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是農業發展的“底色”,也是農業進入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小農戶經營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綠色化、現代化,是由我國“農業大國”的基本國情以及小農戶的組織特性所決定的現實選擇。同時,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也是對農業發展觀進行的一次深刻革命。但在新時代新背景下,小農戶卻似乎成為了這場“綠色”革命的“落伍者”和“旁觀者”,由于意識水平低下、生產行為落后、利益訴求弱化等原因,小農戶在進行現代化轉型時遇到了經營規模狹小、抗風險能力弱、科技推廣成本高、兼業經營普遍等困難。本文深入闡述小農戶在步入綠色發展軌道時所面臨的問題,并就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小農戶進行現代化轉型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綠色農業;小農戶;生態轉型
2017年9月30,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并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守住綠水青山,推進農業產業供給側深度改革的必然要求。隨后發布的十九大報告中,更是第一次提出要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進行有序且深刻的銜接。要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質量高效四個維度內發展現代化綠色農業,持續完善農業在環境治理和質量效益提升方面的實踐試點,總結政策經驗,持續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一、綠色農業視野下小農戶現代化轉型遇到的問題
(一)農業經營規模狹小
據農業部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2.3億農戶,這是農業生產最重要、最基礎的單位。其中規模經營農戶僅有398萬戶,71.4%的耕地仍由小農戶分散經營,主要農產品由分散的小農戶來提供。盡管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被認為是小農戶農業現代化可以依靠的力量,是提高小農戶農業競爭力、發展綠色農業的關鍵,但就現有數據來看,小農戶與這些主體間的聯系較為微弱??梢哉f,綠色生態農業是勞動、經驗、技術密集的產業,在生產端,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如何獲得科學先進的綠色生產技術,負擔昂貴且需定期運維的生產設備,打通綠色農產品冷鏈運送通道;在消費端,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如何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樹立良好口碑以獲得品牌效益,這些都是分散經營的小農戶自身難以完成的。為此,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綠色化經營,是實現小農戶的現代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二)小農戶抗風險能力弱
分散的小農戶經營除生產、銷售難以規?;猓绾我幈苻r業生產的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也是關系成千上萬小農戶生計與收入的重大問題。在自然風險方面,農業本就是一個環境依賴型產業,對氣候、土壤、水等自然資源的依賴度非常高。盡管科技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農民克服了一些自然因素,但自然氣候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仍然很大。如2018年的西安雪災,一場大雪導致西安閻良區一農戶26個蔬菜大棚全部壓倒,直接損失30多萬。小農戶在自然風險面前無能為力,是目前農業生產難以克服的地方。在市場風險方面,工商資本下鄉正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憑借著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工商資本對小農戶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帶來了沉重的挑戰。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必然競爭不過有資本“入股”的涉農企業,被迫成為了利益盤剝和風險轉嫁的對象。小農戶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對于將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的綠色農業自然“無暇關心”。
(三)小農戶兼業經營普遍
現代化農業之所以被稱為現代化,就是因為它是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做支撐的,要不斷利用信息技術更新品種、跟進新型種養植技術,這就意味著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和時間,對于兼業經營、老人經營、自給經營的小農戶來說,他們本身既沒有引進技術的實力,也沒有掌握技術的能力,科技入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始終困擾著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發展。此外,自三權分置政策以來,近30年來土地流轉趨勢加快和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作用明顯提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在農忙時節過后便進入城市打工謀生,對于自家的種養殖業則是“得過且過”,與農業現代化銜接的意愿普遍不高。
二、綠色農業視野下小農戶的現代化轉型遇到問題的原因
(一)小農戶意識水平低下
首先,小農戶的文化水平不高,導致小農戶接受農業專業技術的能力弱,農業專業技術儲備少,對于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不足,大部分的小農戶還是“看天收”;其次,現代農業更強調化學肥料和農藥的配比,農業農村部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東部地78%的小農戶清楚農藥殘留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85%的小農戶了解秸稈禁燒、輪作休耕有利于耕地保護和環境改善,但是,在涉及農產品產量和安全的比較時,有超過50%的小農戶認為農作物產量是第一位的。最后,有65%受訪的小農戶表示,他們的土地流轉合同中并沒有農地地力保護、耕地質量不降低等有關發展綠色農業的條款,他們自身對耕地保護的意識也相對較弱。
(二)小農戶生產行為落后
