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懷
摘要:現階段,隨著我國整體經濟的穩定且高速發展,我國農業經濟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其養殖業的規模也得到了明顯的擴張,尤其是養豬業,一直是我國養殖業的關鍵組成部分,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還能夠幫助豬農提高他們的經濟利益。在養殖生豬的過程中,一旦在豬身上發生相應的疾病反應,就會對豬的正常發育和生長造成嚴重影響,從而影響其出欄等,進而造成豬農利益嚴重損害。在豬所患的疾病中,疝氣是非常常見的,換句話說,疝氣是養豬過程中最常出現的一種疾病。怎樣能夠有效控制疝氣的發生,以及豬患疝氣后怎么治療,已成為當前養豬業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主要介紹豬疝氣病的病因、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以期為廣大同仁提供一些建議,降低該病的發生率。
關鍵詞:豬疝氣病;病因;臨床表現;手術治療;預防方法
引言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豬肉及豬產品的需求量和質量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在生豬養殖過程中要按照高標準、高要求進行飼養。然而,生豬在生產養殖過程中豬疫病的發生仍是阻礙生豬養殖業發展的重要性制約因素。在生豬養殖疫病中,疝氣是豬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豬疝氣也被稱之為赫爾尼亞病,主要包括臍疝、腹股溝陰囊疝和外傷性腹壁疝三種,前兩者大多以先天性為主,常見于仔豬,后者為后天性疝,常見于各個年齡的豬,養殖場戶要密切留意。活豬發生疝氣癥狀后,若是不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合理的治療處理,病情就會加重,甚至是死亡,這就會導致豬農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對豬疝氣的主要類型和特定的癥狀進行研究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還要有針對性提出豬疝的主要治療計劃,從而達到有效治療豬疝和避免進一步惡化的目的。
1、豬疝氣病的病因
1.1臍疝
臍疝俗稱疝氣,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原因引起的臍孔沒有完全閉合而形成腹膜腔孔,腸管從腹腔脫落形成囊腫樣突起物。隨著仔豬的不斷生長,疝孔越變越大,腸道的脫垂增加,脫垂腸管中海包含糞便等,產生重力對腹壁造成壓力,并使臍部的腹壁松弛,囊腫逐漸增加。其原因是斷臍不當、扯破臍孔或斷臍端過短或腹部突然受壓造成。
1.2腹股溝陰囊疝
它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由腹部器官,主要是小腸,通過鞘管進入鞘腔,可將該病分為先天性與后天性兩種類型,多為單側性。先天性腹股溝陰囊疝是由一個較大的腹股溝管環引起的,通常發生在出生時或出生后幾個月內;后天性腹股溝陰囊疝主要是由腹部壓力突然增加導致的。其原因主要是胎兒睪丸下降過程中遺留的腹股溝環,腹股溝環太大、沒完全閉合或腹壁壓力突發性升高造成的。
1.3腹壁疝氣
一般是因為鈍力撞擊腹壁,致使腹壁肌肉或筋膜出現破裂。多數是因為沒有為母豬縫合腹膜、肌肉或是縫合不牢所致,或因母豬分娩時過度的腹壓造成腸管落入皮下形成包囊突起。其病因主要是斗傷挫傷、手術縫合不牢固、假結滑結松動、母豬閹割等一系列行為所致。
2、臍疝臨床表現及手術治療方法
2.1臨床表現
臍疝常見于仔豬,由于臍孔閉鎖不全,在劇烈活動下導致仔豬腹腔內壓增大,促使局部腸管掉落臍部皮下,最終導致臍疝的發生。患病豬的臍部,腫脹明顯,呈半圓形,大小如同雞蛋,有的能夠達到拳頭般大小。質地非常柔軟,并有熱痛癥狀,聽診腫脹位置有腸蠕動音。病豬腸管沒有在臍孔中嵌閉的情況下,其反應不明顯,但是如果腸管在臍孔中嵌閉,則會導致出現腫脹現象,質地較硬,同時病豬會出現腹痛及嘔吐等癥狀。
