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是指為實現一定的目標而制定行動方案、進行方案選擇并準備方案實施的活動,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領導干部實施重要決策,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它涉及到決策者的素養以及所處的環境等,關系到實踐效果的好壞乃至事業的成敗。
一、必須掌握信息,把握大局,站在決策的制高點
一要掌握信息、弄清情況。領導者能否進行有效的決策并獲得決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獲取的數量、質量以及信息利用的效率。凡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決策者無不把獲取信息放到至關重要的位置上。作為決策依據的信息,包括正面的信息和反面的信息,都必須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的現狀和變化情況,必須對決策有直接意義、參考價值和實際作用。通過及時、準確和全面地獲取信息,把需要決策的事情來龍去脈、現實情況以及與此件事情相關的其它因素都搞清楚,心中有了數,才談得上科學決策,切忌情況不明隨意決策。
二要理論指導、把握大局。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突飛猛進的時代,領導者決策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順應歷史潮流,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所處的大環境。如果連這些基本的前提條件和必須遵循的原則都把握不住,決策的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這就要求決策者必須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只有具備并運用科學的理論用于指導決策,決策才不致偏離方向;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包括法律、科技知識特別是深厚的文化知識,只有具備并運用這些知識用于控制決策,決策才具有較高的起點;必須具有敏捷的思維、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實踐中不斷積累且被證明是有效的經驗,只有具備并運用常人所沒有的反應能力,才能見微知著,做出超越常規的思考。
二、必須從諫如流,兼收并蓄,把握決策的出發點
領導者的一切決策都是為了人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人民決策,就要傾聽人民的呼聲,反映人民的意志。
首先要做到從諫如流。從從諫的主體講,決策者要有一種從諫如流的博大胸懷,因為很多智慧的閃光點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從從諫的客體講,只要言路大開,會有很多好的意見匯集成流。因此,領導決策者一定要有“兼聽”的胸懷,古語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領導者對于與自己不一致的意見,應當細心傾聽,認真分析,如果確有道理,那就要服從科學,服從真理,而不是怕丟面子。要知道,反對意見本身,正是決策所需要的另一種預選方案,如果只有一種意見,那就無所謂決策了。任何好的決策,決不是在眾口一詞中得到的,相反,都是在激烈的沖突中選擇、判斷出來的。相反的意見可以相互啟迪和增發,在咄咄逼人的反面意見中,領導者的思路會更加開闊。高明的領導者,在沒有聽到不同意見之前,是不會做出任何決策的。
其次要做到兼收并蓄。任何一個領導決策者,其生活范圍、工作范圍和與事物的接觸范圍總是有限的。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知識更新周期縮短,客觀上給領導者決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必然要求領導者需要借助于智囊團這個“外腦”為其決策提供參考,從而進行正確的決策。因此,智囊團在領導決策中已成為有力的幫手和后盾,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智囊人員也不是圣人,他們的意見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一個優秀的領導決策者,必須牢記自己的責任,既要善于利用“外腦”,又要有自己的頭腦,在對智囊人員提出的方案進行價值判斷后,必須做出自己的正確判斷和選擇。
三、必須多案選擇,權衡利弊,務求決策的科學性
任何情況下,正確的決策方法,都是對所有可供選擇的方案,進行認真研究,反復比較,在對照比較中好中選好,優中選優,從中篩選出最佳方案。只有堅持方案的多樣性,才會有選擇的多樣性,有比較就有鑒別,有鑒別就有優劣,這是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值得注意的是,在對照比較中不能是簡單方案甲、乙、丙的取舍,而是甲、乙、丙方案取長補短、相互補充、相互完善,集各家之長,棄各家之短,方案就會日臻完善。有的重大決策之所以失誤,就失誤在方案的單一性,沒有比較,沒有選擇的余地。
