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要】目的:探究在腦卒中患者居家護理中采用“互聯網+健康”模式進行延續性護理,對其病情恢復的影響。方法:從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且已康復出院的腦卒中患者中隨機選取110例,采用雙盲法將其分成兩組,各55例,為對照組實施常規出院指導,為觀察組患者實施“互聯網+健康”延續護理干預,經6個月干預后,采用腦卒中患者專用生存質量量表(SS-QOL)對兩組患者生存質量進行評估比較;采用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對兩組患者自我行為評分情況進行比較。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各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互聯網+健康”延續性護理模式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居家護理中,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治療依從性,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改善生存質量。
【關鍵詞】腦卒中;互聯網+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生存質量;延續護理;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DOI】
在臨床上腦卒中屬于高發性疾病,當前我國腦卒中患者正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長,有研究顯示,腦卒中發病人數每年可高達250萬,其中死亡人數160萬,占比64%,存在不同程度肢體障礙者占比約為38%,經濟負擔高達400億元[1],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嚴重經濟壓力。腦卒中患者在醫院期間經過醫護人員積極治療與精心護理后,病情穩定,但由于該病癥病程較長,康復治療需延伸至院外,是一個連續、長期過程。因此,在網絡時代,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延續護理模式進行優化,為患者提供一個可隨時交流、咨詢的健康管理平臺,有助于增強患者疾病認知度,提高院外治療依從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且已康復出院的腦卒中患者中隨機選取110例,采用雙盲法將其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例。對照組中女患24例,男患31例,平均年齡(59.14±5.33)歲,觀察組中女患27例,男患28例,平均年齡(58.57±5.2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
納入標準:(1)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2)滿足《中國腦血管防治指南》中腦卒中相關診斷要求;(3)生存時間在1年以上;(4)出院時哥斯拉評分>8分。
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疾病史;(2)合并認知障礙;(3)意識不清;(4)生命體征不穩;(5)合并嚴重視力、聽力障礙。
1.2 護理方法
為對照組患者實施電話隨訪、上門訪問等常規院外護理;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實施“互聯網+健康”延續護理,內容如下:
1.2.1住院期間延續護理
協助安裝:待患者病情穩定后,由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及其家屬在移動設備上安裝延續護理APP,指導其將患者基本資料填寫齊全,綁定責任護士,并教會患者或家屬APP的使用方法。
健康咨詢推送:通過APP向患者及其家屬推送在院治療期間飲食、安全、輔助檢查、注意事項等相關健康信息,通過此方式對患者易遺忘、健康教育不規范、護理人員工作繁忙等問題進行優化和完善。
1.2.2院外延續護理
編制院外護理計劃: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病程、病情、出院時健康狀態編制院外護理計劃,以生物鐘為線索,在APP中用語音或文本形式定時提醒患者服藥、飲食、注意事項、康復鍛煉等,并設置咨詢選項,方便患者隨時通過APP與醫護人員取得連續,咨詢問題,實現護理延續。
康復指導:科室醫護人員可自行錄制腦卒中患者居家康復視頻,通過APP以圖文、視頻、動畫等形式推送給患者,對患者康復訓練內容、正確方法進行指導,并且APP每日定時提醒患者進行康復鍛煉。
健康評估:護理人員可定期通過APP為患者推送腦卒中??圃u估量表,包括自理能力評估量表、生存質量評估量表等?;颊咄ㄟ^移動終端收到量表后,按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填寫,護理人員通過服務器查看患者填寫內容,并對其院外恢復情況進行評估,進而制定個性化護理措施。
健康管理:在“互聯網+健康”護理模式下,患者可每日在APP上記錄血壓、體溫、脈搏等數據,系統會根據患者所記錄的數據,進行統計以折現圖的形式展現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并給予閾值警告,提高患者自我監測意識。
即時答疑:在院外康復期間,患者可通過APP以語言、圖片、文字等形式向醫護人員表達疑問,進行實施咨詢。責任護士通過咨詢數據與健康檔案及時予以針對性解答。
1.3 觀察指標
1.3.1生存質量評估標準
采用SS-QOL量表評估患者生存質量,該量表共包含工作能力、自理能力、語言能力、家庭活動、社會活動、運動、上肢功能、體能、視覺、思維能力、情緒、性格等12個維度,共49個條目,均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滿分為49-245分,評分越高,患者生存質量越好[2]。
1.3.2自我管理能力評估標準
采用腦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定量表,該量表包含用藥管理、日常生活起居管理、疾病管理、情緒管理、飲食管理、社會功能人際管理、康復管理七個維度,共51個條目,均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滿分為51-255分,評分越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3]。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n%)表示計數資料,并分別用t、X 2進行檢驗,組間差異值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存質量評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2.2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3 討論
腦卒中發病急,病情進展快,具有致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征,在臨床上,腦卒中患者恢復到理想狀態,不僅需在院治療,還需較長時間的院外恢復,因此在患者出院后的延續護理,對其病情康復也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現在臨床上的常規健康教育多為口頭講授、圖片、文字等形式為主,延續性不強,且無法滿足患者多元化需求,受護理人員工作繁忙、早期出院理念及老年患者認知能力差等因素影響,宣教知識不易理解,且院后患者依從性差,居家護理效果不佳。“互聯網+健康”理念在延續護理中的應用,護患可通過APP相互進行信息反饋,同時護理人員可定期為患者推動延續護理指導及相關康復知識,調動護患溝通積極性,讓患者在院外也能接受專業指導,提高其鍛煉積極性與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劉啟雄等[4]研究結果相符。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互聯網+健康”的院外延續性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遵醫行為,同時讓護理人員及時了解患者病情恢復情況,有針對性進行健康管理干預,有助于促進患者病情康復,改善其生存質量。這在龐漢萱等[5]研究中也有體現。
綜上所述,將“互聯網+健康”延續性護理模式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居家護理中,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治療依從性,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改善生存質量,具有臨床推廣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苑婷,王利軍,劉靜.互聯網+中醫特色延續性護理對首發中青年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的應用研究[J].哈爾濱醫藥,2020,192(2):70-71.
[2]鄒慧華,謝麗玉,林立.微信平臺在康復期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16(20):137-139.
[3]余紅雨,錢榮,楊帆,等.微信平臺在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中的應用[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9,40(4):142-143,153.
[4]劉啟雄,楊波,賀菊芳.”互聯網+”健康教育在腦卒中患者居家康復訓練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健康教育,2020,36(9):841-844.
[5]龐漢萱,李姣珍,葉紅英.延續性護理在提高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及改善心理狀況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13):246-24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