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職業教育系列政策相繼出臺,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在此背景之下,高職如何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成為熱議話題。《學前衛生保育》是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通過分析目前該課程的教學現狀,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并結合教學經驗提出課程教學改進措施,為提高學前教育教學質量助力。
關鍵詞:《學前衛生保育》;教學現狀;教學改善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進一步出臺了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設施。而且,隨著之前的國家“二胎政策”的執行以及人民對子女享受優質學前教育的迫切需求的期待,學前教育專業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學前教育越來越被重視,對幼兒教師的職業素養、專業能力的期望越來越高,為迎合社會整體需求和幼兒園的可持續發展,市場急需大量高素質幼師的輸入,從而改變幼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的現狀。作為培養幼師的搖籃,高職學前教育責任重大。《學前衛生保育》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為學生后續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堅實基礎。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目前《學前衛生保育》還存在諸多問題,并在實踐中尋求一些策略,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一、《學前衛生保育》教學現狀
1.課程匹配度不夠
《學前衛生保育》是學前教育專業必修課,是專業基礎課。課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初步掌握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衛生保育基本知識,初步學會運用學前衛生保育知識解決幼兒園的保育問題。除此之外,《學前衛生保育》也是學生考取幼兒園教師資格證、保育師和1+X幼兒照護資格證的必考內容,特別是近年來新興的1+X幼兒照護資格證,與《學前衛生保育》聯系緊密。但是,目前《學前衛生保育》在這一模塊的匹配度不夠,學生更多的是掌握例如各個器官系統的特點、人體營養素的需求、常見疾病的防治等理論知識,真正能夠在工作中將理論轉化成實際的學生寥寥無幾,而且,《學前衛生保育》更加側重的是3—6歲學前兒童的衛生保健知識,與1+X幼兒照護資格證中的0—3歲存在一定偏差。
2.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學前衛生保育》屬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這需要教師在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實操能力的培養。但我們學生大多理論基礎不夠牢固,因此,課堂上教師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進而使得原本理實一體的課程變得更加偏向理論,而學生們對于純理論的教授課程興趣缺如,有限的課時導致實踐課程被壓縮甚至被忽略,此外,課程中部分內容如人體生理解剖的教學建立在學生的生物課程的基礎之上,而如幼兒園安全教育及幼兒常見意外傷害的急救與處理、幼兒傳染病及常見病的預防和護理等方面卻對學生的護理與教育類知識有一定要求,而學生基礎普遍薄弱,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較難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與技能,課堂效果不夠理想。
3.實習實訓效果不佳
《學前衛生保育》課程也要求學生理論結合實際,因而培養方案中多方面對學生的實習實訓有嚴格要求。但就目前學生實習現狀而言,效果參差不齊。首先,目前仍處于后疫情時代,各地疫情防控措施仍然較嚴格,大部分幼兒園都嚴格實行封閉制度,因而,沒有辦法接納學生去實習,使得原定的實習計劃被迫取消或改為線上實習;其次,部分地區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但是實習單位多是民辦幼兒園等機構,加之學生數目龐大,指導教師無法兼顧每一位學生,實習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最后,學生自身也缺乏主動性,在實習的過程中難以做到將理論知識轉化應用于日常工作中,只能盲目的去重復、模仿,缺乏主動探索、學習的積極性,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目前學生實習實訓效果不佳。
二、《學前衛生保育》教學改善策略
1. 任務驅動,開發活頁式教材
本課程的教學對象為大專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普遍存在理論基礎不牢固、好奇心重、思維活躍等特點,因此在教材的選擇中應當充分利用此類特點,注意重新梳理課程內容,分模塊教學,并加強活頁式教材的開發。基于以學生為主體、以崗位需求為指導、以前瞻性的理念為支撐的原則[1],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筆者建議《學前衛生保育》課程內容進行調整,按不同項目模塊進行教學:第一模塊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第二模塊托幼機構衛生保健,第三模塊園所日常保健。每一個模塊中都包括若干任務,如第二個模塊包括學前兒童營養與膳食衛生及保健技能,從情景引入、理論知識、情景再現、自主學習等多個角度展開,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利用情景再現模擬實際,再通過課后自主學習鞏固知識,同時,積極開發活頁式教材,也有助于展開教學。
