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發展需求,人類健康壓力。慢性病患者數量的增加以及其年輕化程度趨升隨。現對于關注外部空間療愈環境對于健康的影響較多,卻忽視了我們日常生活空間的環境也作為療愈的主要因素之一。故此,文章探究家庭生活空間的室內環境設計以及室外有限區域景觀之間對于療愈的效果及對健康的影響。
關鍵詞:療愈空間;居家;生活行為;交互功能;健康
一、從“家”空間到療愈空間
與其說住宅空間,我更希望稱之為“家”空間,一個更帶有溫度的詞。在一次健康調查結果中超過60%的參與者顯示,當人在受挫,身心遭受不安時,更希望尋求到更具安全感的地方,而大部分人選擇了“家”這樣的一個場所來慰藉自己的身心。相比起醫院,患者在允許的情況下更傾向于回家,也相應會減少其患者及家庭壓力。住宅是作為主要的承載空間,考慮其療愈空間需求,將此兩者結合起來,放大“家”的功能。家庭中的生活是除了工作生活以外停留時間最長的場所,慢性病對工作條件有了更多的限制,身體不再允許熬夜加班,將時間拉回“家”這個環境中。因慢性病年輕化、長期化的特點,“家”成為我們療愈環境中的重點空間。
療愈環境理論將“健康”從傳統的醫學領域中剝離,延伸為在多方面均衡完善的廣義健康,并成為一個不斷發展更新的概念,作為其核心概念的療愈環境指的是那些能夠對生理健康和心理福祉進行恢復、起到療愈作用的環境。城市空間中,土地的使用不當,各空間之間聯系緊密度不夠,并未形成一個較為詳細甚至完備的療愈空間,交往溝通的空間較為零散,不利于患者治愈以及對其他人身心健康并未形成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空間屬性的轉變,從概念上的設計到空間上的落成,更像是一處根據不同患者病情不同的定制設計。將空間圍繞其患者,家屬展開,成為一種雙向療愈的藝術空間。
二、研究理論
1、從生活習慣到居住療愈空間
關于環境在健康中的作用,更多的體現在療愈景觀以及相關的醫學領域的研究中,更加注重病理本身的發展趨勢,并未涉及到患者身心健康的本身。景觀療愈空間以及表現手法越來越多,反之,相對居住空間的療愈功能相關設計較少。慢性病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習慣與健康人群有一定的差異,需要更細致更具體化,以慢性腎病患者生活為例,此類人群需有非常好的固定的按時睡眠,缺乏力氣去做家務一類活動,以及每天的定時定點的測量血壓、服用特定的時間段的藥物,定期的醫院復查,以及術后的一些反應及護理;飲食上也會更加的注意與控制,在病情發展的過程中,因此引起的生活中的不便都造成一定的精神壓力。
通過根據患者的生活習慣的行為從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設計能夠對患者本身起到治療作用的療愈空間,更傾向于關注使用者身心健康的態度。
生活習慣與生活環境是相互促使形成,2012年國際新聞就有這樣一個報道:環境因素是導致慢性病的主因,在基因因素與環境因素中,基因的影響因子竟然是低于環境因素的。在后幾年中開始更多的設計思維探討在康養、療愈花園一類中明顯增多。
2、室內與室外療愈空間的交互
建筑師巴瓦,在自然建造中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在設計中也會通過本土以及自然材料模糊建筑邊界,相互融合滲透,同時又賦予場地建筑生命力,具有周期生長性,在運用在此處的室內空間設計應用中具有一定參考性。
英國Maggie’s中心,是一處為癌癥患者設計的空間,設計中采用觸感細膩的天然材料、柔和的采光以及各種能夠促進社交和安靜沉思的空間。可以將自己的物品擺放在窗臺和置物架上,創造出家一般的氛圍。室內的中心區域,設置以建筑的木質鰭片為靈感的兩張桌子,采用軟木和山毛櫸打造。室內療愈空間在設計表達上更加注重功能性,延伸至室外療愈空間則偏向于視覺性,在現代科技的結合下更易于為患者提供更治愈的環境。在近幾年的建筑中,通常選用光潔而純粹的飾面材料,通過光影、材質的對比來營造純凈清新的光感,這種更為干凈清爽的白色通過另外一種視角來觸及觀者的內心,現在的設計中景觀是附屬品,作為建筑物的配合使用,形成一定的對比,凸顯出建筑本身的純粹,其實不然,在很多無明顯景觀設計的空間,他的材料與氛圍營造也皆來自于自然景觀范疇。例如現在的空間新品來自深圳的“一刻間”,通過體驗設計讓其成為身體乃至精神的外延。空間設計、流程再造、科技融合,尋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刻間”精神歸屬。進入一刻間的大廳,石頭墻、仙人掌兩兩相對,和通體沙石色一起營造出沙漠的意像,遼遠粗糲中透出生命力。空間環境、光影營造帶來的撫慰(視覺),按摩帶來的舒緩放松(觸覺),結合安神放松的香氛(嗅覺)、帶來心靈治愈的音樂(聽覺),輕松健康的食物(味覺),組成了一刻間的“五感”體驗。
在空間上的療愈,設計者所追尋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延伸。但是室內療愈空間在設計表達上更加注重功能性,延伸至室外療愈空間則偏向于視覺性,在現代科技的結合下也更易于為患者提供更治愈的環境。同時,女性與男性對于療愈環境側重點也有著區別,在慢性病患者性別調查報告中,男性的慢性病患者是高于女性的。在空間的感受上女性關注安全感的供給,更多的來自于自然景觀所帶來的的輕松愉悅感;男性則是通過社交減壓和場所的便利性來緩解,更多趨向于室內的療愈空間。
