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敏 廖雅君


近年來,蘆溪縣紫溪村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通過選優配強領頭雁、發展致富帶頭人、用好群眾工作法等,村集體經濟呈現跨越式增長,實現了從省級“十三五”貧困村到遠近聞名的脫貧攻堅樣板村、鄉村治理示范村、鄉村振興先行村的美麗嬗變,紫溪村黨總支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為推廣“紫溪經驗”,賦能鄉村振興,江西省首家鄉村振興學院在該村應運而生。
建好知識“加油站”, 激發振興“新動能”
鄉村振興學院的成立,是蘆溪縣實施“強村帶弱村”發展模式的重要抓手,將紫溪的“發展實例”變成鮮活“教學案例”,讓“紫溪經驗”推廣為帶動全縣鄉村振興的可行方案。學院按照“校區在鄉野、進門是課堂、出門是現場、吃住在農家”的辦學思路,面向“三農”干部隊伍、農村實用人才開展“產、學、研”系列教學,打造了三堂專題課、三堂現場教學、三堂體驗教學的“3×3”教學內容,形成以紫溪嬗變為引、鄉村振興為魂、社會治理為延伸,佐以互動教學、體驗教學的課程體系。
學院秉承“實干、實用、實效”的辦學理念,積極探索“黨性教育+X”的教學模式,將黨性教育與鄉村振興、社會治理、鄉村旅游有機結合,建設了集鄉村振興理論研究、實踐指導、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開放性、綜合性學習教育平臺。通過“菜單式”“模塊化”選課,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實現學員的黨性修養和能力素質同步提升。目前,學院推出了《堅持群眾路線、推動鄉村振興》《“四項機制”激活社會治理一池春水》等課程,拍攝了《百姓致富擺渡人》《范小敏的扶貧夢》等微黨課,編寫了《嬗變紫溪——黨建+鄉村振興的探索實踐》等書籍,開設了打糍粑、手磨豆漿、農事采摘、農活體驗等特色課程。
搭建人才“訓練營”,培育振興“生力軍”
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學院致力于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學院與甘祖昌干部學院、山口巖秋收起義紀念館、竹垣現代農業示范園、農科院所等形成“教學微盟”,為“三農”干部、鄉土人才、職業農民提供黨性教育、電商管理、農村實用技術等專題培訓。承辦了湖南省致富帶頭人培訓班、江西省農科院工程所黨員培訓班、全市互派掛職干部培訓班、全市鄉鎮街道新任正職培訓班、全市駐村第一書記培訓班、全市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培訓班、縣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班、縣婦女干部培訓班等各類培訓班260批次。尤其是紫溪的案例教學課,讓學員在聽紫溪故事的過程中找到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著力點。
此外,學院與江西省農科院合作,利用紫溪村臍橙基地、獼猴桃基地、花卉基地等20多個現場教學基地,通過專家“手把手”教學,培育了一批果木種植能手;與江西商貿旅游職業學院合作開展農業設備作業、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培訓,為鄉村振興儲備了一批實用人才。
算好長遠“生態賬”,跑出振興“加速度”
學院把教育培訓和鄉村旅游相結合,將課堂搬到田間、搬進產業,將當地“網紅打卡地”融入課程安排,流轉土地3000余畝,重點打造了四季花海、花鏡基地、研學拓展基地、農耕互動園基地,吸引大批學員、游客前來體驗,帶動鄉村旅游業蓬勃發展,成為紫溪村發展壯大、做優做強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途徑。當地群眾依靠發展農家樂、民宿等旅游服務產業,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目前全村共有10余家農家樂、150余間由民房改造的民宿,直接帶動了群眾增收,讓群眾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參與鄉村振興的勁頭更足了。
紫溪村采用“學院+黨支部+企業+農戶”的模式,在基地周邊建立了農產品交易中心,對接縣消費扶貧生活館、社會扶貧網蘆溪館,開設了短視頻平臺帶貨項目,實現優質農產品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形成“吃、住、學、游、購”一條龍服務。2020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02萬元。
作者簡介:陳怡敏、廖雅君,蘆溪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朱晨光