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林
摘要:根據高職院校醫藥衛生類專業學生畢業后需要面對的職業對象和職業環境,需要學生具有責任心、同情心、觀察能力、情緒穩定性和溝通能力等職業素養,才能在職業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關鍵詞:醫藥衛生類專業;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的醫藥衛生類學生經過系統學習后,具備了比較完備的醫藥衛生理論知識,也具備了一定的臨床操作經驗,但是面對患者還是會有一些擔心和緊張,主要原因是學校沒有著重培養其必要的職業素養。通過在醫院走訪調研和查閱文獻,發現醫藥衛生類學生比較重要的職業素養包括責任心、同情心、情緒穩定性、觀察能力和溝通能力。
(一)責任心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發布,人們對醫護人員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起關鍵作用的情感因素是責任心,“學會負責”已成為衡量21世紀所有人才的重要標志。愛祖國、愛人民,保護環境等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一切優良品質,都將從這里生發出來。2020年初,我國武漢出現冠狀病毒疫情,全國各地的醫生主動報名馳援武漢,都體現了醫護人員強烈的責任心。
責任心有三個維度構成,即責任認識,責任感和責任行為。在某種意義上說,醫生或護士的責任心、愛心和親和力與其工作的技能同等重要。病人來到醫院后的心情往往是焦慮的,敏感的。他們需要醫生護士對病人有一種關愛的態度和情感表露,常表現為:語言親切、態度和藹、平易近人,使人感到舒服、溫暖。
責任心的培養可以通過責任感教育來提高醫藥衛生類學生對職業責任心的認知,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到首位,責任行為可以在工作過程中進行培養,每個醫護人員都要按照標準化的流程進行工作,不能有疏漏,同時對責任心良好的醫護人員進行表彰,樹立好榜樣,逐漸培養醫護人員的良好責任心。
(二)同情心
弗羅倫斯·南丁格爾這樣說過,護士必須要有同情心和一雙愿意工作的手。所以同情心對于醫護人員的意義非同一般,是醫護人員職業素質的基礎,也是一切道德的基礎。一個具有同情心的人才能給其他人帶來關心和友愛,快樂與成功。同情心只有通過教育培養才能形成,父母和學校應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看到人性中的善良與關愛,認識到人性的光輝會讓這個世界美麗起來,并產生偉大的精神力量。醫護人員在從事本職業的過程中,對病人的痛苦和不幸如果不能夠體會,那么就不會在實際工作中真心的關心病人,體諒病人,全心全意的為病人服務。
同情心的培養方法有榜樣示范法、角色扮演和移情訓練法,其中榜樣示范法可以通過父母、同伴和文學作品中的優秀榜樣對學生進行熏陶。角色游戲的本質在于扮演某個角色,而不是自己。通過角色游戲,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接觸多種角色,體驗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從而脫離自我這一個體。可以讓學生扮演需要展示同情心的角色,另一個同學扮演需要幫助的角色。這樣既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同情心,又可以教會大學生怎樣在不同場合以恰當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同情心。
(三)情緒穩定性
按照情緒穩定性來劃分,人的情緒模式可分為兩種類型,即情緒穩定型和情緒不穩定型。情緒穩定型的人其情緒強度低,情緒狀態始終控制在一定限度內,不走極端;而情緒不穩定型的人其情緒強度大,情緒狀態忽高忽低,喜怒無常,難以捉摸。大學生情緒是否穩定,不僅影響其學習狀態與效果,而且影響其日常行為的穩定和健全人格的養成。對于醫護類學生來講,穩定的情緒狀態不但可以影響自己的工作狀態,而且可以感染到自己的病人,病人在醫院看病或者住院,本來心情就比較低沉或者說比較痛苦,擔心自己的病情會惡化或者擔心自己的治療效果,如果醫護人員在為病人服務的過程中不能保持穩定的情緒,病人勢必以為自己的病已經沒有治好的希望了,或者使病人擔心受怕。
情緒穩定性的培養可以使用轉移注意力法、認知改變法和自我暗示法等。
(四)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在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中逐漸形成起來的一種比較穩定的認知活動。及時、準確地發現病人病情變化是醫護人員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的技能。
在護理工作中,病人的病情是經常變化的,隨著危急重病救治率的提高,對病人觀察搶救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醫護學生不僅要有一定的護理技能,在面對突發情況時,還要有準確、快速的病情觀察判斷和處理能力。在臨床實習中,護生往往偏重于護理技能的學習,而輕視病情觀察能力的培養,所以在進行護理技能訓練的同時,應該引導培養護生的觀察能力。
在培養觀察能力的過程中,可以要求在一起制定護理計劃時鼓勵醫護學生簡述觀察到的病人的病情,并對其簡述給予適當的鼓勵。老師對醫療護理學生沒有觀察到的細節可予以補充或進行啟發式提問。在訓練過程中,給護生講明書本知識和病人具體病情的差別,要求護生必須進行認真的、連續的、動態的觀察。認真觀察病人的每個動作、姿勢、體位,耐心傾聽其訴說,通過與其溝通掌握其心理變化。對典型病例的癥狀體征以及可能出現的病情突變予以詳細講解,達到帶著興趣接受訓練。
(五)溝通能力
人際溝通的能力指一個人與他人有效地進行溝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內在動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溝通效益是人們判斷溝通能力的基本尺度。整體護理活動的實踐表明.護士需要70%的時間用于與他人溝通,剩下30%左右的時間用于分析問題和處理相關事務。
臨床醫療護理的實踐活動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也是一個人際互動的過程。護患之間的溝通及相互作用是產生護患關系的基礎及必要過程。同時這種人際溝通還包括治療性溝通,治療性溝通是指醫患之間、護理人員之間、護理人員與醫生以及其他醫務人員之間,圍繞病人的治療問題進行的信息傳遞和理解。另一項對我國護理教育培養目標的調查結果也顯示,11所醫學院校護理系的教師中,有83.12%的教師認為溝通能力是護理教育中最基本的專業教育目標之一,是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
由于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對社會的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醫學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后備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在重視學生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學生的醫學職業人格培養,使醫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更好地保護人民的健康。
參考文獻
[1]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張翠.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 (02)
[2]高職醫護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研究[J].吳佳.現代職業教育. 2019年27期
[3]醫學生職業素養現狀、問題及提升策略研究[J].王麗、劉賽特.黑河教育.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