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發展。學科的框架體系和理論結構也逐步完善。四十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實現了從經驗到科學、從單一到系統的快速發展,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但是由于學科歷史不長,所以也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學科所遵循的原則上學者們進行了探討,對于推動新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高質量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解析;原則
所謂原則就是控制、規定主體思想和行為的最高價值準則。針對此,目前學術界的相關研究主要展現以下兩種觀點:倪愫襄從方法論的宏觀角度認為,解析要“遵循元理論研究的立場和方法,采用科學的態度,用實證、經驗的、邏輯的方法解決問題。并要注意對基本理論、基本問題的關注。”[1]張耀燦、曹青燕則從課程建設的微觀角度認為,解析應遵循理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智育和德育教育相結合,顯性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2]由此觀之當前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授課方式的探討,但針對規律和情感關照的層面則相對來說較少。
(一)從宏觀角度探討,遵循“三大規律”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所要遵循的三大規律的原則是指:尊重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原則;尊重黨和國家意志有效傳遞的原則;尊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三種規律的協調互動,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有關效用的有效解說。對其進行有效遵守,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更好的貢獻自身價值。
首先,有關尊重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角度的說理。于教育理念上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于教育目標上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性,知識和價值的共享性;于教育環境上崇尚自由與有序的有機配合,競爭與合作的有機統一,開放與共享的完美結合;于過程調控角度堅持情感的關照和規矩的遵守協調互動。
其次,有關遵循黨和國家的意志有效傳遞原則的討論。第一從講授內容層面來講:既要進行有關國家意志的有效傳遞,又要進行文化底蘊的說理;既要有宏大的敘事又要有生動的小故事穿插;既要說清楚要去做什么又要講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第二從教育主體角度講:其一,教育從本質上是一個平等互動的過程,因而雙方要立足平等的基礎、共情心的啟發、共擔責任的體驗建構彼此信任的心理這是主體間知識的有效傳遞及接收的基礎。其二劃清主體間的權責范圍,相互配合。比如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力、實踐洞察力,以更具系統性、更具幽默性、更貼近實際的語言講授給大家;而作為學生則要積極理解、主動踐行,以更好的將理論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第三,從傳播載體角度來講,要積極運用現代化新技術,以視頻、聲音、色彩多維度符碼的共同作用來吸引學生的注意。
最后,于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原則角度的說理。生活于網絡時代的大學生他們有著更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點:他們的思想更活躍、有較強的行動力、極具個性、渴望自由、愿意接受新鮮事物。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學生受眾群體,作為高校思政教師要學會將網絡熱點和理論知識進行有效結合。巧妙利用網絡熱點進行課堂育人,在小故事中去講述大道理,通過時代楷模,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尊重青年學生的性格特點,打造更新穎的教學形式,是有效促進其成長成才的關鍵。正如北大校長蔡元培曾講過的一句話,大學教育應以兼容并包的心態,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愿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應在形式上努力呈現出個性化、多樣性、前沿性的特點;在教學思路設計上應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灌輸式教學與討論式教學相結合、隱性教學與顯性教學相結合、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在教學形態呈現上做到深度理論挖掘與通俗語言講解相結合、自由輕松的學習氛圍與井井有條的教學秩序相結合。
在整個過程中要重視對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構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培養體系包括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而貫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3]在教育過程中要結合思想政治工作在各個方面的具體情況,制定一攬子制度體系,實現工作內容全覆蓋。避免形式主義,著力構建系統化的協同育人機制。將思想政治課和校園文化、資助育人、安全穩定等各個方面結合起來。
(二)于微觀視角著眼“三個轉化”原則
所謂遵循“三大轉化”原則,就是遵循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從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從理論學習向實踐創新體系的轉化。它所強調的是一個從有效傳播到深度內化再到有力外化的過程。
首先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這是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第一步,也就是教師如何教的問題。在這里我們需要重點追問兩點內容:課堂內容如何呈現以及話語體系如何轉化。其一關涉課本內容如何呈現的問題,要做到理論授課與實踐體驗的有機結合,價值傳播與知識培育的相互協調,傳統精髓與當代典范的有力碰撞,東方才思與西方神韻的辯證吸收。其二關涉話語體系的轉換問題,要做到從學術語言到課堂語言再到生活語言的靈活轉換,是語言表達做到嚴謹但不失活潑、貼近生活并彰顯時代氣息。
其次從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的第二次轉化,也就是學生如何去學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從“他的”向“我的”的巨大轉變。偉大的現象學家海德格爾曾發出過最偉大的思想產生于遺忘之時的論斷。也就是說,當人們腦海里那些具體的、文字式的東西隨時間進行消解之后所留下的對于個體的認知、行為、價值取向依然具有巨大指導意義的無形存在物,便是知識所帶給我們的最彌足珍貴有關思想的力量。這便是內化的意義,其關鍵則在于思考。學生對所接受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多維視角的審視、將其與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當下的時代背景相聯系,借勢思考。
最后從理論學習向實踐創新的轉化,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的第三次轉化,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轉化,也就是學生將知識如何進行運用的問題。顯然,在這一過程中理性的思考和勇敢的行動是十分必要的。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的反復磨練中獲取真知激發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倪愫襄.思想政治教育元問題辨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5:4- 6+10.
[2]張耀燦,曹清燕.新中國成立6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經驗[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08:70-76.
[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作者簡介
韓靜,女,漢族,籍貫:河北唐山,碩士研究生,單位:西華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