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婧
摘要:青春期是形成人生觀的重要一步,這個時期是兒童無知和從無知到成熟的過渡時期。在此期間接受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教育將是以后的生活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奠定了基礎,周恩來之所以能夠表達自己的人生觀,與他十幾歲時所受的教育和復雜的生活經歷密不可分,這一時期的教育與成長的后續階段直接相關。
關鍵詞:青少年時期周恩來人生觀
引言
周恩來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周恩來在青少年時期就形成了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對青少年時期的周恩來的人生觀進行論述,能夠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發現,為當前青少年人生觀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基礎和指導以及建議。
1、“為中華之崛起”的抱負
少年時期的周恩來由于生活困難,在12歲的時候就跟著他的叔叔來到了東北,剛來到東北的時候,周恩來先是在鐵嶺的銀岡書院讀了半年書,后來來到了奉天府(今沈陽),進入了奉天第六兩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后改名為東關模范學校)讀書。這所學校是一所相對較先進的七年級小學,成立于清末,是因為有廢除科舉和建立學校的趨勢,并講授西方資產階級文化作為“新學習”。許多老師充滿愛國主義和正義感,并且認真地教書。這期間,他曾到奉天附近日俄戰爭舊址參觀。當少年周恩來看到魏家樓子沙河岸上的紀念碑和紀念塔時非常憤怒,日俄戰爭的恥辱讓周恩來深受影響,他發現落后的中國只有被別人挨打的份。隨著周恩來眼界的開闊,他逐漸意識到愛國主義的重要性,他改變了過去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樹立了為“為中國的崛起”的信念。在入學的第二年,周恩來是該校的作文考試中名列前茅。他的文章摒棄了陳規定型的寫作風格,簡潔明了,論點獨特,展現了一個有前途的年輕人的野心[1]。
“為中華之崛起”的雄心促使周恩來竭盡全力。他努力學習,并致力于全面發展。后期他來到天津,進入了南開中學進行學習,在南開中學的四年里,由于接受的是西方的知識和文化,他愈發認識到中國的落后和貧瘠的國民經濟和生活,從此更加堅定了他為中國崛起而讀書的思想和理念,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在南開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昂貴的學費使得周恩來的生活過得十分貧困,有時連學費和飯費都交不起,但生活的貧困并沒有消磨他的求學意志,反而把他砥礪地更加堅強了。他始終把讀書和救國密切結合起來,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前幾名,從而學校也免去了他的很多學雜費[2]。這也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更加廣泛的知識,也讓他掌握了更多的技能和本事。
周恩來1946年9月在接受美國記者李勃曼采訪時說:“十二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2]到東北上學,讓周恩來開闊了眼界,知道了外國的一些情況,也初步看到了國弱民窮受欺凌的國內現狀,當聽到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朝統治的消息后,在學校率先剪去象征清朝臣民的辮子。于是在校長問同學們為何讀書的時候,他能自然而然地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勵志名言。
2、深沉的民族責任感的產生
周恩來認為,自古以來,從東方到西方,人格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當人格強壯時,社會就會穩定并受到稱贊,而當人格消失或削弱時,社會就會變得混亂。由于人格的形成取決于良心而教育已失去其目的,因此近乎原始的災難必定是過度教育。周恩來從小就感受到了舊社會下勞動人民的艱苦,當看到最底層的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總是感到十分地悲痛和難過。這種悲痛一直驅動著他去思考如何找到解救人民,解救全中國的辦法。周恩來十幾歲的時候就非常重視教育,并最終提出了“教育救國”的理念[3]。
有著深沉民族責任感的周恩來一直心系祖國,在后面留學日本以及旅歐的時間,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如何找到新中國的出路。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就要求自己每天要花十三個小時的時間去思考,去學習。他一到日本就參加了旅日中國留學生的愛國組織,當他看到日本的現狀,發現日本的軍國主義并不是自己所追求和想要的,于是他就開始向馬克思主義進行轉變,并將其確認為自己終生將要去追求的思想。
3、敢于革新,敢于反抗的精神
1919年,由于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已經在中國傳播,周恩來看到國內如火如荼的形勢,立刻趕回國內,并主編報紙,秉承著革新和革心的精神,開始同頑固的舊勢力舊思想做斗爭。他不畏軍閥的高壓威逼,帶領著學生進行了一波又一波的示威游行。即使被捕,也毅然決然地與反對派做斗爭。這也為后面他的軍旅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結語
周恩來的家庭雖然出身屬于封建家庭,他不僅沒成為封建地主階級代表,反而是黨和國家的杰出領導人,這源于青少年周恩來早期的人生經歷。一方面,周恩來參加社會實踐,接觸底層民眾、認清政治時局,逐步形成為廣大民眾服務的人生志向。另一方面,周恩來早年留學日本歐洲,人生閱歷相對豐富,為在接受新思想中確立科學人生觀提供可能。周恩來先后接受中西兩種不同教育模式,在對比中深感到祖國的落后、日本的覺醒、歐陸的強大,也看到救國之公理不在歐日,而在蘇俄,最終提出中國應實行蘇俄式的革命,應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這為周恩來人生觀的確立奠定了世界觀基礎。另外,周恩來個性溫和誠實、熱心耐苦也是一個因素,這種性格使得他日后遭遇人生坎坷時仍能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參考文獻
[1]賈彤.少年周恩來的讀書生活[J].小學閱讀指南(中高年級版),2006,{4}(09):29-30.
[2]“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少年壯志不言愁——少年周恩來的故事[J].青春期健康,2010,{4}(04):78-81.
[3]金沖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傳(全四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