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王魯玉 朱若晗
摘要:農業依靠科技,科技依靠人才。本研究以濟南市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出現的問題及相應的完善對策為主題,介紹了目前濟南市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幾種典型的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分析濟南市農業科技人才模式存在的問題,并從中找出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符合我國當前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措施。
關鍵字:農業 科技人才 培養
在現階段的科技發展中,我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我國發展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與農業發展的聯系促進了不平衡和不足問題的解決。對于濟南市農業發展亟需高質量科技創新人才,因此面對濟南市農業科技人才現狀,從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出發,審視培養機制存在的不足,推動了培養機制的進一步創新,加快了濟南市農業人才隊伍的建設,不斷推動農業科技人才創新培養。
一、濟南市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現狀
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已成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短板”,只有培養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才能實現我國當前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現階段濟南市農業科技人員整體科研創新能力水平偏弱,與之相關的專業信息技術人員隊伍約占一半以上人員需要學生進行開展科研實驗、撰寫實驗報告和科研論文的訓練,耗費大量物資;與之相關的管理人員一多半需要不斷加強管理系統理論和素養的培養。此外,該地區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不高,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設備等更新緩慢,缺乏相應的少數實踐條件,更加不利于發揮高學歷人才的優勢。高校學生擁有中國科技創新人才得不到充分利用,導致企業存在著高學歷人才培養專業知識水平退步萎縮的可能,逐步形成高、中、低人才同質化傾向。現如今應利用當前強化信息人才科技隊伍思維發展意識,加強高校,社會,政府相聯合,保持和建設一支學習、研究、專業、務實、創業的農業科技教育和科研隊伍,是當務之急。
二、濟南市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存在問題
1.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頻率不高、缺乏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不健全。
經過調研得知:農業產業部門關于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活動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從農業培訓活動分析來看,專門的農業科技人才培訓次數不多,培訓方式單一,培訓內容沒有緊跟時代發展的需要,相對比較落后;其二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健全;其三是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效果不明顯,激勵措施不到位,吸引力不足,科技人才流動大;其四是科技人才的評價體系不健全,不科學,農業科技人才發展戰略不明晰,農業科技人才缺乏前進動力。
縱觀我國地方高等農業院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狹隘”,即專業設置過于窄,人才培養以二級學科為基礎,學科之間沒有交叉與融合,人才培養是一個領域的專家,而不是一個復合型人才。二是:“模式化”,農業科技人才的專業培養計劃樣板都是標準模板,沒有差別性,未能做到以人為本,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未能做到以企業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為主,缺乏針對性和適應性。三是:“僵化”,即老師上課主要采用課堂教學方法,系統地傳授知識,與研究生互動,啟發較少,沒有有效地指導研究生如何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使研究生學習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死記硬背,缺乏思維,習慣于帶教主義,限制了研究生運用頭腦的能力,導致創新意識沒有得到激發。
2.農業科技人才的結構不合理,整體學歷職稱較低
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學歷、職稱、年齡、專業主體;從學歷層次來看,絕大多數學歷層次較低,高學歷較少,通過對中國農業科技人員教育結構的分析,只有21.3%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是本科及以上學歷;在職稱方面,學歷層次低的技術技能人員占多數,很少符合參評職稱的條件,導致低職稱的人員較多,高職稱人員較少,以植物產業科技人員為例,植物產業中有許多栽培技術人員和栽培技術人員;從年齡來看,我國經濟基礎設施農業發展科技推廣人員的年齡普遍偏大,70.5%的農業科技人員年齡在35歲以上;從專業結構上看,能夠適應農業現代化要求的專業技術人員較多,互聯技術人員和尖端技術人員較少;傳統農業人口多,新興產業人口少;普及農業科學的分析人員的整體能力有待提升。
3.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資金投入不到位,人員流失嚴重,影響技術創新轉化的順利進行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我們可以得知:其一我國發展農業科技推廣的資金支持力度不足,盡管中國在過去五年中每年都在增加對農業更新的財政投資,但平均增長率為15.89%。然而,與中國的農業總產值相比,中國的農業和技術擴大基金只占中國農業總產值的2%。第二,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存在著明顯的轉移。畢業生沒有準備好融入農業生產,也沒有準備好從事農業活動;大量早期失業人員、高校科技人員的潛在流失嚴重;農業一線科技人才存在流失現象,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成果的轉移對農業科技人才的流失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三、對策建議
1.加強校企聯合培養,滿足農業科技發展的人才
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要聚焦源頭,追其根本聯合培養。高等學校具有人才和學科資源優勢,應充分利用高等學校教學和科研平臺,農業科技企業或地方農業辦要以農業院校為重點,開展重大農業項目,支持科技創新平臺和重大科研項目的建設;通過任務型項目,收集和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同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跨學科、科學研究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的培養,以及新型農業學科人才的培養,使之成為復合型高層次人才。本研究工作中有70.69%的支持山東農業發展高校加強創業人才引進,突出重點,設立高科技人才引進專項基金,筑巢引鳳,大力引進優秀的文化創新教育機構,充實農業高校科技企業人才隊伍。
2.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提高人才培育效率
加大資金投入,建立政策保障機制。政府要積極參與農業人才培養,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的多元化投資機制,設立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專項基金;重點抓好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抓好科研、創業創新、獎勵支持等工作。加大對農業人才培養的財政支持力度,解決培訓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要充分利用信貸、保險、稅收等政策,積極支持社會力量,鼓勵和陪同參與農業實用技術人才的開發和發展。
3.建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加強團隊建設。為了促進農業科技人才的卓越,可以鼓勵雇用農業科技專員或培訓農村農業工作人員的教師,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可以優先落實農業專業人才優先政策。對優秀農業科技人才,要為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范和推廣提供一定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優先安排示范基地建設和產業科技發展扶持資金;加強優秀農業科技人才的知名度,綜合利用媒體技術平臺和通過開設專欄和發布公告,大力宣傳中國農業經濟科技創新人才的典型和先進行為,努力營造“四個方面”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更好地發揮農業信息科技管理人才作用創造良好環境條件。各級要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確保農業科技能夠培養、吸引、使用和留住人才。首先,在人員編制上要向農業部門傾斜,農業部門的人員應能夠適當增加縣、市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工作人員編制,并建設一支強大的農業科技隊伍。其次建立職稱和用工考核改革制度,增加業績分析能力強的農業科技創新機構的職稱數量,對有特殊貢獻的農業企業科技人員給予高額獎勵等績效傾斜。
本文系2021年度山東省青少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大學生學術項目《濟南市科技人才培訓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是山東省軟科學課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山東省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集聚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洪銀.農業科技創新中人才約束與破解[J].浙江農業學報,2015(3):25 ~ 27.
【2】孟洪.李仕寶.我國農業科技人才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D].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1):30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