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琳琳
摘要:消費者知假買假的行為,又稱“王?,F象”,其一經出現就引發了司法實務界和理論學術界對此的探討研究。關于“知假買假”行為的性質、“欺詐”的認定、索賠等問題都是爭論的焦點,值得我們研究。有觀點認為知假買假行為是消費行為,有些則認為不是,本文將分別對他們的學術觀點及理由進行分析,并闡述說明了知假買假行為中的欺詐行為與民法中的不同之處,以及如何認定的問題。
關鍵詞:知假買假;欺詐;消費行為;
一、“知假買假”的概述
(一)知假買假的含義
“王?,F象”是指以索賠為目的的知假買假。法律層面上,知假買假發生在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是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的合意行為。即經營者明知其銷售的商品、服務是“假貨”,卻故意隱瞞、欺騙消費者;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已經明知自己即將要買的商品、服務是“假貨”,卻隱瞞其真實意思。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知假買假有兩個行為目的:其一是為了獲得更加廉價的商品,如購買盜版光碟或圖書、仿冒包包等;其二就是為了索賠,即主觀上明知道是假貨,為了向經營者惡意索賠而購買。此次筆者所要論述的也就是以索賠為目的的“知假買假”,換言之就是特意去購買假的商品、服務,從而向商家索賠的行為。
(二)知假買假的產生原因
隨著普法進程的拉開,廣大消費者的法律意識逐漸覺醒,漸漸意識到要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間接導致“知假買假”索賠現象的存在。
第一,法律規定的不足。交易過程中,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如果經營者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但消費者不知情卻購買了,對此不作出懲治的話就會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故《消法》第49條的存在給予消費者索賠的權利,但未對其進行限制,這就導致一些人為獲得豐厚的報酬,轉型為職業打假人,專門尋找市場上假冒、偽劣、瑕疵產品購買。這樣一來,凸顯了此規定的不足之處,使之成為職業打假人的有力武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知假買假行為的滋生。
第二,假冒偽劣商品的普遍性。隨著交易的多樣性發展,商品種類、樣式日漸繁多,質量也參差不齊。在此種條件下,盡管國家加大了對產品質量的監管力度,但仍然有很多不合格商品出現在市場上,為了滿足某些消費者購買廉價商品的需求,又不能完全杜絕其上市交易,因此再嚴格的監管手段也無法打擊假冒偽劣商販的野心,加之有市場才會有需求,種種原因使得這些商販有了生存的空間,導致造假賣假的社會現象仍然活躍。
二、 對知假買假行為性質的學術分歧
(一)知假買假非消費行為
有學者人主張,有時我們難以確定購買者內心是否為生活需要時,可以通過經驗主義來判斷,即若明知商品存在瑕疵而故意大量購進貨物,在不曾拆開包裝的情況下對經營者進行索賠,這種購買行為應被認定為惡意購買、擾亂市場行為,不屬于《消法》的保護范疇。另外,既然現有的《消法》未將知假買假行為納入其中,那就不能根據其產生的后果來決定知假買假是否應受到保護。
商品交易行為作為一種民事行為活動則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知假買假的行為人明知其購買的是“假貨”,隱瞞自己索賠的內心真意,外在表意出不知情,購買后惡意索賠,此舉有違誠實信用原則。交易過程當中,購買者與經營者均具有合理期待權且受法律保護,購買者合理期待經營者出售合格商品,經營者合理期待購買者出于知情合格商品而購買。
(二)知假買假是消費行為
知假買假是消費行為。何謂消費者?對此應當做擴大解釋,我們任何一次生活中的購物均屬于生活消費的范疇,不應以消費的主觀目的來劃分。只要一方出于其意思表示為獲得商品、服務給予價金,相對方表示接受,轉移商品、服務的權能,那么知假買假行為屬于消費行為。即使職業打假人在購買商品、服務時就已知經營者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但是他們支付了合理對價,經營者接收了,則此次交易行為完成。我們不能揣測他們的每一次消費行為是否都是惡意索賠的知假買假。因此這個命題本身就是個悖論,如果否認知假買假是消費行為,那么應當如何甄別何時為正常的消費行為,何時為惡意的消費行為,這就會犯邏輯錯誤,實施索賠的人不屬于消費者,不索賠的屬于消費者,那么就成了以是否進行索賠來區分是否為消費者,而與消費動機無關。
三、“欺詐”在“知假買假”過程中的認定
(一)“欺詐”的含義
從《消法》第49條規定來看,構成欺詐要具備有四個要件,其一是經營者對交易商品的性能、用途、成分或狀態等的虛假承諾或者宣傳,使得消費者產生錯誤認識,其二是經營者主觀上具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其三是消費者產生錯誤認識與經營者的欺詐行為具有因果關系,其四是消費者受到損害結果。
交易過程中,消費者相對于經營者而言居于弱勢地位,而我們的《消法》第49條也是傾向通過對經營者非誠信行為進行懲治和警示,達到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最終目的。因此,從這個層面上分析,此條款支持消費者的雙倍賠償是為了打擊經營者的欺詐的行為而不是消費者知假買假的行為,正因為有經營者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且我國法律對此也表示嚴厲打擊,這才有了“雙倍賠償”的由來。
(二)正確區分民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欺詐
《消法》中的“欺詐行為”與民法中“欺詐”不能作相同解釋。民法調整民事法律關系,欺詐是指民事主體實施的欺詐行為,而《消法》調整市場經濟關系,是經營者實施的欺詐行為,一個是經濟法范疇,屬于公法,一個是民法范疇,屬于私法,,構成要件也不是完全相同,因此不能混為一談。兩者也有相似之處,即經營者與消費者在交易過程當中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遵循平等原則,某些民法上的規定也同樣應用于其中。
我們國家法律規定的特點就是將此區分開,而在一些域外國家并未進行嚴格的區分,甚至將消費者痊愈的保護規定在民法領域之內,但結果顯示,在司法實踐中,若將違反公法強制性規定當做支持私人利益訴求的原因,那么這種判決在某種程度上存在適用法律錯誤的問題。
(三)消費者救濟權不應被濫用
法律給予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救濟權,是出于彌補損失的目的,使得遭受損失的一方能夠及時獲得損害賠償。但是“王海現象”的出現使很多人成為職業打假人,專門以索賠為生,這實則是對公權力資源的一種浪費,間接通過利用法律為自己謀利益,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經營秩序。因此,《消法》上雖然規定了消費者的救濟權利,但我們應當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不濫用此項權利。
結論:知假買假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屢見不鮮,但法律對其定性至今仍未有統一觀點。但是我們應當理性看待知假買假行為,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擊經營者的“賣假”行為,澄清經營秩序,彌補了工商監管機構等在此項工作的不足,使得打假大軍不至于單薄。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消費者的概念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J],政治與法律,2002年第2期?
[2]胡燕:《論知假買假的法律性質》[D],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10月,第3頁?
[3]梁慧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解釋與適用》[J],人民法報,2001年第3期?
[4]李劍:《論知假買假的邏輯基礎?價值理念與制度構建》[J],當代法學,2016年第6期?
[5]肖斌:《論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發展——以功能實現為視角》[J],理論月刊,2015年第8期?
[6]孫麗娟?李小翠:《知假買假行為法律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學,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