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馳

摘要:社區社會組織作為多元治理的主體之一,由于其自身的自治性,非營利性及志愿性等特征,在社區治理中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現行管理體制的制約和自身在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影響了和其他主體塑造的社區多元共治模式。在提高自身自治能力和政府健全相應機制雙向改變的基礎上,實現社區多元治理主體之間的合理定位和良性互動,有效的整合資源,提升其在多元共治模式下的社區治理能力,從而真正實現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多元共治;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治理
一、多元共治模式下南京市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現狀
(一)社區社會組織規模增長過快,質量參差不齊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成為黨和國家高度關注對象,要求各地將社區社會組織的孵化作為推進多元共治模式下社區治理的重要工作。南京市民政局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南京市社區社會組織登記備案總數超過3.1萬家,年均增長超過15%,直接登記數突破3000家①。與社區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的勢頭相反的是社區社會組織的質量參差不齊。從準入門檻上開看,南京注冊社會組織的門檻由3萬元下調至5000元,加上省、市對各區提出的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16個考核目標,南京市社區社會組織呈“井噴式”增長②。南京市各區為完成相應指標,放低準入門檻,在海量的社區社會組織中,活躍的社區社會組織占比極低,甚至出現了一部分的“僵尸組織”。
(二)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領域寬廣,社會影響力不高
在江蘇省民政部所發布的《2019江蘇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社會組織提供的社會服務已然涉及社會工作、居民服務、公共設施管理等。在南京,社區社會組織為更好的發揮自身的功能,成立時都有一定的宗旨,在突破了以往只注重文體活動的基礎上,各個領域全面開花。但是社區社會組織由于其自身的規模較小,組織松散以及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等,很難推動自身的發展。
(三)黨建引領下協同參與意識增強,公信力低
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社區治理”寫入黨的綱領性文件,在強調“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社區群眾自治機制”的政策方針下,社區治理的格局逐漸改變,從單一的主體發展為政府、市場、社區多元治理的新局面。南京市通過創新社區治理的新模式,加強社區治理和服務,鞏固黨組織在基層社區的執政基礎,讓政府和居民實現治理的伙伴,實現民主治理。同時探索“四位一體”的社區治理模式,主要是由社區黨組織統一領導,社區自治組織例如社區居委會、社區協商議事會等依法自治,社區服務平臺提供公共服務,社區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四位一體”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共治模式。
社區社會組織在努力打造多元共治社會治理模式的同時,社會組織的公信力卻處于一個糟糕的狀態。一些社區社會組織在財政資金、管理規范上選擇不公開透明,與居民對社區社會組織的信息公開需求形成尖銳的矛盾,導致社區居民對社區社會組織的不滿,降低了其公信力。加之社區社會組織的性質多偏向于非營利性第三方組織,外部監管體制欠缺,社區社會組織的資金來源和活動事項多為無監管狀態。更有個別社區社會組織宗旨意識淡薄,它經常性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從事非法盈利活動,甚至通過政策優惠謀取團隊和個人私利,辜負了社區居民對他們的信任,加深了社區社會組織的信任危機。
二、多元共治模式下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困境分析
(一)政府管控,社區社會組織行政色彩濃重,自身定位模糊不清
在傳統“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政府對社區組織的管控力度依舊很大。在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中,呈現出“行政性”和“自治性”雙重特點,社區社會組織雖然不是政府的一級政權組織,但是它承擔起政府下派的行政任務和管理社區的職責,更要依靠發放的資金和津貼維持生計,這就往往造成社區社會組織無形中成為政府的下屬機構,讓社區社會組織處于“被組織”的狀態。
(二)政策保障缺失,監管機制不健全
社區社會組織自身的能力受限主要體現在人、財、物的缺失。由于社區社會組織并不是一級行政組織,沒有財政撥款,資金來源僅限于基層政府所撥的財政專項資金和干部津貼,其余活動經費嚴重不足。嚴苛的辦公條件讓很多年輕,有學識的青年并不愿意加入社區社會組織的建設中來,人才缺失嚴重。目前,大部分的社區社會組織并未設立相應的監管機制,居民和政府對其發展運行情況也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監管機制的欠缺不僅影響著政府和居民對其的信任感,同時,也影響著社區社會組織自身的能力發展。
(三)社區主體之間合作沖突,資源整合率低
在社區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治理主體,例如:居委會、社區社會組織、物業公司、業主管理會等。每個主體都有自己的組織宗旨,在社區中發揮著自己的一份影響。但是每一個主體中間必然有自己利益目標,在權責不明的社區治理中,各主體實現自我的利益目標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矛盾和沖突。
