特點增設刑罰處罰的方式,以對擺脫程序控制作出危害行為的人工智能施加合理的處罰,達到預防其再次犯罪的目的,促進社會健康發展。9
四、結語
人工智能發展迅速,人工智能犯罪帶來的刑事風險為已有刑法理論與刑事立法提出時代新命題。研究人工智能帶來的刑事犯罪新風險下的刑法相關刑法理論和刑事立法既是法律需要立足于當下發揮職能去解決新問題,也是必須展望未來的新思考。
參考文獻:
[1]彭文華. 人工智能的刑法規制[J]. 現代法學,2019,41(5):135-151.
[2]馬治國,田小楚. 論人工智能體刑法適用之可能性[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08-115.
[3]王燕玲. 人工智能時代的刑法問題與應對思路[J]. 政治與法律,2019,(1):22-34.
[4]于沖. 刑事合規視野下人工智能的刑法評價進路[J].環球法律評論,2019,41(06):40-57.
[5]郭旨龍.中國刑法何以預防人工智能犯罪[J].當代法學,2020,34(02):44-55.
[6]董玉庭.人工智能與刑法發展關系論—基于真實與想象所做的分析[J].現代法學,2019,41(05):120-134.
[7]劉艷紅. 法定犯與罪刑法定原則的堅守[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8(06):60-76.
[8]陳文,姜督.人工智能的刑事風險及刑法應對[J].南京社會科學,2020(01):99-105.
[9]李文吉. 論人工智能時代的預防性刑法立法[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