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背景下,我國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本文立足于張掖市三次產業的發展現狀,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視角出發,深層次發掘張掖市產業結構優化的困境,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雙循環;張掖市;產業結構;優化路徑
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2020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張掖市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然而隨著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此背景下,張掖市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牢牢把握全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面臨的難得機遇,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目標,在我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全面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二、張掖市三次產業發展現狀
(一)第一產業分析
農業一直以來是張掖的主導產業,但是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業風險大、成長周期長、產值增長速度緩慢等弱勢越來越明顯,導致與周邊酒泉、武威等工業城市相比,張掖的經濟增長一直處于較為尷尬的地位。農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占比高,導致經濟增長速度受第一產業影響過大,第一產業增速快,經濟增長速度便隨之提高;反之,第一產業增速慢,經濟的增長勢頭也隨之放緩。特別是近些年來,包括玉米制種、大豆制種等在內的傳統農業市場已經達到飽和,而傳統農業上的創新又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要求,導致農業增長速度相比第二、第三產業更為緩慢。
(二)第二產業分析
張掖市工業發展水平比較低,全市以產品加工業和輕工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缺乏主導產業、大型企業、大項目對工業的支撐;技術水平落后,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持;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產品關聯度低,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高新技術的引進,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產值也有了穩步提升。但是對于張掖來說,工業始終是經濟的一個弱項,工業化進程緩慢,抗市場風險能力弱,工業弱勢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
(三)第三產業分析
相比第一、第二產業來說,張掖第三產業一直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直到2005年以后,張掖政府才慢慢將經濟重心轉移到第三產業,在當年的政府報告中提出要以第三產業為主導,帶動經濟發展,走出自己獨特的城鎮化道路。近幾年國民的旅游需求越來越高,張掖豐厚的人文景觀、獨特的民族風情、秀麗的自然風光使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可能。2012-2019年連續八年第三產業產值都超越第一、第二產業,展現出強勢的增長勢頭。
三、張掖市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第一產業結構內部失衡,產業化水平低
數據顯示,2019年農業占第一產業比重為58.7%,林、牧、漁業占比27.5%。就張掖市的自然條件而言,畜牧業具備良好的發展環境,但實際上牧業總體生產水平不高,發展速度緩慢。同時,第一產業產值規模與就業規模不匹配。2019年,第一產業產值為114.88億元,占三次產業比重的25.60%,而同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市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的46.40%,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在第一產業無法轉移,導致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不高,也影響了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目前來看,分散式經營仍是農民種養殖的主要方式,規模優勢有待形成,農業產業鏈條短,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的問題依然存在。
(二)第二產業基礎薄弱,轉型升級矛盾突出
受先天條件的制約和產業政策的限制,張掖市第二產業基礎薄弱,產業鏈條短,且經濟增長對重工業企業的依賴性較強。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輕重工業企業戶數比重為45.6:54.4,增加值比重為28.2:71.8,輕企業規模小、效益低,支撐貢獻弱。工業經濟增長對重工業的絕對依賴與結構優化、轉型升級的矛盾,高能耗企業對工業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與節能降耗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內部結構有待優化
當前張掖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最大,增速最快,現代服務業和文化旅游產業逐漸變成張掖市的支柱產業。雖然第三產業比重穩步增加,但從行業結構來看,傳統服務業如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等仍是主體,而以信息傳輸、計算機軟件業、科研技術服務等為代表的新興現代服務業比重相對較低,整體競爭力不強。
四、產業結構優化路徑研究
(一)調整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發展特色現代農業
首先要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機械化、產業化水平。加大訂單農業種植面積,積極培育林果、食用菌、馬鈴薯、中草藥等特色產業,發揮玉米制種、畜禽養殖、高原夏菜三大優勢主導產業的作用。培育飼草產業體系,逐步形成以養代種、牧林農復合、草果菜結合的種植結構。其次要發揮本市自然資源優勢,做好特色農產品品牌認證及推廣。擴大高原夏菜、食用菌、戈壁農業發展規模,引導企業做好綠色、有機、無污染農業及農產品認證,鼓勵企業主動使用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各類產品質量認證。同時加大國外優質農產品的進口量,讓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紅利。最后要增加畜牧業的產出水平,改變傳統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率低和市場供求不對稱的局面。持續加快發展以肉牛羊為主體的畜牧養殖業,新改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
(二)優化第二產業支撐動力,培育新興產業
其一要督促企業加大技術升級改造力度,著力破解“粗放式”“低效益”發展難題,提升“低耗高產”行業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升綠色、環保、低碳循環發展的新動能。其二是大力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選擇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作為新興產業基地建設的主攻方向。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加快新興產業引進培育,增強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符合綠色發展要求、切合張掖市情實際、富有生機活力的生態產業體系。其三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互聯網+”“區塊鏈+”應用,推動數字經濟和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快形成開放、共享的經濟運行新模式。
(三)挖掘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協調三次產業發展
第一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加工業,通過第二產業的高端化發展來促進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和生態工業建設,拓展通道信息物流產業,重點培育和發展服務多樣、功能完善、靈活高效的現代物流業和現代信息產業,解決張掖區域特色產品與大市場對接問題。第二要用好旅游資源稟賦和地理區位優勢,以獨特地貌、民俗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把七彩丹霞、濕地公園、平山湖大峽谷等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打響聞名全國的旅游品牌。以打造全國優秀的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和紅西路軍精神研究基地的制高點為目標,帶動研學等服務業鏈條。圍繞鄉村振興和宜居宜游建設,深入挖掘獨特的旅游資源,提高城鄉聚集效應和旅游業輻射帶動能力。同時以傳媒、出版、演藝、策劃等文化產業為輔助,形成文化旅游業的多條產業鏈,促進旅游業提質增效升級。
作者簡介
李雪,1994年,工作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高臺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