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社區是社會系統中的最基礎組成細胞,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關鍵在于社區治理創新。在社區治理模式的更新與完善中,基于“三社聯動”,發展形成了“五社聯動”社區治理模式,彌補了“三社聯動”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然而,一個新事物的產生并非是完美無缺的,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主要針對“五社聯動”目前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五社聯動;社區治理;路徑優化
一、“五社聯動”的產生與發展
通過文獻梳理可以發現,“五社聯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早期階段的研究,中國民政編輯部對廣東“社區建設、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進行具體闡述;內蒙古民政局強調在“五社聯動”中要加強社工和社區志愿者與社區的聯動,增強“五社”間雙向多元互動氛圍。二是現階段的研究,張健、田曉荷、程晨等主要針對合肥市當前“五社聯動”的主體、運行機制以及基層治理的創新模式研究進行闡述;任敏、閆薇和張燕等人闡釋了“五社聯動”的內涵、動力、優勢以及執行效果。
面對日漸復雜的社區治理困境,學者們廣泛探究并試圖尋找到更加適合社區治理的創新機制,“五社聯動”是對于“三社聯動”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的豐富補充,更具針對性地應對社區治理中出現的現實矛盾。“五社聯動”是指五個主體相互聯動,打通社區資源鏈接路徑,促進資源互助共享,形成一體化的社區治理新模式。“五社聯動”的具體內涵在全國各地各有不同,但鑒于湖北在疫情中社區治理“五社聯動”方面較為成功的實踐和理論經驗,因此,本文采用湖北對于“五社聯動”的內涵闡釋。湖北省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五社聯動”,其核心內容是探索社區、社會工作者、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社區公益慈善資源五大要素的聯動,以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二、“五社聯動”的運行困境
(一)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緩慢
首先,政府對社會組織缺乏系統全方位的規劃、引導和扶持,由于備案登記程序繁瑣、資金補貼不到位等原因,使社會組織失去了發展前進的動力。其次,社區對于這些社會組織的規范管理方面有所欠缺,沒有將具有針對性的培訓落到實處,在培育孵化社會組織方面缺乏經驗。此外,社區社會組織中的成員年齡普遍偏高,他們雖然具有豐富的工作與社會經驗,但是缺乏專業的系統知識,社會組織的先進性不能得到保證。
(二)專業社工人才隊伍薄弱
專業社工人才隊伍對于“五社聯動”的順利開展具有關鍵作用,是社區聯動協調治理的關鍵一環。以目前的形勢來看,盡管已經越來越多的高效開設社會工作專業,來培養更多的社工人才。然而,最后從事所學社工專業的畢業生高效畢業生并不多,即使畢業后選擇在社工相關領域工作,瑣碎繁重的基層服務工作會使社工產生實際與理想偏差過大的心理矛盾,甚至產生自我懷疑,社工行業留不住人才的情況時有發生。
(三)社區公益慈善資源持續性弱
在“五社聯動”新勢力的推動下,以及社區治理初期政府的鼓勵推動,社區會得到一些公益和慈善資源,進而開展活動,而隨著“五社聯動”工作的持續進行,社區企業募集社區基金的動力難以持久,可能不再像初期那樣具有積極性。同時社區基金使用效率低,從項目申請、審核到實際撥付要一兩個月,然而很多臨時性的社區服務和活動具有臨時性和緊急性,無法保證資源及時到位,由于社區基金的使用效率較低,往往無法滿足社區的使用需求。
(四)社區居民參與度不高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與活動熱情不足,缺少動力,對于一些社區治理模式的認可度也比較低。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社區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基層政府和社區居委會主導為主,居民很難“插手”,由此居民往往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社區中僅有少部分的居民經常參與社區活動,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導致很少有年輕人參加,社區活力較弱。
(五)聯動協調機制不完善
一些社區的實踐中缺乏清晰的治理思路和系統完備的實施方案,沒有對各主體之間的聯動關系進行疏通,各主體之間的角色定位不夠清晰,難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行動效率不高,最終導致收效甚微。雖然完成了“五社”的引入和建立,但是目前政府依舊沒有明確的機制去帶領“五社”做好聯動,甚至存在“一刀切”的現象,社區社會組織更多的依賴于和習慣于聽從政府的安排,沒有發揮出主體的能動性。
三、“五社聯動”的優化路徑
(一)加強社會組織的孵化與培育
對現有的社區社會組織進行整體調查,對符合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及時進行備案登記,制定嚴格的組織管理規范,厘清不同崗位的角色,制定符個性化發展方案。對于目前不符合規定的社區社會組織,及時進行引導與規范。積極挖掘社區人才,大力培育居民骨干,鼓勵社區居民自發組建不同類型的組織,以滿足不同居民的需求為起點,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又貼合居民生活實際的組織活動。
(二)加大專業社工人才隊伍培養
一是要增加社工崗位。加大宣傳力度,吸引高質量專業化的社工人才,以更充沛的服務力量加入社區治理,打破以往社工人才緊缺、工作量大導致的社區工作進展緩慢的局面,使專業社工能以自身或者團隊協作的力量,全心致力于社區治理。二是根據個人能力逐步提高在崗社工的薪資待遇。建立健全激勵保障機制,提高社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為社區留住治理人才。三是對社工要進行嚴格管理培訓。社工上崗需持有專業的社工職業資格證,在崗期間要安排專人對社工進行理論和實務考察,并及時進行記錄與監督,建立社工專業知識技能考核機制。
(三)拓寬公益慈善資源來源渠道
社區資源的可持續要以“開源節流”為宗旨,可以采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公益創投及設立社區發展基金的方式引進公益慈善資源,以市場項目引進、企事業單位聯合投入為輔助,多渠道整合社會資源。同時,要積極擴大宣傳,爭取一些社會組織、愛心人士以及企業的支持與參與,不斷擴大參與主體,匯集多方資源。
(四)調動社區居民參與意識
公民參與意識的提高需要多主體發揮合力,從多方面調動社區居民參與意識,增進各主體與居民的相互信任,從而凝聚共識。公民意識不僅需要公民自己通過學習、實踐來慢慢培養,還需要社區有關主體創造保障環境。政府需要簡政放權,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和熱情;社區需要依法自治,不斷探索自治形式和提高自治水平;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也要積極參與治理,不斷拓展公眾參與形式。
(五)完善聯動平臺建設與監督機制
首先,建立綜合性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平臺,并從制度層面建立高效的合作機制,打破主體間的溝通壁壘。其次,邀請專家進行專業指導。最后,要對聯動平臺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建立規范的運作機制。“五社聯動”的核心在于多主體的有效耦合,每個主體都只有在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的同時,實現合作共治,才能實現社區治理最優化。
四、結語
“三社聯動”在我國社區治理研究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經驗,然而“五社聯動”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本文通過提出優化“五社聯動”的對策和建議,希望社區治理能突破原有的格局,整合優化多元化力量,提高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作者簡介
王曉松,南京工業大學法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與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