(四)居民公共參與意識淡薄,
新中國發展以來,我國的社區已經逐漸從“單位制”發展為“街居制”,突破了血親束縛下社區更多是由陌生人組成的商業型社區,社區居民之間的陌生感降低了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在群體認同感和社區歸屬感逐漸弱化的情況下,盡管商業社區配套成熟,社區活動參與空間大,但是居民參與社區活動是往往會具有選擇性。
三、完善南京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對策
社區治理往往是社區中各主體協同合作參與的過程,培育良好的多元共治模式下的社區治理往往需要我們改變傳統政府主導的單一管理模式,積極發展和培育社區各種形式的組織,建立行之有效的運作機制。
(一)從政府層面: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納入社會建設的總布局
1、完善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制度環境。首先,應該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對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進行明文規定,政府在資金和場地等支持上有法可循,社區社會組織在申請名目上有法可依。其次,在社區社會組織的登記上要完善登記制度,減少繁瑣的程序,實行登記和備案結合制。最后,完善競爭機制,對同區域內同行社區社會之進行嚴格限制,即避免資源浪費,也能促進其健康發展。
2、增加多元主體協作,構建雙贏局面。政府根據市場交易的規則,主動將一些關于社會民生方面的公共事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以平等協商的合作原則,由社區社會組織承接。政府定位為“購買者”,社區社會組織則為“賣方”,這種角色的轉變改變了社會組織和政府之間原有的“依附式”聯系,走向相對平等的“協商式”工作關系。
(二)從社區社會組織自身方面:加強社區社會組織自身建設
1、完善組織內部管理。建立完整的組織章程結構。組織章程結構規定了組織行為準則和規范,也明確了活動的宗旨與流程;其次,建立嚴格的財務規章制度,對組織內地資金往來舉行嚴格的管控,既能避免貪污腐敗,也能使資金得到合理利用,讓組織健康長效發展;最后,建立靈活、高效的決策機制,高效的決策水平能夠使事務的辦理事半功倍,同時設立意見征集點,廣泛聽取社區居民和組織內部成員的意見和想法,可以使決策變得更加民主與科學。
2、提高服務意識,增加自身專業程度。社區社會組織往往需要通過走訪、調研,摸清社區居民的生活狀態,也可以通過問卷、調研等形式調查處社區居民的迫切需求,并以此為基準,制定出相應的服務項目。通過人才扶持政策,將社區社會組織的人才培育工作納入當地的人才工作計劃中,對人才進行專項培訓,并且在職業資格和專項職稱評定上給予一定的傾斜。
3、加強黨建引領,提升黨務工作能力。按照分級管理和全覆蓋的原則對其工作進行指導,采用合縱連橫的方式,突破政府的行政壁壘,將轄區內的資源和社區社會組織實現多元共治。拓展聯席會議制度,積極推廣黨建聯盟模式,將黨建工作融入社區社會組織的中心工作中。
(三)從社區層面:培育和增強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
1、豐富居民參與途徑,鼓勵先進帶頭。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途徑多樣化,比如舉辦社區居民參與論壇。論壇在社區居民自愿的前提下,一事一議,公開合理。也可建立走訪制度,通過對社區中的居民定期走訪,征集居民對社區社會組織的看法和意見,提升社區社會組織的管理措施。
2、建立多元化組織,完善多元主體的監督和評估。
政府對待社會維權組織、公益組織、技能培訓類組織等此類性質的社區社會組織應該以引領為主,鼓勵其朝著合理、合法的模式發展,同時司法部門和法檢部門也要定期對其進行幫助和指引。社區內的多元主體包括居委會、社區居民等都應該發揮主人翁意識,成立理事會,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公開信息多了解,多質詢,做評估,形成有效的外部監督體系,對規范社區社會組織的合法、規范化的運行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薩拉蒙,等.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研究——中國與全球經驗分析[M]王浦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0:27.
[2]楊君,徐永祥,徐選國.邁向服務型社區治理:整體性治理與社會再組織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95-105.
[3]何欣峰.社區社會組織有效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途徑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4(12):68-70.
[4]徐珣.社會組織嵌入社區治理的協商聯動機制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區社區“金點子”行動為契機的觀察[J].公共管理學報,2018,15(01):96-107+ 158.
[5]尹廣文.官民二重性: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困境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2016(01):107-111.
注釋
①新華日報.良莠不齊,社會組織如何增效.http://m.people.cn/n4/2018/ 1122/c1549-11931446.html.
②新華日報.良莠不齊,社會組織如何增效.http://m.people.cn/n4/2018/ 1122/c1549-1193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