2.2手術治療方法
手術前,對病豬禁食1d,手術期間對病豬呈仰臥姿勢做好保定工作,將手術部位被毛剪掉,做好清潔和消毒工作,并注射1%普魯卡因10ml實施浸潤麻醉。手術人員持手術刀縱向切開皮膚,應避免對其陰莖和腹膜造成損傷,合理保存疝囊。手術人員用手將腸管推入腹腔內然后立即內翻疝囊,沿疝囊環用縫線進行間斷內翻縫合,將多余的腹膜和囊壁切除掉。對手術部位進行徹底的清潔,然后撒適量的青霉素粉消炎,最后對皮膚進行結節縫合,如病豬為嵌閉性臍疝并且腸管和腹膜出現了黏連的現象,需要使用外科手術刀刀尖切小口,然后將食指伸入采取鈍性剝離,最后按照上述方法操作即可。
3、腹股溝陰囊疝臨床表現及手術治療方法
3.1臨床表現
腹股溝陰囊疝常見于小公豬,公豬腹股溝管大,小腸極易脫落到陰囊內導致發病。患病豬會出現一側陰囊增大的現象,也有的呈兩側陰囊增大,腹部增大的情況下,病情加重,觸摸病變部位,可以摸到疝內容物及睪丸,硬度不同,提起病豬的后肢,可以發現陰囊縮小至正常狀。部分豬演變為嵌閉性疝,腸管和囊壁出現黏連現象。
3.2手術治療方法
一般性陰囊疝手術治療過程中,采取左側臥姿勢保定病豬,針對陰囊手術部位,做好清潔消毒工作。手術過程中,手術人員右手持刀,左右握住病豬睪丸促使其底部充分暴露,然后使用手術刀鈍性剝離鞘膜與陰囊皮膚,完成剝離之后握住病豬睪丸按照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將腸管重新放入腹腔內。剝離位置呈麻花樣之后停止操作,在病豬腹股溝環出位置進行縫合,纏繞1圈后結扎。最后在結扎下方1cm的位置隔斷,并使用碘酊消毒。通過這樣的方式,成功將睪丸摘除,并且能夠避免腸管脫離到鞘膜腔外面,然后再摘除另一側的睪丸即可。
4、外傷性腹壁疝癥狀及手術治療方法
4.1臨床表現
外傷性腹壁疝常見于小母豬,小母豬在遭受外界鈍性暴力的刺激下,就極易導致發病。常見的有:軟腹壁遭受沖撞、踢打,皮下肌肉出現破裂,腸管脫落至皮下,最終引發外傷性腹壁疝。觀察患病豬,可以發現其受傷腹壁上有明顯的腫脹現象,呈橢圓形,大小不一,有的呈拳頭般大小,有的則呈小西瓜般大小,質地較為柔軟。腫脹位置接線明顯,有輕度熱痛,按壓病豬的腫脹位置可以將其中的內容物還原到腹腔當中,可發現腫脹位置減小,觸診可以發現病豬的腹壁肌肉有破裂口。
4.2手術治療方法
在對病豬進行手術之前,需禁食1d,有效減少腸道內容物,為手術的開展提供便利。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對病豬呈仰臥姿勢做好保定工作,將手術位置被毛清理干凈,然后做好清潔和消毒工作,消毒藥物可以選擇使用75%酒精,然后肌注1%普魯卡因實施浸潤麻醉。手術人員使用手術刀將疝囊沿著疝頸切開,要保證動作輕柔,避免損傷疝內容物,將剝離的黏連腸管推入到腹腔當中。如腹腔黏連較為嚴重不易于剝離,則需要將多余部分剪掉,一般情況下,可以將其和人表面的皮膚以及皮下組織等同時剪掉。然后整理疝頸周圍的腹膜,并使用縫線間斷縫合。使用手術刀橫向切開疝環兩側的腹直肌前鞘,采取橫行褥式將下筋膜片縫合到上筋膜片下面,應保證兩片相互重疊3cm,完全縫合之后及時進行結扎,接著對上筋膜片邊緣和下片表面進行連續縫合,在縫合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好縫合深度,避免損傷病豬的內臟器官。如無法將腹膜從疝環筋膜層下剝離出來,可以對筋膜層和腹膜層進行重疊修補,最后在創口內撒施青霉素粉,最后對皮膚進行結節縫合即可。
5、結束語
綜上所述,豬養豬行業是農村區域關鍵性牲畜產業之一,作為農村區域關鍵性經濟來源的一種,作為促使地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性保障之一。但是,農村區域養殖的環境相對較差,養殖人員疾病預防和治療能力相對較差,部門需要重視對農村的宣傳和扶持,重視消毒工作,對喂養工作進一步優化,提升疾病防治工作,確保在疾病出現的第一時間內,可妥善解決,確保生豬能健康成長。上文通過實例分析豬不同類型疝氣的癥狀及手術治療方法,旨在幫助病豬更快恢復健康,減少損失。
參考文獻
[1]歐建葵.豬疝氣的診斷與手術治療方法[J].鄉村科技,2018(22):108-109.
[2]葛明星,李永強,劉建華.豬臍疝發生與治療[J].吉林畜牧獸醫,2017 (0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