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峰
摘要: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是時代發展所趨,是提高“教”與“學”的效率的有效方法。因為高中數學本身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新課改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培養,而將信息技術運用起來可以滿足這些要求,所以教師要對其的運用重視起來。基于此,以下對基于課程標準的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深度融合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數學課程;深度融合研究
引言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中,大多數教師習慣性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不僅無法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而且不能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更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發展規律。若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不僅能夠將原本抽象復雜的文字變成形象具體的圖片、視頻,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一、高中數學信息技術引入的必要性
高中數學屬于一門思維性與邏輯性都比較強的課程,在教學中涉及大量的數字與符號,還帶有較強的內涵與邏輯關系。從上述教學問題中可以看出,高中數學教育存在比較多的問題,主要在于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教師習慣性應用“填鴨式”與“題海戰術”教學,導致學生素養與能力的培養效果差。對此,在高中數學教育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構建優質教學環境與氛圍,可以促使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產生“圖文并茂”的趣味效果,同時在數形結合方面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提供支持,從而有效彌補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各種缺陷與不足。隨著近些年信息技術的應用越發普遍,關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有許多研究提出了關于信息技術的負面問題,信息技術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本身也帶有雙面性——結合信息技術的數學課堂雖然可以實現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吸引以及教師對教學模式的轉變創新,但也存在一定的審美疲勞等風險,學生有可能會過多地關注信息技術提供的畫面,進而忽略數學問題,最終無法呈現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進一步提高高中數學教育效果,不僅需要應用信息技術,也需要注重應用的技巧,才能保障高中數學綜合教育效果。
二、基于課程標準的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深度融合研究
(一)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生進行高效學習
有些數學知識是動態的、連續的,而且與圖象有關,是很抽象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存在很大的難度。而將信息技術運用起來,可以化難為易,使原本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例如,在教學“函數問題”的時候,教師首先要知道,函數本身就是高中數學中的一個重難點,其是數字和圖象的結合,如果直接進行教學,學生會聽得云里霧里的,根本不明白函數的相關知識要怎么去運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運用起來,將這些圖象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知道圖象是什么樣的,快速理解知識的同時發現學習原來沒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枯燥。又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數學中的《圓錐曲線和方程》的時候,教學重難點為曲線與方程進行聯系的方法。為了讓學生快速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運用起來,制作出動態圖片或者搜集有關的視頻,然后將其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這些動態圖片、視頻,學生可以切實將方程、曲線之間的關系理解清楚,學習效率可以有效得到提高。由此可見,將信息技術運用起來,可以輔助學生進行學習,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的培養,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
(二)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作業
教師布置作業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存在的不足之處,教師只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才能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對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將學生的作業在課堂中展示出來,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作業的重視程度,又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作業展示不僅要展示優秀的作業,而且要將質量較差的作業展示出來,形成對比,從而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發現自身的差別,增強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使學生建立正確完成作業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各個層面學生的學習水平。例如教師教學完“概率”這節課后,用一堂課的時間幫助學生整理本章節中遇到的問題,并借助多媒體設備將學生的作業情況展示出來,在展示的過程中,便能引導學生一起來梳理所學知識,從而達到鞏固學習成果的目的。當然,展示優秀的作業和質量一般的作業也是為了引起學生對作業的重視,使學生明白自己在做作業時是否有注意到細節等問題。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集中評改學生的作業,不僅能夠提高講解的質量,而且能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數學建模能力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技術,而不需要具體的實體,為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從特殊到一般,從抽象到具體的認知。例如,在對“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相關課程講解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利用PPT的形式向學生展示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的基本公式和概念,讓學生初步認知并避免混淆。通過PPT的電子白板展示,學生可以了解到:等比數列的第一個數列是從第二項開始的,后一個數列比前一個數列的公比是基地關系,簡稱為q;而等差數列的前一項與后一項的關系是運用公差來表示的,公差簡稱為d;從基本概念進行區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兩種數列概念。接著,教師可以建立一個數學模型,通過PPT展示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存錢時的利息計算,運用生活場景,幫助學生對等比和等差有形象化的認識,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最后,教師在引出等比數列中“等比中項”這一重難點內容,學生可以了解到:如果兩個數中插入一個未知數,那么第三個數就可以成為等比數列,而中間的未知數便是兩邊數的等比中項,而這一特征只會存在在等比數列當中。
(四)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支撐數學教學功能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以計算機技術發揮重要支撐作用的應用數學的發展是當今數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基于信息技術環境開展的數學教學能夠更好地反映教學的內涵,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生動。首先,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充分地展現給學生,如通過動態課件進行演示,直觀呈現抽象的數學學習材料,幫助學生在理解知識內涵的同時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或者通過軟件演示函數的圖象變化以及模型的構建,深入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數學建模等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其次,利用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構建豐富多元的學習平臺,如通過智慧信息技術平臺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實現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又或者是通過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教育管理的精準化和教學的智慧化。
結束語
伴隨著教學信息化與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高中教育中各種教學技術也在不斷創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屬于教學技術的創新實踐者,需要提高自身數學教學水平,及時創新自身教學技術能力合理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優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方式與技巧,促使數學教學質量水平有效提高,為高中教學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善仁.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深度融合教學模式的探究[J].教師,2021(10):45-46.
[2]隆占平.淺談如何將信息技術教學與高中數學課程進行深度融合[J].數學教學通訊,2021(06):60-61+69.
[3]陸永.利用信息技術構建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交流[J].知識文庫,2021 (04):133-134.
[4]王雨清,吳立寶,郭衎.新世紀以來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融合的進展與趨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0,21(03):13-18.
[5]李梅.融合信息技術教學,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J].學周刊,2020 (1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