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沛文
摘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老齡化也在不斷加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也日漸被人重視,老年人是否能夠安享晚年是衡量社會和諧的因素之一。本文以社會工作的專業視角分析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的問題以及老年人的需求,并結合專業理論體系和間接物質層面、直接精神層面的工作方法探討養老的措施。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養老;社會工作
1.現象概述
農村養老需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一,由于衰老和疾病使得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下降,出現生活不便等,這是養老需求產生的根源,農村老人身體不允許其從事體力勞動后,老人會產生自卑和空虛感;第二,養老需求受社會經濟的影響,“未富先老”現象嚴重,老年人的經濟不允許其享受質量高的養老服務;第三,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老年人省吃儉用把錢都給子女,身體出現問題也不舍得花錢治病,久而久之成為頑疾;第四,受子女的影響,子女受過高等教育就會對現代養老體系有更全面的理解,也會促進父母接受社會養老服務;第五,受配偶的影響,如果配偶健在,兩位老人會相互依靠選擇居家養老,如果失去配偶,老人對于社會養老的需求就會增大。
2.解決措施
2.1理論依據
2.1.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生理需要作為金字塔的基底,按照層級結構由低級向高級逐次上升并形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只有低一層次的需要被基本滿足之后,高一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接著更高層次的需要就會輪替出現。針對老年人,首要解決的是老年人的吃穿住用,只有當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滿足,才能進一步充實其精神世界。在活動項目中要明確老年人的真實需求。
2.1.2優勢視角。社會工作者對任務活動的介入,要利用自己的專業敏銳度,去尋找案主本身或者是其周邊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幫助案主完成既定的目標,達到對自我的預期,使他們勇敢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在可能的情況下去改變這種狀態,而在不能改變時學會如何在這種狀態下繼續生活下去。
2.1.3社會支持理論。通過研究社會支持網絡來考察個體與其生態環境中其他系統之間的關系狀態。社會支持的內容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社會支持具有緩解個體心理壓力、并能影響個體行為選擇的功能。社會工作者可以動員老年人的家人、親友、鄰里或志愿者等,建立起支援系統,幫助老年人解決困難。
2.2措施
2.2.1加大扶貧力度,減少農民間差距。社會工作者緊密聯系農村居民和相關部門、組織,深入挖掘當地資源,整合相關資料,把當地富有的、充足的各類資源進行統籌協調;社工要堅持走訪當地居民,加強對農村居民觀念的轉變,并組織群眾依靠當地資源和政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發展動能。
2.2.2完善公共衛生系統和養老保障系統,為老人保駕護航。各級鄉鎮要提高醫院醫療水平,在農村社區建立社區醫院、社區診所,為村民老人看病提供便利。摸清排查各村莊的貧困老人數量,貧苦戶及時建檔立卡。提高農村老年人的醫保補貼力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養老金的發放,摸清排查各村莊的貧困老人數量,貧苦戶及時建檔立卡,發放特殊貧困補貼,滿足農村老人正常生活需求。
2.2.3個案工作介入。在各社區、各鄉鎮建立心理咨詢室,社會工作者與有困難的老人建立一對一的專業關系,根據不同情況的老人設計不同的方案,秉持為老年人保密的原則,提高其情緒調節能力,促進老年人以健康、樂觀的心態來認識和面對問題,提升自我信心和生活質量。
2.2.4社區工作介入。依靠農村社區力量,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招募志愿者,定期看望留守老人,在部分節日登門送一些生活必需品,關注老人的生活狀況;招募護工等,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上門做家務、助餐服務等。教會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利用QQ、微信等平臺與子女聊天,充實其精神世界。社區定期組織文藝演出、等活動,鼓勵老年人參加。借鑒城市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社工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正確、精準地評估老年人的需求,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服務方案。
2.2.5建立農村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系統,互聯網+養老服務。呼吁老年人多與鄰里鄉親、子女交流,有問題及時溝通,不把困難憋在心里。農村社區要整合資源,保障每個村莊都有一套完整的健身器材以及老年人活動室;每年為村中老年人安排體檢,有病早就醫。村委會要對年輕人進行傳統孝道教育,讓其多關心照顧自己的父母和家中老人。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大力發展智慧養老,基層政府建立養老服務平臺,各鄉鎮社區定期上傳老年人的切實需求,保證服務與需求的有效對接。
3.反思與展望
3.1不足
養老問題一直存在,如何正確的看待和處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同時在實行解決措施時,要正視現實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基層政府發展模式相對固化,單純發布政策法規,缺乏資金投入,缺少人文關懷;相關工作人員工作熱情度不高,極易引起老年人在處理事務過程中的自卑與過度謹慎。
第二,養老服務內容單調,無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需求。從事養老服務的工作人員大多是為了賺錢,往往只是照顧好老人的身體,而忽視了其精神世界,缺少情感關懷。
第三,我國的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數量滿足不了實際需求,缺少擁有專業知識的社會工作者,一些活動項目的開展效果也會打折扣。同時對于社會工作者薪資待遇低,導致科班出身的社工畢業后投入其他職業,人才流失嚴重。
3.2展望
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打持久戰。正視農村老年人問題,不逃避終將會有成效。社會工作者切實發揮專業所長,在整合資源、聯系機構、心理疏導等方面展示自己的能力,熟練運用個案工作、社區工作的專業技巧,在個案工作中,抓住老年人的困難點,提供全面合理的干預措施,緩解老年人心理壓力;在社區工作中,社會工作者為老人尋求多方的支持和援助,給予老年人社區關愛,建立完整的社區老年人幫助系統。
要以農村老年人為本,以農村社區為著力點,讓老年人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與關愛并且享受到更大的社會福利,社會工作者要整合多方資源,建立適合不同農村老人的介入策略,使老年人擁有一個無憂充實的晚年生活。
參考文獻
[1]楊清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田北海,王彩云.城鄉老年人社會養老服務需求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對家庭養老替代機制的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4(04):2-17+95.
[3]王瓊.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全國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調查數據[J].人口研究,2016,40(01):98-112.
[4]丁志宏,曲嘉瑤.中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均等化研究——基于有照料需求老年人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9,41(02):87-99.
[5]王玉影.社會工作介入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探討[J].中國市場,2019 (2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