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
摘要: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者對未來理想社會形態的設想與實踐總結,對實踐具有科學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指導思想,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是歷代中國共產黨人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創新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經過歷史檢驗的真理,具有歷久彌新、與時俱進的特點,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在新時代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發展
一、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重要意義
1.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時代價值
學術界目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路徑的演化持續關注,成為當今時代的熱點。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現代化程度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重要性及緊迫性也日益凸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變革與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內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中發揮了及其重要的指導作用,甚至黨在初期遭遇了對馬克思主義認識的偏差與錯誤解讀,經過共產黨人的完善及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科學的完整的體系,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無產階級。只有深入探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社會實踐才得以科學地推動,人民群眾才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2.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經驗總結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研究發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五個生長點,分別是其文本研究方法論、創新路徑、全球化與唯物史觀的創新、以人為本、社會和諧與社會發展。馬克思主義創新的實質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創新其發展路徑,滿足人類社會的需求,實現可持續的社會發展。
二、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
1.用“實事求是”概括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
實事求是作為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華,既唯物又辯證地回答了哲學基本問題,是對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概括。恩格斯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一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是世界本原問題,即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第二個方面是世界可知性問題,即思維能不能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毛澤東用中國語言將其概括為“實事求是”。“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這就在世界本原問題上肯定了物質第一性;“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強調客觀事物遵循它所固有的內部規律而不斷發展變化,這從根本上劃清了辯證唯物論和唯心論、形而上學的界線;“求”就是我們去分析研究,從客觀存在的事物中找到規律性,這一觀點不僅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線,而且和一切唯心主義、機械唯物主義的可知論劃清了界線。可見,“實事求是”是從三個方面對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進行了精辟概括,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使其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和方法,成為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石。
2.在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關系上正本清源
辯證唯物主義最重要的變革就是將實踐引入哲學視界,著力以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運動關系解決主觀與客觀的對立統一問題。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實踐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以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然而,當時黨內盛行著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思想,成為實現這種“結合”的主要障礙,中國革命也因此遭到慘重損失。基于這樣的黨內實際,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武器,把掃除主觀主義作為主要目標,從理論上正本清源。《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和《矛盾論》便是這種哲學旨向的代表作。
毛澤東的哲學思想緊緊抓住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問題,特別詳細地闡述了主觀主義的兩種表現:一種是教條主義,即輕視實踐和實際經驗,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作教條到處生搬硬套;一種是經驗主義,即輕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把局部經驗當成普遍真理照貓畫虎。兩者都拒絕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其實質是主觀和客觀相分裂、理論和實踐相脫離,是實際工作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傾向的表現。針對黨內普遍存在的教條主義,毛澤東指出,要從迷信“本本”的教條主義蒙蔽中解放出來,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開展調查研究,因為這些方法是架起主觀世界通往客觀世界的“橋梁”,內含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認識客觀規律并以此指導行動的方法論。
3.揭示認識過程的“兩個飛躍”及其表現形式
馬克思恩格斯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得出了認識是一個辯證發展的實踐過程的正確結論。毛澤東將其概括為“認識的能動作用,不僅表現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兩個飛躍”理論,是對認識發展過程的高度概括。不僅如此,毛澤東還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路線具體化為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調查研究,認為“調查”就是深入實際全面把握客觀情況,“研究”就是從“事”中求“是”,認識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群眾中來”,就是在深入群眾的實踐中集中群眾的經驗和智慧,產生正確的認識、理論和求“是”的過程;“到群眾中去”,就是將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思想和求到的“是”,再運用到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去,用它們來指導社會實踐并進行檢驗與鑒別。
三、改革開放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
1.實現了實踐標準從真理標準向價值標準的跨越
在針對“兩個凡是”開展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中,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理論要由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原則,現在對這樣的問題也要引起爭論,可見思想僵化到了一定程度。他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為此,由政治領域開啟的這場思想解放運動觸發了對哲學相關問題的反思,不僅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得以重新明確,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念,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共產黨人開啟的改革開放征程中,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成為被自覺運用于社會歷史領域的基本理念,并進一步發展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等黨的重要思想理論主張,而這些思想從理論上把真理和價值兩個不同的哲學范疇統一起來,實現了認識論標準向價值論標準的跨越。
2.實現了從抽象原則轉向現實實踐的社會主義本質認識飛躍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考察和分析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是在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為解決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而建立的嶄新社會形態。這個社會具有什么樣的特征,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作出具體的描述,更沒有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
3.實現了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上的飛躍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設想,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建立起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包括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毛澤東曾進一步將社會主義概括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這些思想雖然為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啟示,但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還是出現了超越國情、盲目冒進的錯誤。為此,鄧小平強調,目前的中國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參考文獻
[1]馮剛.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有益探索[J]高校理論戰線,2011(10)
[2]黃亮.管理哲學-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路徑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