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羅爾斯在《正義論》中為其正義理論提出了原初狀態和無知之幕兩個重要假設。原初狀態的目的就在于用純粹程序正義的概念作為理論的一個基礎。他認為我們必須以某種方法排除使人們陷于爭議的各種偶然性因素的影響,它們將引導人們利用社會和自然環境以適于們自己的利益。因此,為達此目的假定各方是處于一種無知之幕的背后。他們不知道各種選擇對象將如何影響他們自己的特殊情況,他們不得不在一般考慮的基礎上對原則進行評價。規范社會的正義原則是在假定的“原初狀態”下,人們在“無知之幕”的限制下共同選擇的結果。本文是對羅爾斯的“原初狀態”和“無知之幕以及其關系簡單地談一點個人的理解和看法。
關鍵詞:羅爾斯;無知之幕;原初狀態;公平正義
20世紀中后期,美國國內的社會問題引發了羅爾斯關于社會正義的思考。他在批判和借鑒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撰寫了《正義論》一書,系統論述了自己的正義理論。規范社會的正義原則是在假定的“原初狀態”下,人們在“無知之幕”的限制下共同選擇的結果。因此,在其正義理論中,“原初狀態”和“無知之幕”的設計無疑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理論意義十分深遠。
一、原初狀態(original position)
公平的正義的前提是有一個平等的原初狀態,羅爾斯首先對原初狀態進行假定,指出“它是一種其間所達到的任何契約都是公平的狀態,是一種各方在其中都是作為道德人的平等代表、選擇的結果不受任意的偶然因素或社會力量的相對平衡所決定的狀態?!雹倭_爾斯提出的原始狀態的目的是人們不受各種歷史的、現實的因素的干擾,做出一個純粹假設的理想狀態,使人們制定出正義原則,在原初狀態中,所有各方都是道德主體,都受平等待遇,他們的選擇是完全“無知的”完全被蒙在鼓里的,是對外部環境和人們狀況一無所知而做出的理性的有利于自己的的契約和規則。這種理想的假設狀態包括四個核心概念:正義的環境、正當觀念的形式限制、無知之幕、理性。
他設想的這個原初狀態避免由于出生造成的不平等,平等的原初狀態中可以保證公平的正義被選擇并被廣泛接受。同時,原初狀態也是在無知之幕后達成的契約公平的保障。原初狀態的假定是為了確保正義原則的選擇是公平的,保證了公平的正義在達成之初就具有純粹程序正義的觀念。
原初狀態具有三個特性,分別是假設性、演繹性和條件性。首先,假設性是指原初狀態就是一種純粹假設的狀態,它并不需要也沒有出現過,原初狀態的觀念除了試圖解釋我們的道德判斷和幫助說明我們擁有的正義感之外,并不能解釋我們的行為。其次,演繹性是指在原初狀態之中闡述的原則都是具有演繹性的,是可以推理演繹,這些原則都是科學的原則。最后,條件性是指對于最初狀況有多種解釋,取決于不同的條件,公平的正義只是其中的一種狀況。
原初狀態中的人們被設想成是“有理性的和相互冷淡的”,也即自由、平等的理性人。原初狀態保證正義的環境是這樣的:人們的和合作是可能和必需的。雖然這個社會是為了相互利益的合作所求,但是仍然存在著利益沖突和利益一致。它保證正義的客觀環境是中等匱乏的,即人們生存所需的自然資源和其他資源維持在中等匱乏的程度,致使人類的合作是可能且必要的;主觀環境是合作的主體存在利益沖突,這對合作的主體有兩方面要求:一是合作人大致相同的利益需求和利益;二是合作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計劃。同時,對原初狀態中人們將選擇的原則的限制性條件包括五方面內容:(1)原則具有一般性;(2)原則應用中的普遍性;(3)公共性;(4)有序性;(5)終極性。原初狀態中的人們在無知之幕后通過合作最后選擇的正義的原則就是契約,具有終極性和不可修改的特點。原初狀態中訂立的契約是終極性和永久的,因此兩個正義原則的選擇也應是終極性和永久的。
二、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
無知之幕是永遠一致的同意,而正義原則是在一種無知之幕的后面選擇。它的目的是建立一種公平的程序,以使任何被一致同意的原則都將是正義的。在選擇正義的原則時,各種偶然的因素會使人們陷入沖突并且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所以要排除一切偶然性因素,處于“無知之幕”之下,使人們不得在一般考慮的基礎下對原則進行評價。
羅爾斯的原初狀態需要一個無知之幕,無知之幕的各方并非一無所知,而是有所知有所不知。他們不知道一些特殊信息,這些特殊信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天資、能力、智力、力量等。第二,善的觀念、合理生活計劃的特殊性、心理特征等。第三,社會的特殊環境、經濟或政治情況、文明水平、世代信息等。但是他們知道自己正受環境的制約,他們也具有選擇正義原則所必須的一般知識、一般信息。他們理解政治事務和經濟理論原則,知道社會組織的基礎和人的心理學法則(所有影響正義原則選擇的一般事實,因為正義的觀念必須在了解這些一般信息的基礎上調整的適合于他們的社會制度)。
羅爾斯認為,這樣是以保證在選擇正義原則時,任何人都不會由于自然或社會的偶然機會得利或吃虧。但無知之幕中要做到有所知而有所不知非常困難,即要排除幾乎所有的特殊信息會難以把握原初狀態的含義。這兩種狀態固然都是假設,但也必須符合社會所需正義產生的社會環境。
三、原初狀態和無知之幕的關系
