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18年來,“老兵”帶領鄉親們已為家鄉種下200多萬棵樹。“老兵”名叫張連印,今年76歲,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少將軍銜。他戎馬一生,本可以選擇安度晚年,卻飲風咽沙、傾盡所有,身患癌癥仍植樹不已,在家鄉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綠色長城”。
“為黨和人民做事不覺得辛苦,反而很快樂”
2003年,山西省左云縣,張連印退休后返回家鄉。出人意料,卸下鋼槍的張連印竟扛起了鐵鍬。這位從張家場村走出的軍隊高級干部,退休后要回鄉種樹。
鄉親,在張連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歲時父親去世,6歲時母親改嫁,撫養他長大的奶奶爺爺也在他13歲和16歲時相繼去世。“吃百家飯、穿百家衣,我才能長大,鄉親們對我的恩情一輩子也忘不了。”他記得,小時候有時窮得連鞋子都沒有。
退休那天,張連印認真地對老伴說:“我是退休了,沒職務了,可我的黨員身份還在,這是我一輩子的職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是我一輩子的義務。” 張連印的家鄉左云縣張家場村,位于毛烏素沙地邊緣地帶,屬于京津風沙源治理區。全村土地超過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風起沙揚。幾十年過去,鄉親們雖然從原先的土坯房搬進了磚瓦房,但光禿禿的荒山野坡卻沒有改變。“綠化家鄉、造福鄉親,就是我‘人生最后一個戰場。”
但,創業的艱難始料未及。左云土地貧瘠,樹木成活率低。第一年,張連印從右玉買了1萬棵樟子松苗,結果第二年全死了;再栽,6000棵樹,又死了……
“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來就栽活了?”“發小”胡萬金,看著他氣不打一處來。樹全死了,老漢傷心了,但更不甘心。他購書自學,上門請教專家,還跑去外地的林場學習,每遇到一個會種樹的人,就拉著人家打破砂鍋問到底。
栽了死、死了再栽……和他一起回鄉種樹的妻子記得,種樹的頭幾年,臉和耳朵常常被風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腫得老高,有時水泡裂開,鮮血就順著嘴唇流下來。一次大女兒回鄉看望,竟沒認出迎面走來的父母,看著被風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兩位老人,心疼得直流淚。
而張連印有自己的“苦樂觀”:“我種樹,為黨和人民做事不覺得辛苦,反而很快樂。”
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山坡上,張連印干完活便席地而坐,講起話來中氣十足。很難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線上。2011年,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張連印只說了句“冷靜面對,科學治療”。手術前,他默默地把這些年種樹欠下親朋的錢一一還清,甚至去照相館拍好了遺照。只是,樹還沒有種完。手術后的張連印實在等不及,第二年正月就拉著妻子回鄉了。
一如往常,他們沒有找人接送,老兩口從石家莊坐火車睡一晚,早上五點多到大同,又坐客車到張家場村。
“要是我不回來,這攤事就散了。”他壓根兒沒有想過自己的身體,滿腦子都是種樹。回到植樹的基地,張連印立馬裝上樹苗和鐵鍬,坐著他的“專車”上山了——這輛不到5萬元買來的面包車,6年間跑了近20萬公里,“拉工人、拉工具、拉樹苗,出溝入嶺,都是他那車。”左云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池恒廣說。
左云縣的綠蔭不斷擴大,他體內的癌細胞也在瘋狂生長。2014年,他的肺癌出現骨轉移。這次,住院一個月后,他又一次回鄉種樹了。“癌癥要科學治療,種樹也要堅持到底。”張連印堅定地說。有人說,何必這么較勁?可軍人出身的張連印就是這樣,一如他的微信簽名:堅強、堅韌、堅毅——
如今,植樹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他帶領鄉親們為家鄉種下200多萬棵樹。
“30年是我的‘目標,種樹要種到88歲!”張連印說,“每天和樹打交道,和老百姓在一起,心情好身體就好。”在他的帶動下,山西省左云縣林木覆蓋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現在的45.03%,增長了6.43個百分點,張連印被群眾稱為“綠化將軍”。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