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社區矯正越來越受到國家與社會各界的關注,女性社區矯正對象也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中規定需成立專門針對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的方法,這進一步說明了其特殊性,本文作者通過訪談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分析出其犯罪動機是由于知識欠缺、法制觀念淡薄、財物獲取不當等原因,多為被動型犯罪,主觀惡性不大。且由于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心理以及身體承受能力差,情緒波動大,社會融入更加困難,社區矯正工作者需要根據其特殊的心理以及生理狀態來制定矯正策略。
關鍵詞: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社區矯正
在中國,社區矯正作為主要的非監禁刑罰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1]。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實施,法案中明確提出要有專門針對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的方法[2]。我國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由于其生理上的柔弱性和心理上的脆弱性,其有區別于男性社區矯正對象的特殊性[3],她們在矯正過程中存在著特殊困難[4]。社會工作將女性社區矯正對象歸類為特殊社會弱勢群體之一,在實務開展的過程中重點關注女性服刑人員的特殊心理、生理和社會發展需求[5]。
1.相關概念界定
在我國,官方確定的社區矯正定義為:社區矯正是與監禁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是指將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6]。
2.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特殊性分析
2.1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特殊的心理狀態
2.1.1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心理承受力弱
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相較于男性而言較為敏感,情緒波動較大,更不易接受自身犯罪事實,她們承受著較大心理壓力,容易出現急躁、易受挫、自卑、消沉等不良情緒[7],不利于其社會融入。
2.1.2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心理防備強
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相較于男性社區矯正對象而言防備心理較強,她們在心理矯正過程中常常表現出排斥與不信任,她們對心理醫生的不信任感致使其不愿接受心理干預,無法得到心理醫生的有效幫助,加之自身心理調節能力有限,消極悲觀的心理情緒無法排解,最終導致出現心理問題[8]。
2.2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特殊的生理狀態
女性有著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結構,其在一生中要經歷月經期、孕期、絕經期等男性無法體驗的特殊生理變化時期[9]。且由于女性的特殊生理結構和內分泌,她們更容易出現焦慮和抑郁情緒[10],這些因素較難進行人為控制,都是由女性自身特殊的生理結構所導致。
2.3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特殊的犯罪動機
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多屬于過失犯罪、被動犯罪、激情犯罪,主觀惡性不強[7]。女性社區矯正對象主要的犯罪原因有經濟原因、情感原因與法律知識欠缺和法制觀念淡薄等幾大類。
2.3.1知識欠缺與法制觀念淡薄導致犯罪
經研究發現X市中,近五年來因詐騙以及非法經營而被判處緩刑的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大多文化程度較低,她們的學歷普遍處于初中及以下水平。當訪談中問及為何犯罪時,許多女性社區矯正對象表示她們在被抓捕前并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違反法律。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從未接受過完整的法制教育,法律意識淡薄,尤其是未成年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她們很多情況下是被動的卷入了這些案件之中。
“我初中就輟學了,許多公司因為我年紀太小不收我,只有A公司收我做會計,還有專門的師傅帶我,我在那里做了兩年沒想到最后因為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而被抓,我真的什么都不懂,就是跟著師傅做,感覺自己很冤枉,要是我多讀點書就好了。”
“我們家從小就窮,家里除了我還有兩個弟弟,父母重男輕女觀念很重,他們認為女生讀書沒有用,反正都遲早是要嫁人的,所以便不讓我讀書,不僅如此父母還讓我供我的兩個弟弟上學,我沒文憑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我朋友說他那里薪水高而且不累,所以我就去他那里工作了,直到被抓之后我才知道這叫網絡詐騙。”
2.3.2經濟原因與情感原因誘發犯罪
部分女性由于對物質的追求而誘發詐騙、賣淫等違法行為,她們對財富的渴望與自身實力不匹配最終失足。部分女性由于對養家糊口的需要而被迫求生,通過銷售違禁品來支撐家庭開支。情感因素誘發犯罪主要由于因為情感陷入與受挫后無法排解導致傷害事件發生,或是長時間受到壓迫而導致的發泄型傷害。
“我們家有兩個小孩,全部的生活來源就是我與丈夫的夫妻店,因為要養育孩子不得不售賣一些利潤高些的商品,沒想到因為這個被抓,派出所的民警說我們銷售有毒有害食品。”
