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5年后,浙江嘉興、平湖地區的近代交通不斷發展完善,傳統的水上運輸逐步被新型的輪船航運所取代,但也存在著諸多弊端。近代交通的“雙刃影響”對近代中國的經濟社會變遷產生了深刻影響。
[關鍵詞]近代交通;雙刃影響;浙江
總體而言,近代交通的發展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各種來自內在與外來因素的影響,近代交通也往往會對既有的社會系統帶來不利甚至危害。筆者暫且將近代交通生產的這種有利與不利的現象稱為“雙刃影響”。但由于近代交通是作為先進的、嶄新的社會生產門類而出現的,因而導致研究者的思維空間受到這一認知前提的制約,進而忽視其不利面以及造成的危害性后果。
地處杭嘉湖平原的嘉興、平湖地區,歷來水運便利,經濟發達,又因毗鄰上海之故,近代交通興起較早。本文即以該地區的輪船運輸為例,首先闡述這種交通運輸方式是怎樣興起與發展的?然后分析這種“雙刃影響”在當地經濟社會變遷中是怎樣體現的?最后提出一些可供進一步研究的方法性建議。
1近代交通的發展及其對區域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
傳統時期,杭嘉湖地區內河航運的交通工具以傳統的“劃子船”為主。這種船是鄉村民眾的生產生活工具,“日出載農具、肥料等去田間工作,日沒返家,從來不把精力枉費在沒有代價的行路之上” ;除劃子船外,還有體型較大的木帆船以及來自外地的杭駁船、無錫絲網船等。清光緒末年嘉興、平湖間出現了以載客為主的“紹興快班船”。
1896年,平湖士紳王銘貴創辦了“王升記輪船局”,首先開通了前往上海的班輪,次年即新增沿平湖塘開往嘉興、新塍、烏鎮的航線,配置了“盛源”、“飛艇”、“飛航”、“綸華”4艘新型燃煤蒸汽機木質輪船。
清末民初,水路客運主要由航、快船承擔,新型客輪次之,傤船又次之。隨著新型輪船的運量不斷上升,該運輸行業得以不斷發展,至1920年代已躍居水運之首位,并具備了與外國航運勢力抗衡與競爭的實力。
但航運的發展畢竟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1927年北伐戰爭以后至1937年日軍入侵前,平湖塘以及其他河道的交通一直不曾中斷。在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里,航運業得到了再次發展的機會。1930年代初,有乍嘉、泰昌、大達三家公司經營平湖塘客運業務,每日往返8次,全年營業收入在16000元左右。[6]除客運輪船外,往來于嘉興縣內外及各鄉鎮的貨船也非常多,如平湖永利輪局的“新平湖號”行駛于王店至平湖的航線等。區域內的航班日漸增多,覆蓋面更為廣泛,航運網絡由此進一步健全。
2近代交通發展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影響
盡管新型輪船發展勢頭迅猛,成為航運市場的主力軍,但其本身存在各種缺陷也顯而易見。第一,易受天氣及時局的影響。除戰爭會迫使航班停駛外,冬天河道結冰也是航運的一大障礙。1920年1月初,嘉興天氣異常寒冷,“大河小港冰凍不能行舟”,嘉興至平湖等航線大部分停駛,個別航班開行時必須用機器將冰擊破才能通行;第二,各輪船公司的經營管理不甚完善。1925年5月,經營嘉興平湖間輪船的兩家公司減價競爭,“房艙每客僅一角,較前減少二倍”,但開行時間往往不確定,因此旅客反而感覺不便。因經營不善等原因,多數輪船公司均難以持久,倒閉者甚多。如1925年11月,平湖大選輪船公司停駛平湖至嘉興的新濟號輪船;第三,硬件配套設施也不甚齊全,1937年3月嘉興縣輪船同業公會呈文稱各地的輪船停靠點“僅借茶店靠河狹小石級河埠為乘客起落碼頭……乘客因擠軋而致有墜河之危險”,此外“乘客無可障庇風雨,及乘客行李缺乏照料,更因輪局無負責人在場,而待渡乘客鵠立露天,并致小竊溷跡,惡丐強索與扛、駁夫役之爭奪滋擾”。
在清末民初,近代交通對傳統鄉土社會而言尚屬于新生事物,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1895年初,嘉興至乍浦之電報線路勘測完畢,該線從嘉興起向東沿平湖塘而達乍浦,完工后“從此傳遞消息,益形靈便矣”。21年后,即1917年2月,嘉興縣知事張夢奎呈北洋政府交通部稱,沿平湖塘所設的嘉平乍線電桿均已腐朽,應及時調換。交通部即派員攜帶大批電桿木及電線前來監督修理。在修理期間,嘉興縣署張貼布告通知并派警力保護境內的修理工作,“以免誤會”。正是考慮到當地可能產生的各種事端,官方才會采取派警力保護等避免“誤會”的措施。
3結論
近代交通發展所產生的效應既會帶來有益于社會進步的結果,也可能會對既定的社會系統產生不利的影響。近代以來,嘉平沿線地區的交通發展一方面加強了境內各市鎮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溝通,緩解了因社會動蕩而造成的衰落,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則受到來自歷史與現實、自身與外界等各種不利因素的打壓,發展道路曲折艱難,而在戰爭時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對區域的現代化進程造成極大的阻礙。
社會變遷是對社會變化演進的客觀描述,并不包含價值判斷。因此,從這一理論角度而言,近代交通是推動嘉平地區社會變遷的主要驅動力。此外,筆者認為,當我們在研究此類問題時,應將社會政治局勢、交通部門的經營管理、沿線經濟發展等“內”、“外”取向相結合,既注意到交通對于經濟社會變革的深刻價值,又要將其置于歷史場景中去客觀評述和把握。在此基礎上再對近代交通的作用進行深入解讀,才能更好地把握近代交通對社會變遷的“雙刃影響”。
參考文獻
[1]以鐵路史研究為例,具體可見江沛.中國近代鐵路史研究綜述及展望[A].徐秀麗主編.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蘇全有.近十年來我國近代鐵路史研究綜述[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2]馮紫崗編.嘉興縣農村調查[M].杭州:國立浙江大學,1936:8.
[3][22]梅元鼎.新豐鎮志略初稿(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19)[Z].上海:上海書店,1992:606、651.
[4]季新益、柯培鼎.民國平湖縣續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20)[Z].上海:上海書店,1993:685.
[5]浙江航運史編委會編.浙江航運史(古近代部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緒論18.
[6][8]建設委員會經濟調查所統計課編.中國經濟志:浙江省嘉興平湖[Z].杭州:編者印,1935:嘉興篇27、平湖篇11-12;陳一塵、錢公治編.嘉區匯覽[Z].嘉興:維業廣告社出版部,1935:51、55-56、76.
[7]平湖市交通局編志辦公室編.平湖市交通志[Z].北京:團結出版社,1992:125、127、51、163.
[9]嘉興航船因冰凍停駛[N].申報,1920-01-08.
[10]航輪雜聞[N].申報,1925-05-31.
[11]航輪停駛與改線[N].申報,1925-11-20.
[12]浙江省政府訓令秘字第一二九九號[J].浙江省政府公報,1937-04,(2915):13-14.
[13]禾中人語[N].申報,1895-03-14.
作者簡介:
李頤(1996-),男,漢族,重慶市南川區人,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近代交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