在多案選擇的基礎上,要注意權衡利弊。世界上的事物往往很復雜,從哲學的觀點看,一件事情常常有利有弊,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確決策是很難的,任何精雕細刻的方案都有利有弊。利與不利,要在比較中利者取其大,弊者取其小。因此,在決策過程中,既要考慮到決策的利,也考慮到決策的弊。當問題的解決只能從兩個或多個都會帶來某種不利后果的辦法中加以選擇時,必須全面地、實事求是地分析實際情況,慎重而果斷地考慮采取造成損失最小的解決辦法,兩弊相權取其輕,使不利因素的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四、必須審時度勢,適時拍板,務求決策的高效性
審時度勢就是審慎地對待時機,深刻地分析和把握形勢。時與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正確把握時勢不僅是決策本身成功與否的問題,而且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問題。一方面,在決策過程中要把握時機。主要是遵循程序化的原則,如深入的調研,透徹的分析,廣泛聽取意見,重大問題個別協商,如果意見出現分歧時,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而應把不統一的環節找出,再次認真分析,再次交換意見,等待有利時機的出現。另一方面,在決策方案時要把握時機。此時的決策不同于彼時的決策,有的決策為什么難以貫徹落實,原因之一就是決策的時機選擇不對。勢的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在變勢的過程中,總會有有利的時機。在決策方案前,一定要把握形勢發展的態勢,只要這一態勢于行動有利,就可決定方案的實施。同時,時與勢總是相互變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勢不利但時選得準,可以推動勢朝有利方面轉變,時不利但勢的變化有利,又為決策提供了有利時機,這就要求決策者把握住時與勢的統一,捕捉雙方最佳的結合點。
決策者正確拍板,必須做到深入調查、勤于思考、善于謀略。深入調查是基礎。現代領導面臨的是復雜的關系和多變的環境,只有對重要決策的問題有了詳盡而周密的了解,才能做出明確的分析和判斷。調查是拍板的基礎,拍板是調查的結論,如果憑熱情和干勁想當然地盲目決策,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勤于思考是關鍵。拍板過程中的思考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方法,領導決策者要樂于動腦、勤于思考,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對問題思考得越深入、越周密、越成熟,就越容易產生好主意。善于謀略是保證。領導者進行正確決斷,必須運用智慧,善于謀略,勇于開拓,思人之欲思而未思,言人之欲言而未言,開辟獨到思路,尋求獨到溪徑。特別要善于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在眾謀的基礎上進行決策。
五、必須深思熟慮,果敢決策,勇于承擔決策的風險
決策意味著責任,也承擔著風險。作為領導決策者,遇到緊急事件,需要刻不容緩地做出決策的場面太多了,這種決策的風險更大一些,也是最重要、最困難的決策。因為,決策者面臨的是一些新問題,既沒有成功的經驗,也沒有固定的程序和常規的辦法,這種非程序化決策也最能體現決策者的水平和能力,它通常需要決策者具有豐富的經驗、高超的洞察力和準確的直覺。
世界上恐怕沒有人心甘情愿地去承擔風險,因為風險可以導致一個人的事業前功盡棄;風險又是始終與機遇同在的,你放棄了風險,你也就放棄了機遇,也就放棄了成功。一個新時代的領導決策者,面前的困難可謂千重萬阻,是面對困難畏縮不前,還是知難而上,是徘徊猶豫,還是勇敢決斷,當然是知難而上,勇敢決斷,這應該是每一個領導者的基本素質。因此,領導者一定要具備臨險不驚的承受力,具備面對風險而果敢決策的膽識和魄力;面對風險,既要大膽,又要細致,要透過風險看到有利的一面;在決策前務必深思熟慮,然后定下決心,果斷地做出決策。
六、必須實踐檢驗,揚善補拙,不斷修正決策的基準點
決策總是為了實踐,反過來,決策也受實踐的檢驗。無論大大小小的決策都是這樣。一項政治性決策,要受千千萬萬老百姓的檢驗,一個經濟性決策,要受千變萬化的市場的檢驗,一本教材,要受學生和教育規律的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檢驗一項重大決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實踐檢驗決策,目的不僅在于檢驗,還在于檢驗中看它的偏差有多大,這就需要跟蹤問效。在渠道上,可以從信息的反饋系統,也可從群眾中直接了解;在效果上,可從當初提出的預期目標上找差距;在原因上,可從周圍環境、宏觀形勢的變化中進行分析,從而在多層次、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決策的效果。決策的正確與否是相對的,一個好的決策要經過較長過程的實踐檢驗。在檢驗過程中,要揚長棄短,揚善補拙,不斷發現問題,不斷進行完善,如此循環往復,就會有比較好的決策效果。同時,對一些重大決策也可在小范圍內進行試驗,情況好則推廣之,情況差則修正之,這本身也是重大決策不可缺少的過程。
作者簡介
姜海洋,1973年10月生,重慶市云陽縣人,1996年6月入黨,經濟學博士,解放軍上校軍銜,綿陽城市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國防與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