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關于人類解放的思想是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剖析和研究中構建而成的,并將實現全部人類的解放作為他一生追求的最終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從多領域、多維度解放人類。馬克思在探求人類解放時不止拘泥于政治解放一方面,而是從經濟解放、勞動解放等多方面路徑出發來實現對人的解放追求。政治解放即人擺脫宗教和政治的束縛,在國家和社會中全面考察人;經濟解放即人達到消除異化勞動的禁錮,消滅私有制實現公有制的目標;勞動解放即人的類本質得到滿足,勞動最終成為人自由自覺的活動。也只有人類社會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形態時,人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解放。
關鍵詞:馬克思;人類解放;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對人類解放的追尋不是間歇性的,而是從一開始便將對人的解放作為自己終生的追求,這一思想貫徹于馬克思一生的著作中,并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對人的解放提出新的方向,將人的解放與政治解放之間的內在張力具體外化為經濟和勞動解放等多方面領域,最終在共產主義社會真正實現人的徹底解放。
一、政治解放為人類解放奠定理論基礎
(1)政治解放以宗教批判為實現的邏輯先決條件
馬克思認為“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1是哲學的重要使命。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的靈感來源于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觀點,費爾巴哈在宗教問題的研究上首次提出是人創造了宗教,他一針見血的指出黑格爾唯心主義所倡導的宗教創造人的荒謬性。費爾巴哈不僅指出宗教的產生實際上來源于人類心理恐懼社會現實的境遇,試圖用宗教來麻痹自身,渴望從宗教中得到心理安慰,認為尋找宗教根源的突破口應從世俗社會開始;而且他否認神的存在,認為人們信仰的上帝是虛假的意識。費爾巴哈把宗教看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2,只是單純指出了宗教來源于精神領域,并未深入到社會實踐。正是因為他缺乏對實踐的理解,才無法意識到是因為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和科學的滯后導致宗教始終是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工具。
馬克思對此進行批判,“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3,馬克思從人出發透析宗教產生的根源,他認為是國家和社會自身導致了宗教的形成。馬克思指出只有無產階級激發革命意識,用手中的武器才能夠消滅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他強調將宗教產生的上帝觀念問題看作是人類社會的世俗問題時才能夠消滅猶太教,將國家從宗教中解放出來?!霸谖覀兛磥恚诮桃呀洸皇鞘浪转M隘性的原因,而只是他的表現”4。馬克思正是研究了宗教幻想對人們思想的侵蝕和毒害,才使得他從對宗教的批判轉向對政治批判?!坝谑菍μ靽呐芯妥兂蓪m世的批判”5,馬克思認為宗教世界的秘密在于世俗社會,要實現消滅宗教的目的,必須改造世俗社會,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創造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宗教的批判促使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形成,使得馬克思對人類解放理論的探索更進一步。
(2)政治解放的實現形式確定為國家
馬克思在《萊茵報》擔任主編時,現實問題的頻繁產生促使他意識到了黑格爾國家觀的虛幻性,并越來越對法和物質利益的關系感到困惑。由此對這一困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探索并揭示了國家和法的本質。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理念和人的理性對國家和法起作用,法律保障人的普遍權利不受侵害,但是實際上法律卻被特權階級用來當作維護自身私利、謀取物質利益、壓迫底層群眾的工具。當時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批判、對黑格爾哲學唯心主義立場的批駁,對其唯物主義立場的確立,深深觸動了馬克思。使得馬克思深刻認識到黑格爾法哲學的實質錯誤。馬克思在研究中指出黑格爾法哲學顛倒主客體的關系,將現實世界的國家看作是國家意識和國家精神的產物。由此,馬克思從唯物史觀的立場出發闡述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一論述。明確指出國家和法的本質并不是理性和絕對精神,他所代表的是經濟關系,他認為是經濟影響了法的關系;并揭示了國家是統治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實行統治這一本質,國家是所有政治問題的核心表現,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國家成為資產階級利益沖突的表現平臺。
馬克思所談及的人類解放必然與政治解放相聯系,人類解放的意義是與政治解放相對應而言的。但是政治解放并不是最終的解放,它只是特定階級實現的解放,并未完成人類解放這一艱巨的任務,具有巨大的歷史局限性。政治解放僅僅只是將人從宗教中解放出來,但并未真正形成人類正確的信仰,人仍然信奉宗教,宗教在市民社會中表現為利己主義,始終陷入異化的情形中,無法實現自由自覺的本質,更無法實現對人類解放的追尋?;诖?,馬克思清晰的認識到政治解放的根本局限性和片面性,指出只有實現人類解放才可實現最終的解放。
