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建筑形態學的角度來分析紅嶺實驗小學的校園建筑形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建筑形態學的理論進行全面深入分析,包括:建筑風格、空間形態特征、群體建筑空間形態、建筑與環境等多方面;其次,基于建筑形態學的分析方法,對建筑、景觀、室內等空間藝術的外在特征(形狀、大小、色彩和材質)進行分析;最后,從它們所蘊含其中的內在特性(如設計的意圖、價值、相互關系與人的嗜好等)分析紅嶺實驗小學建筑形態涵義。
關鍵詞:校園建筑;建筑形態學;內在特征;外在特征
一、研究的理論基礎
在《現代建筑理論》②一書中劉先覺曾提出,形態學是“研究人體、動、植物的形式和結構的科學”。其觀察研究的對象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下對事物的形式和結構的規律。從而揭示建筑背后現象的形式和建筑結構的內在規律。形態學將世間萬物分為概念和現實兩種基本形態,其中現實形態是人為和自然兩種形態的結合,而建筑就是現實形態中的典型代表。
綜上所述,對建筑形態學的研究要把握住建筑在構建過程中動態與靜態的平衡,以及建筑空間與人情感的相互關系所產生的意境與神韻,由淺入深地從三維空間的建筑轉化為四維立體時空。
二、深圳城市形態
深圳,一個高速度和高密度發展的城市。有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③的城市化發展軌跡和發展速度。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深圳市的福田區有著工業空間占比低、商業與居民居住空間占比高的特點,正是由于這些特點使得福田區成為了新一輪城市化提升的重點城市。紅嶺實驗小學建設的傳承與再造不僅是對傳統校園建設的革新,更是一個在巨幅“城市畫卷”之上描述如何構建能夠啟發、培育兒童溝通與學習能力的微型世界的社會文化議題。
三、紅嶺實驗小學建筑形態特征分析
建筑形態的研究分析,其重點主要突出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建筑形式的生成與構成之間的關系,這是對其結構的研究。第二個方面是形態與涵義的關系,就是建筑的深層次結構。
3.1建筑與環境的關系
深圳紅嶺實驗小學是位于福田區的一座小山上,叫做安托山。這座小山在當地所熟知,正因為安托山給當地填海擴張提供了花崗巖土石方,而且在不斷的挖掘之后,山體基本被削平,剩下的成為小學西側的一座小山包。紅嶺實驗小學的建設用地約10000平方米,原本計劃建設24個班,后因某種原因而增至36個班,所以目前的建筑面積差不多為原來建筑的兩倍。
深圳紅嶺實驗小學的校園建筑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幾乎把可以建造的土地給覆蓋了。從平面圖來看,是一個相互鏈接的鏡像E形,使西半部的教室與教室之間必須創建一個有兩個彎曲邊界的“山谷”庭院用來間隔。庭院部分位于地下,結合整個建筑邊界的綠色植物、花園,使地下體育設施和食堂空間得到充分的照明和自然通風。
3.2建筑與空間之間的關系
教室,是每個校園不可缺少的一個學習空間,是學生學習和交流的基本空間和細胞單元,所以教室作為學習單元,是整個校園建筑的核心,需要從不同的方面去進行分析。紅嶺小學校園建筑的“學習單元”相對于傳統的教室形態有非常大的不同:是根據深圳的相應氣候在各個樓層的整體平面上構建了組合形式的鼓形學習單元,紅嶺小學的教室形態從一直以來固定的矩形平面變為鼓形平面,并且把行列式的桌椅變為可變式的桌椅,可以進行組合、拆分,根據不同的學習課程進行不同的組合排列,其目的為的是避免連排桌椅過度排列從而阻隔自然通風。鼓形平面展現出的靈活性和自由度比傳統矩形學習單元更大,這更有利于師生的多樣化學習和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具有彈性的可變空間可以根據各種不同的課堂和活動進行不同的擺設,形成聚集的形式。教室朝外的墻體隔斷也從單一的開窗形式,變為具備功能性的、有厚度的、類似于細胞狀的有機結構。并且在細胞結構中設置了展示結構、收納空間等,以及每個單元的外側墻體都設置了一個與室外空間進行交流溝通的門戶和格窗裝置。正是這個門、窗裝置設定,從某種意義上奠定了校園之“家”的基礎。
鼓形學習單元兩兩組合,單元與單元之間,有可以折疊、移動的墻體,既可以由一個小的單元組織組合形成了一個多邊形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功能單元,又可以由多邊形單元拆分為兩個獨立的鼓形空間,不僅為兩個學習單元提供了更多的組織和交往的可能,還為整個空間提供了多樣性的環境。因此,由兩個“鼓形”結構組合形成了校園學習單元。形成了類似于城市中的街道和展示櫥窗的景象,從而構建成了校園建筑的二級空間。
3.3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關系
由于校園建設的密度越來越大,很多地方的校園設計與建設為了設計與建造的便捷性,大多教學建筑都在向空中發展,局部突破24米的限高策略,被很多中小學廣泛采用。校園建筑下的地景兒童樂園是由建筑北側庭院中的緩坡和露天階梯與架空層地面相互連接而成。校園建筑的東半區第三層有200米環形跑道和運動場,并且與西側建筑的第三層層面互相連接,這樣就有利于在二、三、四樓上課的學生到了課間休息的時候能快速到達運動區域活動交流。東半區的運動場下方是一個可以容納將近300人的小禮堂,其旁邊還有一個懸掛于地景樂園中的半戶外游泳池。教學樓南側的學習單元和教師辦公室分別位于四層和五層,而學校的農藝園則在整個教學樓的頂層,讓這個環境與建筑相融合,讓孩子們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也能感受自然的氣息。南北樓相互連接的綠廊,相互交錯,形成了一個兒童活動場所,同時在綠廊的兩端有種植不同的植被,為的是營造出一個綠化與光影交織的自然景象。校園的西半區是五、六年級的教學單元、特殊教室和老師的辦公室,它們分別位于4層、5層、6層。校園六層樓頂上還有一個屋頂花園。在屋頂花園上,可以看到東半區的運動場全貌。
四、結論
根據建筑形態研究的方法,分析從深圳城市形態到紅嶺小學校園建筑特征,再從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建筑與空間之間的關系、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關系這三個方面系統研究。其建筑的形態分為內外兩個層面,一是空間營造,二是外部造型的藝術,空間營造屬于內部呈現,造型藝術是外部體現,同時,建筑的形態與城市空間的關系,取決于建筑與環境的融合程度。本文分析其外部空間呈現出的特點,對其所位于的區域自然環境,是否與周邊環境和諧相生,做出了一定的闡述,總結了紅嶺小學校園建筑形態的整體特征。校園空間是孩子們的學習嘗場所,更是孩子們的成長的重要區域,所以校園的環境、設施、建筑形態的規劃顯得尤為重要,而且校園的環境營造更加需要根據當地的文化特征、區域性質。
作者簡介
劉俊成(1994年-),男,漢族,湖南,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學,411201,環境藝術與景觀設計方向。
參考文獻
[1]許彤:《芻議建筑形態學對建筑設計的啟示》,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年10期。
[2]郭春燕、衛大可:《建筑設計中的形態學思考——以大慶市萬寶初級中學校舍方案設計為例》,華中建筑,2007年02期。
[3]李明、王芳、劉陽:《從基本建筑形態學到"未來建筑"——托馬斯·赫爾佐格建筑設計理論及作品分析》,建筑與環境,2008年06期。
[4]李德鋒:《淺談建筑形態學對建筑設計的啟示》,山西建筑,2010年28期。
注釋
①作者: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
②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年,第36頁。
③[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