所謂綠色農業,就意味著要把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進行綠色無污染的農業發展。綠色農業涉及生態物質循環、農業生物學技術、輪耕技術等多個方面,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此處以農業施肥為例,剖析小農戶不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生產行為。據人民網報道,黑龍江地區近3年來,有超過75%的小農戶每畝平均化肥用量勻速下降,但仍然有20%左右的小農戶化肥用量逐年增加,且有29%的小農戶從來不使用有機肥。此外,有75%的小農戶在施完肥后,將藥瓶藥袋等有毒垃圾扔到普通的垃圾桶或者直接丟到田間地頭,盡管部分人認為這樣會污染環境,但由于沒有專門的地方存放廢棄藥瓶藥袋,也只能如此。從此項調查也可以看出,小農戶落后的生產行為不僅對其自身的農業生產構成了威脅,也對促進農業綠色化、現代化轉型產生了阻礙。
(三)小農戶利益訴求弱化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深,農戶兼業化現象嚴重,許多農戶只在農忙時節回到農村,之后便會返回城市打工。對于這部分農民來說,他們對所生產的農產品是否屬于綠色種植并不在意,長期的城市-農村兼業固化了他們的思維,使得他們關注農業綠色發展的訴求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專職種植的小農戶信息獲取渠道較單一,他們也不善于利用手機、電腦等互聯網新媒體手段學習先進的綠色生產技術,且因為銷售渠道較少,即便采取了綠色種植方式,他們所賣出農產品的價格也與普通種植的農產品相差不大。從這方面來講,小農戶自身自然不會主動尋求種植方式的改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小農戶的不積極、不作為心態。
三、綠色農業視野下小農戶的現代化轉型的可行路徑
(一)適度規模經營主導
奉行“小農經濟”的小農戶很難演化為大規模經營主體,圍繞解決小農戶生產經營面臨的分散化經營、科技應用水平低、農產品產出效益低等問題,有關部門應積極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小農戶生產經營適度規模水平。一方面要提升小農戶的綠色生產技能和互助合作意識,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合作社等載體來提高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和效率。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為小農戶擴大生產規模,發展土地集中、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二)利益聯結機制創新
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之間的各類聯結機制,是帶動小農戶更好發展,更快步入綠色發展軌道的重要舉措。落實到實踐中,要多多鼓勵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為小農戶綠色發展的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如政府可量化補貼每戶小農,小農可將補貼“折資入股”到合作社或集體經濟組織,再有合作社等來統一為小農提供綠色的生產資料和輔助資料。再如政府可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通過年底分紅、股份合作、到期返還等方式,實現小農戶分享農業綠色生產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三)社會服務體系支撐
小農戶現代化生態轉型需要公共服務的支持。政府應提供公共資金支持采購農戶組織、生態農業技術培訓、農產品質量檢測認證、合作社經營管理、農業品牌設計、物流倉儲、新農人網絡建設等各類服務。切實精準地位解決小農戶定量施肥施藥難、綠色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綠色生產技術更新難等產前、產中困難,幫助小農戶打通綠色農產品運輸全鏈條、拓展多元化銷售渠道、打造品牌效益等產后問題。服務提供方應當是多元的,可以從政府系統、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企業、個人中擇優選擇。
(四)惠農政策補短板
要把小農戶作為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重點服務群體,加快提高小農戶農業生產經營能力。依托縣級農廣校,采取送教下鄉、半農半讀形式,開展農民中等學歷教育。在農業生產環節鼓勵普惠制政策,推動財政、金融、信貸、保險等支農政策更多惠及有志于從事農業生產、具有農業情懷的小農戶。同時,在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區、深度貧困地區等地優先開展小農戶綠色生態轉型試點。培育生態村,創建開發當地標志性農業產品,推動市民下鄉,在大城市周邊發展三產融合的“美麗鄉村”試點;鼓勵非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合適的身份、機制參與村莊建設。
四、結語
在當前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小農戶的現代化轉型不僅要做到農村的產業振興,更要做到生態文明。正如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所提出的,“農業需要由增產導向轉向質量提升導向”。這也標志著擁有深厚小農傳統、以土地家庭承包為基礎的我國農業進入了一個綠色發展的新時代。在這種新背景下,盡管小農戶的現代化生態轉型之路經歷了種種“陣痛”,但綜合對內提升小農戶綠色發展能力,對外強化社會服務支撐兩個方面,能夠起到一定的“緩釋”作用,補齊小農戶現代化轉型短板,更好更快促進小農戶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阮文彪.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經驗證據、突出矛盾與路徑選擇.中國農村觀察,2019,(1):15-32.
[2]沈興興.小農戶步入農業綠色發展軌道的路徑初探[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03):103-109.
[3]馮粒.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營養健康需求:大力發展綠色農業[N].人民日報,2018-06-26(07).
[4]姜長云.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篇大文章.中國發展觀察,2019,(01):47-50.
[5]姜松,周潔,邱爽.適度規模經營是否能抑制農業面源污染——基于動態門檻面板模型的實證[J].農業技術經濟,2021(07):33-49.
作者簡介
包天苗(1997-),女,漢族,天津,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公共管理專業,研究方向:行政管理、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