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周志
摘要:近幾年,綠色食品逐漸變為人們選購的熱點。綠色大豆要求大豆種植與生產期間保證較好的環境條件,遠離城市污染,且肥料的施加使用相關的綠色肥料,確保生產出的大豆與國家相關標準相契合。然而當前綠色大豆種植中依然存在眾多問題,這便需要實施標準化栽培技術,確保大豆的優質高產。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綠色大豆的應用價值和市場發展前景,介紹了綠色大豆標準化栽培主要技術,研究了綠色大豆標準化栽培技術,以期能夠對綠色大豆的標準化栽培起到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綠色食品;大豆;標準化栽培技術
一、綠色大豆的應用價值和市場發展前景
(一)應用價值
綠色大豆標準化栽培技術的運用主要是為了生產綠色大豆,對于綠色大豆,國家農業部門承認的標準應同時兼具優質和衛生等相關條件。綠色大豆的種植應保證種植環境條件的良好,優質并無污染等,與人們的健康飲食要求相契合,同時能夠進行豆漿、豆腐和豆油等各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另外,從大豆植物油中提取而出的可以形成大豆餅粕相應的農副產品,是較為優質的蛋白飼料,大豆農作物相應的提取物在工業和醫療等領域中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
(二)市場發展前景
伴隨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及其人們思想觀念的逐漸轉變,人們對于食物質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豐富的品種,綠色健康的食物才與人們的實際需求更相契合[1]。所以,綠色無公害食品近年來變得越發受到人們的歡迎。當前,國家更加重視農業的綠色生態化發展,以保證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同時對農產品的種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應確保區域的生態優化,因此政府部門對于綠色農業予以的大力支持。另外,伴隨科學技術水平的逐漸進步,綠色大豆在工業、醫療等眾多領域中都獲取了較為普遍的應用,具有十分寬廣的市場發展前景。
二、綠色大豆標準化栽培主要技術
(一)雙條密植栽培法
過往所采用的“壟三”栽培技術,具體是指以壟作作為基礎,應用相關農業機械設備針對壟體和壟溝實施分期間隔深松處理,針對壟上實施雙條精播處理,對于大豆種植過程中所使用的底肥應再次予以分層施肥處理。對于大豆種植所采用的行距,從原本的65-70厘米范圍縮減為45厘米,應用壟上雙條密植的栽植方法。關于雙條密植栽培方法,其主要優勢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植株間的密度,確保植株可以更加良好的分配,并且加大了植株綠色種植的面積,有效提升了對于光照的實際應用率。
(二)穴播種植法
關于穴播種植法,其是一種較為傳統的大豆種植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的生產率,然而對于小型種植通常不是十分適用。和雙條密植栽培法不同的是,這種種植方法會有意地將大豆栽培的密度加大,加大大豆植株相應的間距,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以延長大豆的成長期,在大豆生出嫩芽時,可以使其更加充分地對陽光加以運用。
三、綠色大豆標準化栽培技術分析
(一)綠色大豆品種的合理選取
1.選取合適的綠色大豆品種
實際進行綠色大豆品種選取時,需要選取品質優良且具有較強抗逆性的大豆品種。當前,國內優質的大豆品種主要有魯豆1與魯豆2。在進行綠色大豆種植以前,需要首先針對種子實施相應處理。具體進行處理時,應確保大豆種子的純度符合綠色大豆種植的相關要求。
2.合理拌種
針對大豆種植進行處理時,需要采用合理的拌種方法。當前,比較普遍的拌種方法主要包含鉬酸銨拌種法、藥劑拌種法與根瘤菌拌種法。上述幾種方法的聯合應用可以明顯提升大豆種子的發芽速度與發芽率,更加利于大豆植株的生長,加強大豆植株對于外界環境所具有的抵抗能力。
(二)合理選地
實際對大豆進行種植以前,種植人員應確保種植區域周邊沒有工廠與企業,確保水質條件與相關要求相符。種植人員應科學地針對土地實施深翻處理[2]。可以在秋季實施整地處理,對翻地深度加以控制,使其保持約為20厘米,然后應進行耙地處理。
(三)適時播種
