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科核心素養也隨之應運而生。作為一門德育和智育并舉的學科課程,思想政治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渠道,真正做到了學科教學和學生成長發展的有機結合。它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和指導,結合學科建設經驗、學生實際以及教育目標等內容,把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歸納為四大方面: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這對今后思政課的教學和學習都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更加具體的要求。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學生公共參與的素養。筆者在經過查閱文獻資料,走訪調查師生等流程以后,發現當前我國的高中學校,在培育和激發學生公共參與素養這一教育板塊中,確實還存在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因此筆者從社會、教師和學生三個不同的主體出發,希望通過切實可行的對策來促進高中生作為黨和國家未來接班人的更加全面的和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生;培育;公共參與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basic subject literacy has also emerg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as a subject curriculum that combines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are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and truly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ubject teaching,growth and development,and student development. It is based on Marxist theory,guided by Marxist theory,combined with material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tudent reality and educational goals,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qual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iplines into four main areas:scientific thinking,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political identity and politics’ awareness. public participation. This highlights the higher standards and more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futu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is the quality of stud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After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and conducting field investigations,the author found that my country’s current secondary schools have difficulties in cultivating and motivating students’ public participation literacy. Therefore,the author starts from the three different disciplines of society,teachers and students,hoping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future successors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rough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high school students;cultivation;public participation
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公民的有序參與。由此可見培育高中生的公共參與的素養還是十分有必要的。筆者認為,公共參與的素養就是指學生通過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并且有能力處理和解決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到的各種問題。基于新課程改革對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擺脫傳統的教育模式對的人思想和行為的束縛,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不斷深化政治理論知識,牢固樹立主體參與意識,進而提升公共參與能力,真正實現知行合一,從而更好地落實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的教學目標。
一、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基本內涵
(一)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定義
新課標中對公共參與的解釋是這樣的:“我國公民的公共參與,就是有序參與公共事務,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1]基于這個解釋,筆者認為公民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參與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時所表現出來的與之相關的知識、品質和能力等都是公共參與的素養的體現。
(二)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基本內涵
公民在參與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時所體現出來的知識、品質和能力等是多方面的,因此公共參與的素養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點:
1.公共參與意識
有學者認為,“公共參與意識是公民以一種主人翁的心態,有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意識”。[2]因此筆者認為公共參與意識就是主體積極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一種意愿。思政課要求教師培育和激發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首要任務就是在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喚醒學生對祖國和民族的深沉的愛,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履行義務、正確行使權利,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和一切破壞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為作斗爭。
2.公共參與知識
知識是飛上天的羽翼,是萬物中的指路明燈。我們要想更加順利圓滿地參與到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中去,就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作為支撐。公共參與的基礎知識脈絡是十分清晰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主要是公共參與的理論知識,我們在進行真正的公共參與前必須要對它有一定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端正我們的態度,發揮我們的作用。與之相對的就是有關公共參與的實踐方面的知識,如法案頒布的具體流程、行使建議權需要注意的事項等,是我們進行公共參與的行動綱領和指南。
3.公共參與能力