“我實在不能忍受丈夫在我懷孕期間出軌,心里的苦悶沒有辦法排解,我在他手機上裝了定位。那天發現我丈夫又去找情人了,氣急攻心便拿刀桶了他,我真的非常后悔,不知道孩子長大會怎么看我這個母親。”
2.4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特殊的社會融入
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心思細膩且較為敏感,被判處刑罰后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易感受到排斥[11],此類排斥分為社會排斥與自我排斥。在訪談中,多名女性社區矯正對象表達出了這種強烈的自我排斥與羞恥感導致其不愿在自身社區里進行矯正。大量女性社區矯正對象表示感受到了與社會的隔閡與脫離,這進一步加劇了其自我封閉,阻礙了她們社區融入的步伐,也使其再社會化屢屢受挫。
“從公安局里出來后感覺大家就不拿正眼瞧我,我感覺在這里都待不下去了,因為這個事我換了幾份工作,總是擔心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我,我真的挺害怕走在路上被別人認出來或者指指點點,每次想到這些我就晚上睡不著覺,真的很后悔也很傷心。”
3.矯治策略
3.1普法認知是前提
面對許多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存在法制觀念淡薄以及法律知識稀缺等問題,應當提升其法制意識與法律素養,進行認知普法教育。讓其認識到自身行為的有害性與違法性,對其偏差與錯誤性認知進行矯正。應當堅持集中原則與個別化原則相結合,廣泛開展普法課堂,提升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的法律意識。對于集中教育中出現的個別無組織紀律、無視法律的社區矯正對象,應當開展個別化教育,提升其法制意識。
3.2心理輔導穩狀態
心理矯治工作應當從多角度多維度入手,一方面提升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的情緒穩定性與適應性。入矯后,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將面臨許多適應性問題與社會融入困境,這些現實困境易引發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社區矯正工作者可以傳授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穩定控制情緒的辦法幫助她們控制此類不良情緒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另一方面,許多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的不良情緒都是由于認知偏差所導致,社區矯正工作者應當了解女性社區矯正對象不良認知的根源,幫助其糾正錯誤認知。社區矯正工作者應當注重運用同理心、接納、尊重等社會工作技巧,耐心幫助社區矯正對象糾正錯誤觀念,提升其認知水平,穩定其情緒狀態。
3.3適應訓練促融入
許多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由于自身技能不足,文化水平不高無法在社會上尋求到滿意的工作,回歸社會后易重操舊業造成二次犯罪。社會工作者針對由于工作原因回歸社會受阻的女性社區矯正對象進行幫扶時,可以一方面幫助其提升個人技能與文化素質以謀求更高層次工作崗位,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講座或談話的形式改善部分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對于工作要求與自身能力的錯誤認知,幫助其尋求到與其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付立華.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社區矯正與和諧社區建設[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04):125-128.
[2]王恬恬.社會工作介入女性社區矯正工作的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20.
[3]曹穎.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社會支持網模式研究[J].犯罪與改造研究,2017(03):47-51.
[4]邢紅枚,劉一珂.社會力量在女犯社區矯正機制建設中的作用[J].凈月學刊,2016(03):102-106.
[5]熊貴彬,王夢一.司法社會工作介入女性服刑人員情緒管理研究[J].犯罪與改造研究,2020(03):49-57.
[6]陳姝宏.社區矯正對象再社會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4.
[7]譚飄.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7.
[8]毛鏡澄,楊婧.社區矯正中女性罪犯“再社會化”研究[J].法制博覽,2016 (21):44-45.
[9]劉蘭娟,司虎克,劉成.國際瑜伽研究演進脈絡與前沿動態的體育競爭情報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02):105-113+125.
[10]陳美玲,張會然,蘭光華,杜向東,陳文.原發性失眠患者生活質量及危險因素的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45(06):1071-1073+1091.
[11]佟向杰.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的特殊性及社會工作的介入[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4):100-101.
姓名:徐倩如,1998年11月16日,女,漢,籍貫:江西豐城,研究生學歷,職稱:助教,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單位: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