人是如何制定社會制度,從而保障正義社會結構形成的,這也是羅爾斯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為了更好闡述該問題,羅爾斯提出了原初狀態的假設,用以解釋訂立契約時的正義環境,并為其設置了一系列條件,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無知之幕”。
通過無知之幕的限制知識控制了偶然性因素對立約者選擇正義觀的影響,在保證了康德式正義觀的普遍性的同時,又保證了選擇是在現實的人類知識環境中形成的。通過“無知之幕”的設置,羅爾斯將所有的社會成員都公平地置于一張巨大的幕布之后,當立約者處于“無知之幕”之后時,立約各方失去了爭論的基礎,也就沒有人能夠使原則遷就自己的利益,人們不知道哪些原則對自己特別有利,就不能夠提出為促進自己的利益而專門設計的原則了。每個人不管暫時處于什么樣的狀態,都不得不為所有的人做出選擇。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公正待遇,只有讓所有的可能性都得到公平的待遇。這樣一來,偶然性因素與自己的特殊利益以及可能導致偏見的知識均被排除。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不知道任何有關個人和所處社會的特殊信息,各方理性的恰當選擇就會依據最大最小化規則,即選擇那種最壞結果相比于其他選擇對象的最壞結果來說是最好結果的選擇對象。這一規則的設定有力地排除了功利主義在產生最大利益總額(或平均數)的前提下,允許侵犯一部分人的平等和自由的可能性?!盁o知之幕”保證把所有能夠影響人們進行公正選擇的任何特殊事實、知識、信息都過濾出去,實現了原初狀態的公平。事實上,這一契約已不是社會中每一個實在的人所協商達成的協定,而更類似于將所有人融為一體,抽象成同一種理性人而達成的普遍性的價值判斷。
經過前面對原始狀態以及無知之幕的分析,我認為:第一,羅爾斯所做出的原初狀態、無知之幕的假設,為的就是要得出社會正義。它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如同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任何一種理論、法律或制度,不管怎樣有用和巧秒,但只要它是不正義的,就一定要被拋棄和消滅。但是羅爾斯的正義是抽象的、超越階級的。而且正義不像羅爾斯說的那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這就好比說,正義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一種唯心史觀。在馬克思看來,社會正義的內容取決于當時的社會物質條件,并隨著社會生活狀況的變化而發展,脫離具體歷史條件、環境的社會正義是不存在的。
第二,在這樣一種理想的建構體系中,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無知之幕”純屬自我虛構,從根本上講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因為他的理論沒有科學依據,羅爾斯在理想的社會體系和現實社會之間也有其妥協的表現。羅爾斯正義理論建構的前提條件是天賦資質被規定成為社會的人,也是在無知狀態下的人,原初狀態的“無知之幕”也是為他的論證而精心設計的。馬克思認為對這樣的原始狀態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能使社會現實陷入絕境,理應從實際出發,理論能用在實際中才是合情合理的論證??梢姡^“原初狀態”和“無知之幕”,只不過是一種理論科學方法設定的應用而已,不具有完整意義上的歷史真實性。這種設定雖然難以滿足,但是由它推導出的結論卻對現實有巨大的作用和參考價值。盡管這是一種理論的假設,但它是在盡可能地排除各種制訂契約或者制度中的人為的、主觀的偏見,制度本身是公平和正義的,因此在源頭上就體現了正義。
參考文獻
[1][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李凱歌.對羅爾斯《正義論》的解讀[J].學理論,2013(20):24-25.
[3]陳銘蕾.無知之幕下正義存在的不合理性[J].法制博覽,2019(08):157+ 124.
[4]程淑窈.論羅爾斯“無知之幕”[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10(03):19-22.
[5]郭文輝.淺析“無知之幕”下的“原初狀態”[J].商,2016(13):259.
[6]劉曉璐.試論羅爾斯《正義論》的基本內容[J].臨沂大學學報,2013,35 (02):27-30.
[7]汪志堅.論羅爾斯引進無知之幕的理由[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3(02):8-13.
[8]鄭欣.淺析羅爾斯正義論[J].法制與社會,2008(06):255-256.
[9]張永銳.論羅爾斯的“未知之幕”與“原初狀態”[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04):303.
作者簡介
李一凡,女,1997年2月25日,漢,天津,碩士研究生在讀,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注釋
①[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