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監測方法大多是通過人工外業的形式進行實地測量,由于受視角及地形環境的限制等,監測結果往往不理想,且耗時耗力。而技術及遙感傳感器的研發與應用,為陸地生態系統的動態綜合監測與評價提供了可能性。遙感技術是一種結合、遙感遙控、遙感傳感器、通訊以及GPS分差定位等技術于一體的新型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由于遙感技術具有體積小、重量輕、使用方便、數據獲取精度高等優勢,近年來遙感技術已經作為一種新型的探測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近地面、低速飛行的通過搭載不同類型的遙感傳感器,能夠快速獲取空間遙感信息,被廣泛應用于處理突發災害、工程測繪、土地利用調查、開采項目監測和動植被識別監測等方面。另外,遙感技術能夠對水資源、大氣以及固體污染物等情況進行高效判讀,有利于工作人員全面評估區域環境狀況。
關鍵詞:遙感技術;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分析
引言
由于環境污染的不斷加劇,環境污染的監測工作使不可忽視的,通過環境監測工作,促進環境污染的減少,優化環境的管理。通過監測環境變化,實現對環境的控制,督促人們保護環境。遙感技術是獲取環境信息的有力手段,能直觀的監測環境變化,也減少了環境監測的成本,促進了環境監測的有效進行,能及時的對環境質量進行評測,從而提出解除方法,是改善環境的有效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遙感技術的作用原理
遙感技術是依據在遙感平臺上裝好傳感器,對受到監測的物體實行電磁波發射,發射量及時間存在限定性,電磁波譜存在差異性,且對反射回到傳感器的一些電磁波譜實施收回及記載,通過地表處置得到初始圖像表現,進而開展對應項目分析工作。采取傳感器負責對地表物體實施電磁波測定,所使用的電磁波譜類型傳感器包含多種。采取傳感器可對不同物體在紅外線、可見光、微波等范圍中的電磁輻射情況實行檢測及收回,且開展專業處置,得到處理結果,可依據得到的圖像開展研究。
2遙感技術在生態保護中的優勢
近年來,我國逐漸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從多角度創新,以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對空氣污染、水資源的保護、水功能區保護、自然保護區等進行重點保護,以降低環境污染,滿足現階段的發展需求。傳統的人工監測存在較多的問題,如人工監測手段難以全面地實施監控,部分區域數據信息獲取不全面,甚至對該位置的自然環境產生嚴重的破壞,造成二次污染,為各項環境監測指標的開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通過搭載環境監測設備可以從整體上進行創新,有效避免外界因素干擾,全面開展各項指標監測,為現階段的環境保護提供良好的生態保護區監測數據,滿足發展需求。同時由于我國遙感技術并不發達,更多的是依靠進口遙感傳感器,而進口的傳感器卻并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的環境污染具有多邊形和復雜性,只是依靠進口的傳感器實際應用效果微乎其微,還需不斷優化遙感技術,使遙感技術更加符合我國環境污染形式。
3生態環境的監測和保護過程中的遙感技術應用情況
3.1用于大氣環境污染監測與保護
針對大氣環境污染實施監測時,采取遙感動態監測方式可實時檢測大氣溫度值及濕度值,運用這種技術還可監測大氣中的粒子含量、二氧化氮濃度、臭氧含量等,了解氧化氮情況等。比如,在某化學工業區域,可采取方式結合遙感方法,檢測大氣環境中的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一些污染氣體指標,進而協助開展污染氣體排放控制。而且,依據遙感監測形式對于大氣環境開展檢測過程中,在上安裝采樣器針對樣品實施收集,然后收回樣品開展實驗室指標測定,從而了解大氣污染程度。這種遙感形式的檢測視野相對較廣,持續性較好。依據遙感衛星檢測方式可對大氣環境情況實行成像處理,經過形成不同顏色圖像顯示出大氣環境中污染源的排布狀況,并掌握污染嚴重程度,了解污染物實際擴散范圍大小等。運用遙感方法對大氣環境污染實施檢測時,能夠展示出宏觀立體圖像表現,為得到定量測定參數,需聯合地表傳統環境檢測信息資料,依據數據指標協助構建遙感圖片影像,進而量化評估大氣污染實際狀況。經過對大氣環境污染情況實施處置,傳送到氣象等有關部門,進而為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積極預防、控制及治理大氣污染現象。
3.2陸地生態系統監測