二、經濟解放為人類解放提供物質前提
(1)經濟解放以生產方式的辯證運動作為歷史發展的基礎
生產方式的辯證關系運動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運動對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作用。馬克思認為只有正確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才能夠全面把握社會生產、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從而實現經濟解放的目的。
社會的發展始于生產力,生產力較生產關系而言更加不穩定,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之中,相比生產關系則呈現出更加平穩的狀態。正因如此,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原有的生產關系不能隨著發達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因此就表現出阻礙生產力的狀況。同時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時候,則對生產力起積極作用,擔當生產力發展的形式??v觀社會的發展,馬克思認為正是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才使得具有新生產力的先進階級沖破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尋求經濟解放之路。他們倡導實行革命運動,
選擇暴力的方式反抗壓迫剝削人們的政權,倡導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為建立新的生產關系和發展發達的生產力開辟道路。但不可否認的是資本主義時期發達的生產力和工業革命的開展,為經濟解放創造了時機,并為人類解放提供與創造了豐富的資源和經濟基礎,并走向未來;也正是由于生產方式之間的矛盾變化使得無產階級必須推翻資產階級政權,追求更高層次的人類解放。這也就使得生產力、生產關系與經濟解放之間的密切關系促進經濟解放的實現,更肯定了經濟解放是人類解放所必須開拓的領域和必不可少的解放層面。
(2)經濟解放以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作為最根本條件
實現經濟解放必須要廢除資產階級私有制。馬克思在《宣言》中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向世人宣告:“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句話:消滅私有制?!?
消滅私有制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人們只有在為社會生產豐厚的物質資源之后才能實現這一目的。恩格斯指出“只有創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后,才能廢除私有制。”7這句話不僅表明私有制的廢除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也闡明了廢除私有制所必須的實現條件。馬克思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出發指出了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他認為只有生產力不斷進行根本變革才能夠彰顯其決定作用,起到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積極成果。消滅私有制依賴高度集中的物質力量,只有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水平不斷增長,才能為人類社會創造更大的財富和資源,生產力發展最直接導致的結果便是社會由地域性存在轉變為世界歷史性存在,世界間的普遍聯系逐漸使人們擺脫了貧窮和極端貧困化的現象,為私有制的廢除創造了初始條件。在生產力的促進下,人類由單一的孤獨的發展擴展為世界性的人類交往和發展,為消滅私有制創造了人力基礎。兩者都為生產力的高度發達積蓄力量,私有制的消滅必須得益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最終才得以實現經濟解放。
總之,馬克思的經濟解放與生產力、生產關系密切聯系,體現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客體向度,社會的發展必須依靠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創造并發展強大的社會力量,使得經濟解放這一現實的運動為人類解放提供物質前提和基礎,使人類的全面解放獲得在經濟領域的徹底解放。
三、勞動解放為人類解放釋放主體動力
(1)勞動解放以揚棄異化勞動為旨在動力
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馬克思認為人們自身本應所具有的高度自覺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生產和發展的過程中成為了異化勞動。異化勞動將人同人的關系徹底改變為物同物的關系,個體在社會中生存所具有的本質屬性也成為了維持自我存活的工具。