2. 課證融通,合理規劃教學內容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提出自2019年開始,在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也稱“1+X”證書制度(以下簡稱“1+X”)試點[2]。1+X幼兒照護資格證作為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發出的第三批等級證書之一,組織學生考取幼兒照護等級證書既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的要求,也是職業教育的教育屬性與社會屬性相融合的重要體現[3]。因此,在制訂課程教學標準、選定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托幼一體化”要求,對照“1+X”幼兒照護等級證書考核內容,對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與《托育機構保育指導大綱(試行)》,設計具有科學性、完整性的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上,要注意拓寬0—3歲嬰幼兒模塊,適當進行有機整合。如,在講解幼兒泌尿系統的特點時,注意補充關于嬰幼兒飲水指導與排尿訓練,在講解遺尿癥時也應當融入幼兒遺尿現象的干預。
3. 改進教學方法,注重“教、學、做”一體化
傳統的教學方面的不適用于高職學生,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當改進教學方法。首先,可以采用案例引入法,如在講到幼兒運動系統知識時,可以以拔河這項運動為案例引入,提問學生幼兒園是否能夠舉辦此項運動?為什么?案例可以來源于學生生活中的經驗,也可以是托幼機構觀察記錄,通過文字、視頻、圖片等方式展示,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與探索。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他們在探索中去發現問題,收集、分析信息,并尋找解決方案。其次,多結合短視頻、學習軟件等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教師在課堂上應結合學生特點充分利用視頻手段進行教學,如在講到眼睛的結構及視覺的形成過程時,可以通過通俗易懂的科普視頻深入淺出,完美的將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理論原理轉換成通俗易懂的可視化的東西,幫助學生從原理上掌握知識。最后,善用行動研究法。如何將理論知識轉變成實際應用,這是課堂應當解決的另一難題。因此,課堂教學應注重“教、學、做”一體化。例如在講授傳染病相關理論知識時,可以結合目前疫情防控的現狀,給學生設置任務:為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好傳染病預防工作,請按照大、中、小班分組,分別設計一些相應的教學活動并模擬展示,通過模擬展示的方式,讓學生對實際問題進行充分思考,讓學生在了解到自身理論知識的薄弱的同時,也能進行自主鞏固和加強。
4. 改善教學條件,加強實訓室應用
實訓室是課堂教學必要的輔助,主要職能包括教師開展實體教學、師生模擬實踐和培訓考核。首先,教師可以進行學前教育專業相關課程的學習,衛生保育實訓室就是《學前衛生保育》課程的主要教學場所,教師利用可視化教學手段(視頻、虛擬仿真等),用仿真化、形象化的方式將知識、技能可視化,使原本抽象的知識與技能訓練變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從而使教學變得簡單、高效。同時,學生可以利用實訓室仿真設備進行例如氣管異物急救、生命體征測量等實操的訓練,體驗托幼機構的真實工作場景、實時觀摩托幼機構真實現場,提高實踐技能,真正體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以后的工作儲備技能。最后,教師可利用實訓室開展教科研活動,提升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增強專業素養,從而打造一支"精教學、強實踐、善研發"的高素質教師隊伍[4]。
5. 利用實習實訓,提升綜合能力
實習實訓包含兩大方面:一是學生的實習實訓,高職院校應當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優勢,結合教學任務,合理安排學生的實習實訓。如《學前衛生保育》課程中涉及到較多托幼機構實踐內容,關于幼兒園一日生活的衛生要求、衛生制度、消毒制度等等均需要學生實地考察學習,因而,保育實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保育實習,學生能夠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保育員工作流程與內容,熟悉托幼機構各個環節的保育工作,在鞏固課程的同時也為今后其他課程的學習儲備經驗。二是教師的實習,即校企鍛煉。教師應當定期下到企業去實地考察學習,收集教學案例,了解企業動態,掌握學科前沿知識,并結合觀摩鍛煉收獲合理規劃教學內容,將最實用、最新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提升學生綜合實力,幫助學生日后更好的適應崗位工作。
參考文獻
[1]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開發探究——以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課程為例,姜艷秋.
[2]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6):9-16.
[3]朱晨晨,1+X證書制度背景下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4]陳梅,“1+X”證書制度下實訓室建設初探——以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嬰幼兒照護情境模擬實訓室”建設為例.
作者簡介
吳淋果(1991.08-),女,湖北武漢人。專任教師,助教,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學前衛生保健。
基金項目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校級課題:高職《學前衛生保育》教材開發研究(課題編號:2019whcvcQ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