古語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我們具備了公共參與的意識,并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以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公共參與的能力主要包括兩部分:首先就是將我們所學的有關公共參與的理論知識活學活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去的能力。其次就是協調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能力。例如準確表達自己意愿的能力、與他人協商配合的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等。
二、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培育的積極作用
(一)有利于促進高中生個人成長
1.有利于高中生個人的社會化發展
學生從“自然的人”向“社會的人”轉變和發展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的過程。但是大部分的高中生實踐經驗不足、身心發展不夠成熟,諸如此類的原因就決定了他們在參與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幫助和指導。思政課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幫助學生把學習成績提上來,而是要培養他們的思想品德,促進他們的社會化發展,使他們成長為對國家和社會真正有用的人。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通過創新和改進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思想和理念,將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多地與廣大學生的日常工作生活實踐以及社會的現實有機結合,讓廣大學生深刻感受到當前我們國家發展的越來越好,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并以此來激勵他們,堅定他們的民族自信,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為參與社會生活奠定堅實的情感基礎。同時,通過組織和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教育活動,幫助廣大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深入內化其理論知識,提高其在公共參與活動中的語言表達、合作協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成為一名合格公民的發展過程。
2.有利于高中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增強
隨著高中生的公共參與素養的不斷提高,他們能夠在越來越多的活動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并且發自內心地認同:自己的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自己在公共參與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提升其法治意識、參與意識、平等保障意識和權利保護意識。中華民族能夠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我們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我們窮其一生的使命追求。通過對高中生的教育,可以使他們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同時,堅定政治立場,樹立崇高的志向,以時不我待的歷史緊迫感和使命意識,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二)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學科建設
1.有利于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程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課作為學校德育和教師工作的指導性學科,對于真正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其自身特殊的價值屬性便決定了思想政治課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的同時也需要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他們扎扎實實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當代青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現代化事業的創造者和繼承人,也是我們的未來和希望。思政課是一門德育和智育并舉的課程,并且德育比智育更重要。思政課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幫助學生把學習成績提上來,而是要培養他們的思想品德,促進他們的社會化發展,使他們成長為對國家和社會真正有用的人,真正成為一名有擔當、有能力、有信仰的新時代優秀青年。
2.有利于思想政治課獲得更多支持和認同
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提出,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大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優化教學方法……這都有力推動了思想政治專業的課程和教學內容的革新,促使我國的高中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其課程目標等,不斷創新和改進教學方式與手段,調動廣大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在社會實踐的這個大舞臺上推動和促進學生的整體健康成長。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各個學科專業課程的價值取向,以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綱的思想政治教學,有助于我們的思政課教師不斷吸取之前的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朝著更加科學、高效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提高思政課的時效性和育人性,向廣大的學生家長和社會展示思政課教育的良好成果,使思想政治課獲得更多的支持和認同。
(三)有利于促進社會發展
1.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高中生精力旺盛,性格開朗,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參與社會生活和公共事物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強的生命力和創造性。因此,以活動型學科課程為依托,通過情境創設和活動體驗等途徑使學生漸漸地提高參與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的能力,為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添磚加瓦。當我們的廣大學生已經基本上具備了公共參與的基本素養,就能夠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正確地表達自己作為社會主體的利益和訴求,使國家和社會的決策、規章、制度等更能反映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和愿望。當自己的聲音被聽到,學生的公共參與的熱情自然也會越來越高,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形成一個公共參與的良性循環,社會就會更加的穩定和和諧。
2.有利于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我國正在推進實施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戰略目標,也就是加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法制體系,推進我們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對此我們每一個普通公民能做的就是,時刻關注并找機會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以及公共事物的討論、醞釀、決策以及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通過思政課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一方面能夠有效監督公共權力,遏制貪污腐敗現象,讓有權力的人不能也不敢為所欲為。另一方面可以使國家的決策、規章、制度等更加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和愿望,這樣一來更有可能激發我們的公民參與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的熱情與信心,讓我們的公民擁有更多的獲得感,有力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及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與建設進程。
