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云星
摘 要:針對上海圖書館和中國索引學會主辦的以“積淀與超越:數字人文與中華文化”為主題的數字人文年會的會議內容進行梳理和總結,以便為相關人員提供借鑒。根據與會專家的報告內容進行分類、歸納和闡述。報告內容包括數字人文研究的前沿、數字人文在中華文化中的應用、數字人文基礎設施的建設三方面。報告內容揭示了數字人文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此次年會為國內外數字人文領域專家學者開展思想交流和成果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這不僅有利于開闊視野,學習數字人文先進理念和方法,了解最新的數字人文成果,而且也有利于加強合作和探索,進一步推動數字人文領域的研究和實踐發展。
關鍵詞:數字人文;中華文化;會議綜述
2020年10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圖書館舉辦了數字人文年會。會議由上海圖書館和中國索引學會主辦。會議主題是“積淀與超越:數字人文與中華文化”。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海內外八千余名研究者參與, 其中147位專家學者現場參會。上圖副館長何毅主持開幕式,上圖黨委書記樓巍和國際數字人文機構聯盟主席Elisabeth Burr教授致歡迎辭,并在上海圖書館多功能廳舉行了中國索引學會數字人文專委會成立儀式。會議安排緊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精彩紛呈。下面從數字人文研究的前沿、數字人文在中華文化中的應用、數字人文基礎設施的建設三個方面綜述本次年會專家學者報告的主要內容。
一、數字人文研究的前沿
國內外七位專家做了主旨報告,從不同的側面探討了數字人文研究的前沿。
愛沙尼亞共和國塔林大學Maximilian Schich組建多學科研究團隊,采用人和機器相結合的方式研究藝術史、文化史。他在《Cultural Data Analysis as a Systematic Science of Art and Culture》(作為藝術與文化系統科學的文化數據分析)報告中闡述了文化數據分析是一門藝術和文化的系統科學。他特別分享了自己發表的兩篇論文。2014年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的論文在空間與時間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文化在歷史上的演變,提供了文化史的宏觀視角,而2020年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論文則探討了用信息論剖析景觀藝術史,揭示了山水畫構圖比例會隨著時間而系統地演變。
德國特里爾大學Christof Sch?ch在《Current Challenges in Computational Literary Studies》(當前計算文學研究面臨的挑戰)報告中闡述了目前計算文學研究面臨的四個挑戰:使研究問題或假設可計算和可驗證地可操作化、大型語料庫需要大量的元數據、增加研究對象和研究群體的多樣性和超越純粹學術關注的開放獲取。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Diane Jakacki 做了《Mapping the Z-Axis: Realigning Past and Present in the Spatial Humanities》(繪制Z軸:重置空間人文的過去與現在),指出Z軸在幾何笛卡爾坐標系代表深度,而人們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X和Y軸上,而忽略了Z軸。數字人文主義者應該在進行空間分析時,尤其是涉及復雜的文化、歷史數據,需要更仔細地考慮所使用的工具,需要考慮Z軸以確保空間數據的厚度。她分享了REED London。該項目把以倫敦為中心的記錄整合到一個綜合性的數字資源中,通過挖掘X軸、Y軸平面背后深層的歷史事實實現歷史重建,從而更好地了解前現代倫敦的運作方式以及當時倫敦人如何理解他們的城市及其與之的關系。
中國圖像圖形學學會副理事長、數字文化遺產專委會(籌)主任潘志庚做了《基于VR/AI的數字文化遺產》報告,在介紹VR/AI的概況及其應用的基礎上,重點闡述了文化遺產數字化與傳承的關系,指出數字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缺乏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文化主體的語義表示和形式化表達方法,缺乏對多元文化遺產的共性特征、時空關聯演變研究,缺乏沉浸式互動體驗等。他提出從文化遺產數字化獲取與表示、文化遺產內涵挖掘與發現、文化遺產的呈現與傳播、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四個方面解決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表示和特征提取、時空一致性整合和演化規律等關鍵科學問題,并展示了數字奧運博物館、京杭大運河、長白山虛擬漫游系統、新疆舞蹈自動生成等成果。
西藏民族大學趙生輝以《面向數字人文的多語言藏學知識融合框架研究》為題做了分享,在介紹全球藏學數字學術服務概況、中國藏學數字人文戰略的基礎上,參照數字人文頂層本體框架DHTO構建了藏學領域知識本體框架。該知識框架圍繞時間、地點、事物、事件、個人、組織六大類型實體的語義關系進行創建,并在OWL? Protégé平臺上通過為中心語言數據實例創建其他語言文字的名稱屬性,從而進行了藏學領域多語言知識融合的技術實證研究。
英國愛丁堡大學Melissa Terras在《Founding stories, and our stories in founding digital humanities》(創事記以及我們在數字人文創立中的故事)報告中講述了自己一些數字人文研究和工作的故事,指出數字人文發展過程以及這些故事對中國數字人文發展(包括獲取所需的資源、擴大學科范圍和構建有意義的網絡)具有的啟發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彭蘭做了《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報告,以AI合成主播、AR采訪眼鏡、寫稿機器人、生物傳感機器人等為例,指出在新聞生產中人工智能會增強人力,增強分析力、提煉力、預測力。同時,指出機器具有客觀呈現、信息加工、知識生產、精準指導、計算性創作、程式化互動等特點,人類具有主觀觀察描述、觀點提煉、意義創造、直覺判斷,內驅性表達、共情性交流等特點,各有各的優勢,強調指出人與機器不應是“你進我退”“彼長此消”的關系,而應該是相互補充和相互校正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