大豆種子播種的質量和種植質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因此種植人員應保證適時播種,且在播種以前針對大豆種植實施相應處理,有效加強大豆播種質量。一方面,晝夜溫差會對大豆播種產生一定的影響,若是過早播種會造成大豆生長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中,促使大豆檢查情況的發生。種植人員可以使用大型機械執行播種操作,提升播種、肥料施加以及平茬等相關工作的工作效率。
(四)合理密植
農作物種植中,密植種植技術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當前,窄行密植的應用比較廣泛,主要優勢是能夠加大作物種植的面積,通過減小作物種植行距,加大作物種植株距,能夠實現大豆植株種植的科學分配,加大綠色種植面積,確保大豆具有更大的受光面。大豆種植過程中,充足的光照十分必要,這樣條件下更加利于大豆進行新陳代謝,從而實現優質高產。
(五)肥料的科學施加
完成大豆的種植工作以后,種植人員應在第一時間內進行底肥的施加,磷銨肥的施加量是0.013-0.018kg/m2,渣肥的施加量是1.199-1.499kg/m2。部分特殊類型的大豆通常使用0.045-0.060kg/m2的過磷肥和0.037kg/m2的大豆復合肥,對于氮肥的使用,不能將其作為底肥,因為這樣會導致爛種情況的發生。在大豆結英的過程中,應進行尿素的追加,肥料追施量為0.015kg/m2。
(六)田間管理
在各種綠色大豆栽培技術中,霜霉病是大豆種植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的病蟲害問題,可以使用百菌清與多菌靈進行病蟲害的防治處理,每月三次,采用噴施的方式。一些地區大豆也會產生灰斑病的問題,可以聯合應用甲基托布津和多菌靈進行病蟲害的防治處理。除卻病蟲害問題以外,鼠害也是大豆種植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由于鼠害的消滅存在一定困難,如果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滅鼠,必然需要加大藥物的使用濃度與劑量,但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豆的正常生長,所以一般采用誘殺的方法。
(七)適時采收
臨近采收期,種植人員應對大豆的實際生長情況予以高度關注,對于人工采收方法,應盡量避免產生掉英與丟枝的問題,對于機械采收方式應對大豆的成熟期予以格外關注,不同成熟期大豆的采收方法也有所不同,機械設備的選取格外重要,應保證選取機械設備的省力與省時,且縮減設備的成本投入。
四、綠色大豆標準化栽培技術的應用推廣
(一)做好宣傳工作
對于農業相關部門,應加大對于綠色大豆標準化栽培技術的重視度,利用科學有效的宣傳方式,確保農戶對于綠色大豆標準化栽培技術具有更為充分地掌握。可以對農戶進行相關知識手冊的發放,讓農戶知曉綠色大豆標準化栽培技術的相關內容,以及怎樣對這種種植技術進行科學應用。也可以同村委會相互聯合,通過廣播對該項技術進行大力宣傳,也可以在相關網站上進行與該項技術相關文章的定期發布。
(二)做好培訓工作
農業相關部門應對所屬管轄范圍中的種植人員加強培訓,以提升農戶的整體素質,從而推動綠色大豆標準化栽培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農業部門,可以在村中進行流動站的設置,組織相關專業人士,對農戶存在的各種疑問進行解答,另外,農業部門可以開辦相應的培訓班,針對農戶實施專業化培訓,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確保農戶具有更加豐富的綠色大豆種植經驗,從而使農戶獲取更多經濟收益。
結束語
總而言之,綠色大豆是非常重要的綠色食品資源,然而當前國內綠色大豆的種植與栽培過程中存在眾多方面的問題,對于大豆生產整體質量及產量的提高十分不利。所以,實際進行大豆種植的過程中,應做好大豆選種、選地、田間管理和肥料施加等各個環節的工作,唯有如此方能有效提高大豆農作物的生產質量,獲取更高的大豆產量,使人們對于大豆食品的需求得到良好滿足,并給農戶創造更多的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李文晶.大豆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J].新農民,2019(10):43-44.
[2]王瑞,李杜娟,陳曉露,等.綠色大豆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