三、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公共參與素養欠缺,教學能力有限
高中思政課教師雖然大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或者專門的師范教育,擁有豐富的思政課教育和實踐經驗,但是由于受到了傳統思政課教育模式的嚴重影響,在高考這一指揮棒的力量驅使之下,在教學中難以顧及到學生除理論學習以外的,其他素質和能力發展的要求。很多教師自己本身就缺乏公共參與的經驗和經歷,對公共參與的價值和重要性了解得不夠深入,因此在講到有關公共參與的知識時,只是照本宣科,對學生提出的很多問題都講不出個所以然來,自然很難得到學生的喜歡和信服。還有一部分教師雖然對公共參與的素養理解得比較到位,也能夠結合課程特點和要求進行公共參與素養的培育,但由于不能和學校治理、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實現良性互動所以沒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二)教學內容挖掘不夠深入,脫離社會實際
當前,很多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挖掘不夠深入細致,沒有聯系學生實際、社會現實以及相關學科或章節的知識而孤立片面地進行知識傳授,人為割裂了知識之間的內在關系,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吃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公共參與的熱情和主動性。思政課要求教師在培育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的過程中,在選擇相應的教學素材和資源的時候,必須以教材為主,因為教材是教學目標的具體體現,但是除此之外,還應該充分地考慮和聯系到我們廣大學生的日常工作生活現實和全面的發展,深入挖掘教材以及現實生活中與公共參與有關的知識內容,創設一個更加切實地貼近廣大學生的日常工作生活現實的實際教學情景,使得理論觀點和實踐經驗與我們學生的日常工作生活體驗和現代社會的現實進行有機地相互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使學生越來越喜歡并且越來越擅長去參與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
(三)教學方法運用不夠靈活,比較單一枯燥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以前,必須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接受能力、思想活動等有一個全面并且深入的了解,只要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才能根據學生的情況變化不斷地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案,使思政課教學的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愉快、開放和民主。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策略的運用等都要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層層展開。只有這些環節都做到位,才能使廣大學生真正參與到其中去,從而做到收獲知識的同時還能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以此來促進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當前,素質教育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廣泛普及,教師們在培育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時,還是會存在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選擇太過單一的問題。雖然有教師表示在課堂教學中會采用議題式教學、情境教學等多種教法,但也有很多教師表示,由于高中生的學習任務重、時間不夠用,所以大多數時候只能選擇講授法來提高授課效率。
(四)學生參與學習不夠活躍,積極性不夠高
以核心素養為綱的教學,推動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建設。從重教到重學的深刻轉變,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但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在高考指揮棒的驅使之下,大多數學生都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學生自身而言,被動的學習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興趣培養,使他們對理論學習存在一定的抗拒和抵觸心理,難以調動自身的興趣和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與此同時,由于受到年齡、心智等方面的限制,學生進行公共參與的機會比較少,這也進一步導致學生的主體意識不高,對自己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性把握不夠深刻。就教師而言,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或是自身專業素養的欠缺,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老套,不懂得理論聯系實際,單純的灌輸式教學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教師為主的課堂,學生的參與度和獲得感較低,不利于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
四、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培育的路徑
(一)教師應做的努力
1.提升自身公共參與素養
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深刻影響著教育教學活動的質量以及廣大學生的未來發展。教人先教己,只有教師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提升上去了,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升教學能力。思政課教師不應以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作為評判教學效果的唯一準繩,而應該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在親身參與和體驗中完善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公共參與能力。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還要充分發掘各種隱藏的教學資源,依托教材的同時利用新聞報道、圖書報刊、電影電視等多種途徑來拓展學生的學習素材和資源,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教師是學生前進路上的燈塔,當教師在講到公共參與的相關知識的時候,能夠對自己的親身經歷娓娓道來,能夠和學生暢談從中獲得的感悟能夠發自內心地認識到公共參與的重要性,這樣的老師自然會受到學生的信服和喜歡。因此,筆者認為教師的言傳身教,潤物細無聲般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
2.改進課程教學方法
古語有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方法是前進的燈塔和行動的指南。如果思政課的教學不講究方式方法,很大的可能性只會適得其反。思政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以前,必須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接受能力、思想活動等有一個全面并且深入的了解,并且根據這些具體情況來選擇恰當的、科學的、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法。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熟練運用具有情境意義的教學方法和案例教學法等,通過創設一個貼近于學生日常生活現場的具體教學情境,舉出一個個典型真實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習的知識,激發出廣大學生濃厚的思政課學習興趣。其次還要注意課上的教學和課下的活動的相互結合,例如通過舉辦模擬法庭等活動和比賽,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加深對公共參與的有關知識的理解,使其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社會應做的努力