陸地生態系統監測指標繁雜,單純地依靠人力很難實現監測目的。地面監測、調查監測、資料分析等傳統監測方法多是通過人為野外觀測實現,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監測結果通常存在較大誤差并且監測效率不高。而興起的遙感技術結合了低空航拍測量和遙感數據處理分析技術,可以利用較短的時間,更加高效地完成對規定地域內各項監測指標原始數據的采集,在保證監測效率的同時保證監測結果的準確性。遙感技術的興起為陸地生態系統的監測和生態環境評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地理環境條件對生態系統的監測和生態環境評價工作的限制,極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既讓陸地生態系統的監測結果更具綜合性、時效性,又使得陸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更全面、更可靠、更具說服力。目前,諸多學者提出并設計實驗驗證了遙感技術在資源調查、監測及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等各個領域中的可行性,并附有相關的技術指導。但我國真正將遙感技術運用到實際調查、監測及評價工作中的案例卻依然少見,這主要是由于宣傳和推廣力度不夠,并且缺乏專業的技術操作人員。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及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遙感技術將會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推廣,逐漸走向完善和成熟,必將在生態系統監測及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等實踐領域內大放光彩,其應用領域也將會越來越廣闊。
3.3水資源的檢測當中的運用
對應用遙感工藝開展水環境的分析與監測,應重點對比清潔水與污染水的數據,建立統一監測依照。一般而言,清潔水的反射效率是比較低的,可見光吸收能力是比較強的,遙感工藝監測生成影像之后圖像顏色一般是較暗的,紅外圖譜上色感將會較強。所以,應用遙感工藝開展水體環境的狀態監測時,應用遙感工藝以及光譜特點實施指標重點分析與監測。通過應用衛星捕捉影像及磁帶數據能夠生成水面光譜,并對于水面光譜實施比較以及分析,在計算機的分析處理進程當中,對數據信息資料進行及時跟進處理,在探測水源污染程度時,還能夠將水中礦物質、污染物及微生物的含量探測出來。因為遙感工藝在應用時輻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因此監測進程當中能夠及時了解且鎖定污染物位置,涵蓋了污染物來源、擴散的方向還有輻射的影響區域等,對環境治理提供較好支持。在水體生態當中的污染物類型眾多,遙感工藝于發展更新進程當中對于污染種類實施分類,對水體污染問題分類成石油污染、廢水污染及泥沙污染等幾個類型。港口與海洋城市當中,石油污染問題為極為常見一類污染治理內容。遙感工藝對于石油污染開展監測進程當中,能夠較好地確認石油污染現實區域及現實石油量,在這類指標基礎上也能夠更快、更好地確認污染源。遙感工藝監測生成光譜圖當中,石油和海水于光譜圖上具有突出的差異,因此借用光譜圖分析能夠較快地區分石油與海水,減弱廢水排放與污染情況。
結束語
綜上所述,遙感技術對于環境監測工作有著非凡的意義。即提高了環境監測工作的質量,使環境監測的數據更加真實準確,同時還具備快捷、高效等特性,對于環境監測工作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所以必須認識到遙感技術的重要性,將其有效的應用,應用包括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地環境等方面,全方面的提升環境監測質量,但是目前的遙感技術還需不斷的完善,相關的工作人員應不斷優化遙感技術,使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發揮更大的價值,同時還要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促進環境保護事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文靜,董翔宇.基于遙感技術的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應用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20(19):89-90.
[2]田海芬.遙感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中的應用[J].門窗,2019(24):286.
[3]成文連,李嘉成.遙感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與管理中的應用[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9(07):38.
[4]韋輝,楊斯名.遙感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中的應用[J].科技展望,2015,25(04):134.
[5]劉毅,張為人,張禎.應用遙感技術對錦州市生態環境監測及保護措施的研究[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0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0:4.
個人簡介:姚寓凡,性別男,出生于1987年10月20日,籍貫陜西,學歷大專,畢業于陜西警官職業學院,煙酒方向環保監測,信息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