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一書向世人傳達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它不僅對中國人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而且對促進世界文明向前發展具有重大的啟迪意義。蘇慧廉的《論語》譯本被英國牛津大學認為是最好的中國典籍翻譯作品。因此本文將對其譯本進行分析研究。首先,第一章主要通過對蘇慧廉譯本背景和意義的探究,同時運用“操縱論”理論,結合語言、社會、物質文化三個方面,分別總結對每一類的文化負載詞的策略。其次,第二章主要通過操縱論并結合具體的案例對蘇慧廉英譯本進行分析,總結其譯本獨特的風格和策略。最后,通過對本文所做工作的總結,為以后的譯者對譯本進行分析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維度。
關鍵詞:《論語》,蘇慧廉譯本,文化負載詞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意義
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相關數據表明,自18世紀至19世紀以來,被譯為中文的西方書籍已有萬余本,譯出的中文書籍卻不到500冊。由此可見中西文化交流的失衡。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快速上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迫在眉睫。而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論語》成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
1.2研究方法
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勒菲弗爾提出的操縱論在翻譯實踐中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該理論將翻譯研究的側重點從語言本身升華到了語言的文化層面。該理論認為,從一定的程度上來看,翻譯本身就是一個改寫和創造的過程,而改寫和創造就是在眾多的主觀或是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對原文本的一定的操縱的過程。翻譯或是改寫的過程必然會受到意識形態、詩學還有贊助人的影響,這就是操縱論“三要素”。本文將從操縱論的視角下結合操縱論對蘇慧廉譯本進行研究希望可以豐富《論語》英譯方向研究的方法和視角。
第二章:文化負載詞與蘇慧廉的翻譯策略
2.1文化與文化負載詞
文化是復雜的統一整體內涵著知識、信仰、習俗、習慣、法律等。尤金奈達對文化的定義為:“文化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文化雖然并未在生活中以有形的形式存在,但是它卻不無時無刻的在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隨著“文化轉向”的趨勢,文化在翻譯中的地位也變得重要起來了,譯者更重要的便是可以更加貼切的傳遞源語信息和文化。
2.1.1語言文化負載詞與蘇慧廉的翻譯策略
中英文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因此有著固有的區別。語言文化負載詞是指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表現語言特點的一些詞匯。例如,習語、俗語等。母語者習以為常,而異語者卻完全不能理解。
“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蘇譯為“Nan yung frequently repeated the white Sceptre Ode. Confucius gave him his elder brother’s daughter to wife.”自古以來“三”字在我們的中國文化中,都有其特殊的含義。在一些語境中,“三”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概數詞。在母語文化中人們都會有直觀的反映,而對于外國讀者而言卻不然。在譯文中,蘇慧廉將其譯為“frequently”,十分貼和源語的意義。這就體現了譯者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感知。源語意思為“南榮多次朗誦‘白圭’”。因此,蘇慧廉準確的再現了源語的意義。再看“子曰:父在,觀其志......孝矣。”蘇慧廉譯為“…if for three years he does not change from his father’s ways…”在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風俗,即父親去世后,兒子必須為父親守孝三年,這樣才可以稱之為孝子。因此,這里的“三年”就確指“三年”。而對這些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更要求譯者對中國文化內涵的熟知。蘇慧廉的譯本充分考慮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準確把握了中國傳統習俗的內涵。
2.2社會文化負載詞與蘇慧廉的翻譯策略
社會文化負載詞是指人類在歷史的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集合詞匯。例如:官職、禮儀、祭祀等,中西在官位、禮儀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別。
“君取于吳,為同姓……”蘇慧廉譯為“…of the same surname as himself…”在這個案例中,蘇慧廉添以注釋解釋了中國古代的傳統習俗,即同姓不能結婚。在中國古代,明文規定禁止同姓結婚,在醫術并不是十分發達的年代,主要是出于維護人們健康的目的。這句話主要是說,娶了同姓的女子就是不懂禮法。首先,蘇慧廉的譯本采取了直譯的策略,因為中國人的姓氏也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樣的直譯可以使讀者很順暢的了解到同姓不能結婚的習俗,但是卻不能理解句子內涵的意識形態,而蘇慧廉又在譯文后面加注,準確完整的傳達了原文的信息,直譯加注的翻譯策略無疑將這一文化負載詞貼切的傳達。可見,譯者不僅對中國文化了解頗深,還站在了譯語接受者的角度來詳解譯文,這正是譯者對文化意象的感知和自我思想意識形態的引導。
2.3物質文化負載詞與蘇慧廉的翻譯策略
物質文化負載詞是指在我國古代出現的一些物器、衣物等。對這些名詞的翻譯就對譯者產生了更高的要求。
子曰:“斛不斛,斛哉!斛哉!”蘇慧廉譯為:“A wassail-bowl that is…”“斛”是一個典型的物質文化詞,是古人應用于生活和生產中,且有其自身的文化內涵。“斛”是古代盛酒的容器,后來可以喻指一些東西不再存在。在此句子中,孔子主要強調等級制度和禮樂制度再也不如之前。而蘇慧廉將其譯為“wassail bowl”,對于這樣一個文化負載詞,譯者不僅要傳達直觀意象,更要向譯語接受者傳達其內涵的文化意象。由于物質文化詞語的空缺,蘇慧廉選擇了異譯的策略,但是其譯本不夠精確,也更使文化意象丟失。沒有深層線索的傳遞,外國讀者很難理解孔子所要表達的真正的意思和目的。
據以上案例分析,作為傳教士的蘇慧廉,首先應考慮自身需要傳教的目的以及背后的支持方。因此,他選擇歸化翻譯策略來處理。一方面,就是操縱論三要素中受其“贊助人”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受自身的價值觀以及意識形態的主導。
第三章:總結
本文在操縱論的視角下,并通過具體的案例來闡釋了蘇慧廉譯本的策略。蘇慧廉對中國文化有著較深的理解,在文化負載詞的處理中,蘇慧廉較多的采用歸化和異化的翻譯方法,在一方面,可以削弱讀者的閱讀障礙,而在另一個方面也深刻的詮釋了中國的古典文化。
通過對蘇慧廉譯本的分析,可以從文化的不同維度來學習其翻譯的策略和其獨特的翻譯風格,為典籍的英譯提供新的研究維度和思路。《論語》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更加深入的探討,以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鄭德虎.上海翻譯.2016(02)
[2]《論語》中“天”的英譯探析——兼論其對中國文化核心關鍵詞英譯的啟示[J].張政,胡文瀟.中國翻譯.2015(06)
[3]會通中西的文化闡釋——以安樂哲、羅思文英譯《論語》為例[J].譚曉麗.上海翻譯.2012(01)
[4]《論語》英譯研究綜述[J].李鋼,李金姝.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01)
[5]文化意象翻譯的關聯維度探解——以《論語》為例[J].邢穎慧.英語廣場.2017(08)
[6]中國典籍英譯國外閱讀市場研究及啟示——亞馬遜(Amazon)圖書網上中國典籍英譯本的調查[J].陳梅,文軍.外語教學.2011(04)
作者簡介
劉延麗(1994-),女,漢族,河南洛陽市人,文學碩士,單位: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