美國霍普金斯醫學院兩位醫生曾對千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情緒抑郁、緊張、喜怒無常的人比性格開朗豁達的人容易患病。好的環境可使人心情愉快和精神振奮,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環路,交感神經興奮與下丘腦神經原發放率增加,引起內環境持續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通過人自身系統發生著能的傳遞和變化,導致神經和體液的生理變化及物質代謝變化,達到調節人體機能狀態,提高人體免疫力的效果。
三、設計中的具體表現手法
2018年一組研究者通過虛擬實驗設計,將療愈空間中的室內設計和室外設計確定為兩種變量,室內景觀和室外景觀進行場景設置,通過材質的不同采集被試者的呼吸率(RR)、心電R-R間期和皮電(SCR)以及兩項反應心理狀態的指標,以此來對被試者的健康狀態進行評估,間接推斷實驗環境的療愈能力。
結果表明,對于個體的療愈過程而言,當所處場所外的景觀無法改變時,木質設計優于空白設計,室內選用木質的設計且室外為公園景觀時療愈的效果是最為明顯的,室內外均未設計及空景觀則是最不理想的。
功能與視覺
使得空間內能夠最大程度的方便患者使用為最佳。在人居環境設計中采用加工度低、親自然材料,如木、石、竹、藤等,盡量控制人工化程度高的材料,如玻璃、金屬、合成材料等,同時兼顧安全性和舒適度,進行無障礙設計考慮。
很多患者往往在對慢性病的重視程度存在不足,只受到病名的負面情緒影響,并沒有轉化為實際行動。對于維持良好生活方式、堅持適度合理的運動、規律藥物治療和監測等方面的自覺性較差。
在現如今的時代中,智能家居流行,一套完備的系統對于患者有更細致入微的記錄與提示,在患者獨立情況下,仍然能夠對其的健康狀況進行詳細的監控,也為后期長期的治療提供更準確的數據,嚴格把控病情發展變化。除了日常的記錄,也在空間上設置緊急報警器,病情發作時能夠盡快得到醫療處理。地面上防摔墊也可考慮在設計中減少受傷程度。
對“家”空間一體化設計,從風格到功能,考慮聲光因素,家居布局因素,家具裝飾因素以及水電溫設備因素,適當點綴自然化飾物。選擇植物、水景,合理搭配自然飾物的形態、顏色、氣味和聲景,讓使用者能夠便宜的、多維的感受與接觸自然。在慢性病的療愈空間中,所設計以患者為主要考慮對象外,家屬的心理需求也通過對空間的處理營造釋壓的環境。
設計中,通過合理規劃,設計師通過合理規劃布局,建筑物朝向,推敲窗戶的位置和窗口大小,營造自然窗景,放松身心。同時,層次、形式豐富的自然窗景會更能使療愈效果放大。綠色植物有效吸附空氣中粉塵的同時釋放氧氣提高空氣中的含氧量,從而改善空氣質量,調節人的身心狀態,以促進身體的健康發展。
設計中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空間的色彩。色彩療法是指在醫療空間的環境中,科學合理地利用色彩對人的刺激特性以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跨學科發展的建筑設計行業也在不斷探索將科學合理的利用色彩對人的刺激特性溶于建筑空間設計的方法,展現出多樣化和合理化的空間色彩設計趨勢。
四、思考與期待
目前人們一聽到慢性病,在腦海反映的印象更多的是無止盡、恐懼的感覺。當下許多醫院依然沿襲著僅僅看重生理疾病治療而忽視人內心感受的醫學模式,環境冰冷的醫院,內心往往會不安和煩躁,情緒負面,患者的心理狀態又直接影響患者的生理狀態,不利于醫生對患者疾病的治療。不然,停留時間最長的居住空間則是更想去關注與解決的焦點,將冰冷拒之門外,舍內一片溫暖,“形式追隨功能”在此方向設計上我是不愿茍同的,一味的追求效率、生產,不管是在于社會層面還是健康層面都是得不償失的。療愈空間具有便利性、舒適性、安全性,既能方便病人就診、舒緩患者精神壓力又能提高家庭成員的生活感受、緩解壓力。空間予人的治愈,最終也將反饋于空間之中。空間與人的互動,將成為一個良性循環、奇妙悠然的詩性場域。
要逐漸認識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本文不僅僅只是在探索慢性病的居住空間環境,更想引發我們設計者在疫情下的空間設計的思考,兩者都是被迫長期反復于居住空間。對于每個人都是一個“療”的空間,“未病先醫”“未果先謀”,只有如此跨領域的思考與探究才好更進一步的發展領域專業知識與解決實際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黃舒晴,徐磊青,陳箏.起居室的療愈景觀——室內及窗景健康效益VR研究[J].新建筑,2019(05):23-27.
[2]宋炯.原型·立體·純粹·---理查德·邁耶建筑解析[J].交通科學與工程,2002,18(1):70-76.
[3]李江,卓晴.一種與情緒有關的皮膚直流建模及其實驗方法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0,9(4):255-257.
[4]張楠.“治愈系”室內環境視覺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4
[5]朱林.室內醫療空間的治愈性設計探究[J].現代園藝,2018(04):125-126.
[6]黃舒晴,徐磊青.療愈環境與療愈建筑研究的發展與應用初探[J].建筑與文化,2017(10):101-104.
作者簡介
張蘇洋(1997—),女,漢,湖北省荊門市人,藝術設計碩士研究生,首都師范大學,環境藝術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