在費爾巴哈“類本質”學說的影響下,在對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研究時,馬克思發現勞動的異化實際上就是工人異化的表現。工人的異化表現在工人與商品、工人與生產過程、工人與自身、工人與工人四者的異化上。在勞動過程中,具有自我決定性的勞動被異化為非自身、替他人的勞動,失去了自主性;工人越勞動自身越貧乏;逐漸失去自身價值、變成附屬的、異己的存在。正是在對異化勞動的分析中馬克思得出,揚棄異化勞動是實現經濟解放的根本動力,通過對異化的揚棄使人的本質得以實現,讓人們真正支配自身力量,同時要實現人類解放,就必須對人類解放的主體“人”實行勞動解放,這樣才可以為人類解放釋放更多的動力,積蓄充足的革命動力。實現這一目標最主要的是消滅私有制,揚棄異化勞動以消滅私有制為表現形式,同時也要正視異化勞動為社會的發展帶來的資金和豐厚的物質力量。正是在私有制的作用下,資本家極度享受利益帶來的滿足,謀取利益的欲望不斷增長,才得以擴大了資本主義社會世界化的范圍,加速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發展的速度,為人類的解放提供了夯實的物質基礎。
(2)勞動解放以人的本質復歸為目的
馬克思認為人類解放最終要實現個人對自身本質的擁有,實現對人的本質的真正把握,便在這一領域投入了大量精力。馬克思得益于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研究,但他的觀點具有明顯的局限性。費爾巴哈雖然承認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但是他卻認為人的本質是精神、理念、意志等物。這一理解就造成了人的本質概念的偏失,在這一階段中費爾巴哈忽略了實踐對人的本質產生的作用,因此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質只能置于抽象觀念下。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觀念進行批判,馬克思強調“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8。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將人的本質與社會關系詮釋為:人的本質被一定的社會關系規定,又最終歸根于社會關系這一整體概念,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中的個人又構成了社會關系的總和。從費爾巴哈單一的、抽象的理解人的本質的共性到馬克思將人的本質的概念上升至思維中的具體,從而使人的本質成為共性與個性的統一。這一思想的形成使馬克思真正踏入了實踐唯物主義領域,也證明了只有人們實現對自身本質的正確把握,才能夠促使人們釋放更多的革命動力,才可追求更高的解放目標,向人類解放的道路闊步前進。
四、人類解放的價值歸宿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過程中,創立了唯物史觀,得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并更加深入具體的闡述人類解放是在每個人自由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的解放。
馬克思認為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才能得以真正實現。
并認為正是由于實踐的作用,才能不斷找尋人類解放的路徑。實踐使得人類與動物徹底區分開來,人們同樣是在實踐活動中實現對自然的改造,滿足自身發展。馬克思正是從唯物史觀出發,以經濟實踐的立場批判了資本主義剝削工人的實質,揭露了在私有制現象下異化勞動的本質,從而得出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人的全面發展受到的拘束和限制,“異化的物對人的全面統治”。9
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不斷發生的種種現象不再出現,異化現象被具有個人意識的勞動所代替,人們可以有目的的選擇自身喜愛的工作;人的力量也不再弱小,人擁有復歸自身的力量,不再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出現,這時人類解放才能不斷順著實現路徑前進。在共產主義社會,被動性、強制性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分工被消除,人們受制于分工的狀況也被徹底擺脫,使得人們在生產技能上得到了解放,人們可以掌握不同單位的生產技能,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自由流動。同時,只有到達了共產主義社會人們才能夠享有大量的自由時間,享受由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的科技發展的極速性,極大縮短了人們的勞動時間,使人們能夠獲得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時間,從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總而言之,從唯物史觀立場對馬克思關于人類解放思想領域的解讀深化了人類解放的多層次意蘊,本文特別從實踐領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規律等立場出發,從政治解放、經濟解放、勞動解放方面剖析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人類解放是一項多領域、多深度、多層次的解放,必然包含政治解放、經濟解放、勞動解放等多方面的解放,并與人類解放構成了深刻的邏輯關系。
作者簡介
黃愿萌,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遼寧撫順,郵箱:1136767156@qq.com。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3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4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4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