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
史載,西晉開國元勛羊祜有個習慣,凡是他為謀劃軍國大事而寫的底稿,他都一律焚毀。這樣既可保密,又不致炫耀自己。他推薦了許多賢能之士入朝,卻從不標榜自己的舉薦之功。何故如此?用他的話說:“拜爵公朝,謝恩私門,吾所不取也。”意思是說:選賢任能是國家的事情,不能讓被選者感激私人。從此,“公恩不私謝”成了一句名言,也成了中國官場上有識之士的一種美德。
和羊祜相似的還有明朝薛瑄。薛瑄清廉律己,為官正直。他從山東提學僉事提升為大理寺少卿時,曾得到大太監王振一臂之力。可薛瑄升官后,對王振毫無謝恩的表示。大臣楊士奇提醒他去拜訪下王振,薛瑄正色道:“拜爵公朝,謝恩私室,吾不為也。”不僅如此,眾官議事,王振一出現,公卿紛紛下拜,獨有薛瑄挺直了腰桿不屑奉承。
公恩無須私謝。因為,公權是人民給的,不論誰來做具體執行人,都代表的是公家,不是哪個人的恩賜,倘若把自己進步的功勞記在某一個領導身上,顯然是感謝錯了對象。當然,有些領導干部在黨員成長進步的道路上確實給予了一些關心和幫助。但要知道,這主要只是黨組織賦予他的責任,不是其個人的私恩施舍。若真要感謝的話,就把這些溫暖和提攜轉化為干事創業的不竭動力,以優異的工作業績來報答黨和人民的關懷和信任,這才是真正的“感恩”。(摘自《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