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霞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在國家逐步建設與發展時,農業提供了穩定的根基。為了保障農業體系產量,需要進一步強化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在關注產量的基礎上還需要重視農業生產景觀體系的保護,為國內農業視野體系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基。基于此,本文就將病蟲害的控制視為核心,對如何建設創新型的農業生態景觀體系展開了探討。
如今,國內對農業體系的病蟲害予以控制的過程中,所運用的主要方式是藥物與生物技術。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相對較強,且生物型防治技術所起到的效果比較有限。如今,需要探索出安全且高效、環境友好型的對病蟲害予以有效控制的方案。在景觀生態體系的支持下,病蟲害的防治有了全新的途徑,符合農業體系生態景觀建設的宗旨與目標。
一、病蟲害的控制
1、化學控制方法
長期以來,國內在對病蟲害予以控制的過程中,農藥始終是首先選擇的舉措。農藥屬于化學類產品,其自身的殺傷力比較強,將其運用在存在病蟲害的地方能夠對有害生物予以有效防治甚至將病蟲害予以消除[1]。然而,在運用化學控制方案的過程中會產生諸多的問題,比如在對病蟲害予以控制的基礎上也會使其天敵一并被消除,在大量涌現病蟲害時,由于天敵被殺死所以無法發揮出自身的作用,病蟲害因此會出現大面積爆發的問題,此時人們會增加農藥的使用劑量,形成了惡性循環圈,不僅污染了周圍的生態環境,也不利于農作物未來的健康成長。
2、生物控制方法
相比于傳統意義上的化學農藥,生物性質的農藥是對生物體內的活性組分予以提取,運用合成的方式生產的對病蟲害予以有效防治的植物生長劑。運用生物控制方式對病蟲害予以調控不僅能夠兼顧環境與病蟲害防治,也會降低抗藥問題出現的概率,極大程度上保護生物體系的多樣性。然而,生物控制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見效相對較慢,不如化學農藥那般即可見效,同時生物類型的農藥所消耗的成本水平相對較高,長期持續使用生物類農藥并不現實。
二、農業生態景觀建設策略
1、強化混合農業生態體系的景觀建設
在對農作物予以管理的過程中,能夠對不同類型的作物予以混合耕種,對以往單一性的耕種模式予以改善,強化農田作物體系的多樣化建設,使得有害生物能夠聚集起來,便于有效消除農作物體系當中的病蟲害,提升生態環境體系自身的穩定性水平。同時還可以運用套作或輪作的形式提升種植的多樣性水平,控制土壤體系當中的病菌,使得病蟲自身的種類更為單一。此外,多元化種植體系的形成能夠全面提升生態體系的多樣性水平,改善農業體系的生態景觀,強化了農作物對養分的吸收,這也是其對病蟲害予以抵抗的能力水平全面提升的基石。
2、借助景觀格局對病蟲害進行控制
農業生態景觀是多種類型的景觀的集合體,主要涵蓋著更低、林地、草地等不同類型的景觀。以空間的格局以及作物的種類作為標準,農業生態景觀被分為了兩個不同的類型,分別是農田與非作物半自然兩種生態景觀。前者是害蟲對后代予以繁衍的關鍵區域,后者是害蟲對營養予以汲取的關鍵場所,其中的天敵種類豐富,能夠助力農業生態體系當中動物群落體系的形成。無論是害蟲還是天敵,上述兩類生態環境的作用均不容小覷。所以,在對農業類型的生態景觀予以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對景觀自身的建設持續予以有效把控,關注半自然形式的生態景觀體系的形成,在保障農作物能夠正常產出的基礎上盡可能提升半自然生態景觀自身所占的比重。一般情況下,在農業生態景觀體系當中,害蟲寄生的概率比較高,所以,在對農田予以建設的過程中,需要保障至少百分之十五的區域是半自然的景觀,這不僅能夠對生物體系的多樣性予以保護,也能夠對天敵數量予以有效調控,在對農作物景觀系統予以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提升植被自身的覆蓋率,提升生態機制的穩定程度,使得生態環境體系自身具備更高水平的緩沖力[2]。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多元化農業生態環境體系予以創建,落實草地與水田相互交錯的模式,有效控制病蟲害的集中爆發。
3、選取與區域特征相適應的植物
在對農業生態景觀體系進行建設時,需要合理選取在農田邊界上生長的植物,這是由于農田的邊界是農業生長的關鍵過渡區域,呈現出較強的穩定性,需要種植兼具捕食性能的植物,使得農作物群體自身的穩固程度得以全面提高,此外,農田邊界的區域通常是天敵予以棲息的地方,會助力天敵的長期繁衍,實現調控??盏男Ч1热缭诖蠖固锏闹苓厡﹄s草進行種植,害蟲天敵的數量便會提升,對害蟲自身的繁衍予以有效控制。所以,在對景觀予以建設時,需要對農田的邊界予以有效保持,使得生態體系群落始終處于動態平衡的狀態中。
農業生態景觀體系的建設和病蟲害的控制之間存在潛在的聯系,所以,在對生態景觀予以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關注不同類型作物自身的生長習性,對生長空間予以合理有效的配置,強化不同作物間的緩沖效果,助力作物彰顯出更高水平的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為生態平衡狀態的形成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