1.拓寬公共參與渠道
古語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無論我們學了多少關于公共參與的知識,在沒有付諸行動,親身體驗以前,終究還是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雖然我們大部分人都知道公共參與很重要,但卻苦于自己能夠利用的公共參與的機會和渠道太少。因此只有拓寬高中生公共參與的渠道,才能從根本上緩解這個矛盾。雖然社會上公共參與的渠道有很多,但是由于學生的身份和年齡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隨著公共參與機制的不斷完善,應該針對學生這一重要群體做出更加人性化的改進,提出更多可操作的具體舉措,例如設置學生意見專欄或者學生專屬信箱,確保學生公共參與的聲音能夠被聽到和傳播,另外,針對高中生在校期間手機等移動通訊設備使用的不便,可以考慮借助計算機、白板等聯網設備,給學生提供定期進行網上公共參與的機會,并在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參與中提供更多正確的引導。
2.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社會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大課堂和大舞臺。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培育,離不開社會政策、法規和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只有全社會公共參與的知識夯實了,公共參與的意識高漲了,公共參與的能力提升了,那全社會的氛圍才會越來越好,學生才會從中受益。首先要通過加強宣傳和獎懲等方式提高公民的公共參與意識,其次要通過印刷讀本和開辦講座等方式增加公民的公共參與常識,最后要通過建立健全良好完善的社會參與運行機制,讓公民在真正的參與中提高公共參與能力。只有全體社會公民的公共參與意識、知識和能力得到普遍提升,才能為學生的公共參與這一素養的發展,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和氛圍。
(三)學生應做的努力
1.不斷改進學習方式
由于受到了傳統思政課教育模式的嚴重影響,在高考這一指揮棒的力量驅使之下,大多數的課堂教學都只是以老師的口頭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但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和公共參與的重要力量,必須樹立主體意識,積極改進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新課標中強調,“要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3]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符合學生好奇愛探究的天性,比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協商合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自覺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其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除了學生要更加有意識地去學習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也應該高度關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角色發生的轉變,將一個好的課堂還給學生,為學生的觀察、討論和互動交流留出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
2.增強主體參與意識
公共參與要求學生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中去處理公共事務,進而對公共決策及其社會生活產生影響。主體參與意識的樹立有利于學生以更加端正的態度和更加飽滿的熱情參與社會生活,從而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時說道:“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4]由此可見,愛國主義教育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培育,其首要前提就是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通過選取能夠體現我國日新月異的偉大變化的教育素材、組織主題演講、觀看改革開放紀錄片以及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途徑,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立志用自身行動報效祖國。同時,教師在組織和開展集體活動時,要特別注意關心和愛護學生,使得學生真正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從而增強對班級、學校和社會的歸屬感,使其愿意為了集體的更好發展積極主動地參與公共事務。
廣大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我們最寶貴的人才資源。思想政治課的開展有力保障了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成長和培養。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創造者和繼承人,高中生必須以極大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的醞釀、決策、產生和發展中去。新時代已然是奮斗者的新時代,希望高中生能夠不畏艱難、不忘初心,勇敢擔負起新時代賦予自己的歷史使命,在歷史洪流中爭做一個能夠擔當民族振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韓同友,譚凈.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培育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政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宋芳明.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公共參與素養培育研究[D].合肥:安徽師范大學,2017.
[4]陳芳杰.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公共參與素養培育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0.
[5]宋靜嫻.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公共參與意識培育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6]申瑞.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現狀及培育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7]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8]韓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9]褚宏啟.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本質[]].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
[10]李亞軍.高中生公共參與核心素養培育途徑[J].試題與研究,2020.
[11]劉順然,張愛琴.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的教學培塑[J].江蘇教育,2020.
[12]邵麗鈞.關于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公共參與素養的落實探討[J].高考,2020.
作者簡介
薛茜茜(1997-),女,漢族,山東淄博人,學生,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教學(思政)專業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政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
[2]龍燕.我國民主政治生活中公民參與意識現狀探析[D].新疆:新疆師范大學,2014: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政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4]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