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
摘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將生態建筑的概念應用于建筑設計中,能適應各種現代行業的發展趨勢,滿足人們對優質生活的需求。在確保建筑項目質量和安全的基礎上,將生態建筑的概念充分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并體現出其優越的價值,對當今建筑行業而言非常重要。
關鍵詞:建筑;學設計;生態意識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生態建筑設計的概念已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當前人們已經意識到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同等重要,理想情況下的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就是將建筑物與其周圍的自然、人文環境進行合理組合,以優化建筑物的建筑質量,達到減少建筑成本、節能環保,以及給人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的目的。生態建筑要求設計師對建筑設計進行創新和探索,不斷發現并解決問題。這有利于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人們的生活滿意度。
1建筑學設計中的生態意識的概念
所謂生態建筑是指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將自然資源進行最大程度利用,從而創建一個適合人們居住并且對人們身心健康有利的建筑形式。在生態建筑設計階段,需要遵循建筑和自然二者和諧發展這一核心理念原則,在開展具體的設計工作時,一般都會應用到多種學科。通過多種類型學科有機結合,既能保證建筑實現良好通風,提高住戶體驗,也能達到智能控制的目標。與前者不同,建筑學設計中的生態意識是把建筑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生態體系,在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各種類型的物質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從而讓它可以在日常的物質循環內保持相對穩定平衡的良好狀態。對于生態建筑設計而言,此類設計理念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建筑對附近環境產生的一些不利影響。目前,因為經濟因素,在一些示范性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可能會融入生態意識,然而絕大多數常規建筑不符合生態建筑設計的基本標準。
2建筑學設計中的生態意識的應用
2.1建筑與環境相輔相成
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是生態建筑設計中必須重視的一個環節。在進行設計之前,設計者必須首先調查好建筑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狀態,并在建筑設計中添加自然元素,以減少資源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設計地下或半地下景觀時,最大限度利用地下資源,并將地下與地上空間相結合,可以形成與當地自然和人文環境相協調的三位一體發展模型。在設計建筑物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建筑物空間等條件的組合,并進行良好的工作布局和空間分析。生態設計的類型很多,要基于生態體系結構設計進行功能分析和調整。在設計核心位置的過程中,要考慮經濟和結構舒適度等因素來進行綜合評估。
2.2推廣綠色環保技術
在實行綠色建筑的過程中,推廣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另一個體現就是要推動綠色環保技術的運用,當前建筑中融入的綠色理念,主要采用的技術有以下幾種:自然通風,通過建筑內部合理的結構設計來實現建筑內部的通風情況,可以有效地減少空調的使用頻率,還能夠降低電能的使用情況,有利于人們的健康;其次是自然采光技術,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利用自然光源來對室內采光進行調整,減少電能的使用的同時,能夠將綠色理念展示出來;而在空氣凈化方面,可以采用屋頂花園的綠色設計,可以在設計過程中采用先進的屋面防水絕緣材料,對于建筑屋頂進行綠色設計,并且在屋頂種植綠植花木,使建筑成為一個獨立的綠色環境,這樣不僅可以對建筑內部起到保暖的效果,還能夠有效的凈化建筑內部的空氣,美化人們的居住環境,使環境變得更加舒適;同時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利用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來測試建筑能否達到綠色建筑標準,做好建筑整體的能源消耗以及環境影響的把控,降低環境污染的同時,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使建筑設計能夠不斷地完善和優化,實現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推廣。
2.3做好土方設計
在建筑工程中,土方施工屬于無可替代的組成部分之一,其中的工程量主要就是土方開挖、回填等。這些施工操作均會影響四周的環境。例如,污染生態環境、流失土體等,并且在土方施工中還會用到大量機械設備,以至于常常會破壞土質結構。所以,在設計住宅土方時,應基于低碳設計理念,最關鍵的就是基于原有地質情況,科學規劃好設計工作。這樣一來,除了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破壞生態自然環境外,還能令從土方中挖出的土壤并不直接運輸到外面,而是直接應用到城市綠化領域。這種做法十分吻合現代化低碳經濟的基本理念,現已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
2.4引入可再生能源
在進行建筑設計中,還應注意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達到低碳設計方面的基礎要求和目標。通過節能體系的利用,可以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在具體的設計中,還應按當地的地形地貌、地質條件、人文地理、環境氣候等,科學規劃出切實合理可行的方案。例如,國內北方區域,夏天炎熱冬天寒冷。所以,在進行建筑物設計時,便可利用保溫原材料來用以夏季隔熱冬季保溫。同時,還可基于太陽能、地熱能、天然氣等先進供暖方式,促使人們得以正常過冬,并降低資源能源的整體消耗量。例如,南方地區,夏天往往潮濕炎熱。所以,在具體設計時,要求充分隔熱和遮陽,以向外阻隔濕氣,避免陽光長時間大面積直射。同時,還可基于采光、通風體系來維持室內的干燥度與清新空氣。其中,還應盡量多用清潔性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大力保護環境?;谶@樣的綠色環保、可再生、無污染的資源,可使建筑物設計與低碳住宅理念相融合,并且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還應大量開發高新科技、有效應用新方法手段。基于節水及水環境體系的設計,在住宅室外基于水體的蒸發、循環吸收、再利用,來降低熱島效應。再分類使用水、循環節水,以改善水體景觀、節約灌溉用水等,達到循環利用廢水污水的目標。
2.5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
大自然所提供的資源是人類得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因此人類在參與社會活動時一定要尊重自然環境。就中國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在較短時間之內難以達到綠色建筑發展的預期目標,如果因地制宜地開展建筑設計以及對應的建設,那么便可以讓該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因地制宜,既對自然環境的獨特優勢進行充分利用,同時又高度尊重當地的自然環境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除了可以對環境進行保護之外,而且還能夠推動環境為人類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在建筑項目開始施工之前,相關部門一定要全面勘察施工現場和附近區域的自然環境,在保證它的自然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前提下給項目施工質量提供有力保障。例如:挑選旅游業附近區域作為建設地址,除了可以極大程度降低大眾生活給景區造成的不良影響,還可以對生態環境這一天然優勢進行高效應用,獲取更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除此之外,對于一些能源需求較大的建筑也必須依照因地制宜原則進行設計,挑選能源儲備豐富且種類多樣的地區作為此類建筑的建設地址,最大程度應用其中的可再生資源(例如風能等),以此讓生態建筑優勢得到充分展現;除上述幾種建筑之外,在對化工類特別是具有高污染性的建筑進行設計時,必須要讓它和人群、自然資源等保持一定距離,防止污染物對周圍環境因造成破壞,還需要依據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排泄物、排放物來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應對處理方案,在檢測達標之后進行排泄、排放。
結語
當前生態意識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生態意識而言,它在許多領域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同時因為建筑學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在進行建筑學設計時,需要科學引入生態意識,采用切實有效的方案促進生態環境發展,最大程度降低建筑行業對各種資源的消耗,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東.關于建筑學設計中的生態意識分析[J].建筑技術開發,2019,46 (22).
[2]羅遠翔.關于建筑學設計中的生態意識探究[J].低碳世界,2019,9(8).
[3]孫紅權.建筑學設計中的生態意識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